APP下载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茶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2018-01-29邓威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茶学院校教学模式

邓威威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为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的高校应培养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对高校相关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更好的目标和要求。茶学专业是一项具备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专业,同样也是涉及到农业、工业、商业、文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融性专业。伴随着茶叶生产以及经营体制的不断规范化和深入化,对茶学专业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因为专业课时的压缩以及调整,茶学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对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茶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具备显著的教育意义。

一、我国茶学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茶学学科是一门历史悠久而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学科,也是一门涉及自然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我国茶学专业教育现状以某农业大学为例,该大学茶学专业的建设时间相对比较早,在教育经验方面已经较为充足,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开设茶学专业的院校之一。该院校1953年先后招收了两届茶学专业的专修生,同时伴随全国院系的调整,该校的茶学专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1993年之后,建立了茶学的专科,同时招收了多届专科生,并在之后逐渐开始招收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茶学专业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已经较为成熟,是一项能够独立进行的教育专业,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如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茶学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已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不同层次茶学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为我国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茶学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活动的技术人员或专业人才。茶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相当强的传统专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茶的认识和需求不断提升,致使相关院校纷纷开设了茶学专业。由于大多数院校的茶学专业办学历史并不是非常长,受其自身办学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限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有效教育教学方法还较为欠缺,主要是借鉴其他院校的办学方式、教学计划以及培养目标等作为办学依据。虽然这样的方式在旧的计划体系当中能够建立相对完整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但是在专业整体教学方面仍然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教学为辅,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等方面投入的力度仍然较为欠缺,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强化。

(一)教学模式单一化

教学模式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更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反映。现仍有部分院校在对茶学专业学生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照本宣科”和单项“PPT教学”等模式进行课程教育教学,尤其是茶学专业相关核心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在这种传统而又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下,授课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和教学质量很难把握和提升。因为缺乏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互动性和体验式教育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或者降低了茶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是相关院校茶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除此之外,当前茶学专业的教学普遍侧重于理论,在实践方面很少涉及,在教学模式方面也就普遍以理论内容讲解为主。

(二)学生学习兴趣低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在高等院校,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决定该门的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和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求知过程中,首先要对所学习的课程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才能进一步吸引和刺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参与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现在仍有部分相关院校在茶学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授课老师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与训练,过分强调和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学习,且授课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和无味。在这种授课形式下,学生对茶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抵触心理和情绪自然而然产生,长此以往,甚至还会丧失对茶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就很难再投身到茶学专业学习当中,也就很难为茶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除此之外,当前许多院校对于茶学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其并不需要实验课程或者减少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在实验设备方面也没有足够和充分的经费投入,缺乏实验教学体系的整体性以及连贯性,偶尔进行的一次实验也是以验证性作为主要目的,流于形式和应付的实验课程教育教学,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性,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和专业思维训练无法得到拓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三)人才培养目标缺失

茶学专业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步入社会,了解我国茶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让学生今后能够顺利地找到相应的就业岗位,发挥其聪明才智,服务于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但就目前来看,部分相关院校在进行茶学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教学督导。在办学方面认为,茶学专业是一种更加倾向于爱好的专业,专业能力方面不是非常重要,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较为盲目,以及学生与企业、学生与社会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和真空区域,进而导致学生出现了就业困难、专业不对口、就业兴趣不浓、就业率偏低等现象。此外,部分相关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茶学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授课教师不太关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重视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充实和对接,茶学专业学生常常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互动性、交流性的活动比较少或者不够充分,忽略茶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了茶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很难提高学生专业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而这都与企业和社会对于茶学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茶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进教育教学内容

在相关院校对学生进行茶学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应以就业为导向,对茶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进与优化。以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用工要求为标准,科学规范、改进茶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社会及企业需求的衔接性、关联性和耦合度,真正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茶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优化。因此,茶学专业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将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模式引入专业课堂的教育教学中,结合茶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对照社会与企业的需求,改进茶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与企业需求的茶学专业人才。例如,在茶学主干课程——茶树栽培学,把茶树的修剪、施肥以及使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加工不同类型、形状的茶叶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教学内容,注重以实践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如何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提高茶叶档次和利用茶叶资源等目的作为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提高学生在毕业之后从业茶学领域的工作能力。《茶树育种学》是茶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茶树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科学,主要是培养茶树育种与良种繁育专业人才。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植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统计学、气象学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需要有茶学、生物学与植物学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铺垫。在以往茶树育种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较少。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理论学习,更需要实践实验的锻炼,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单纯又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很难让学生对该门课程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如在课堂上提问,“黄观音是如何选育出来的?”这个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为大部分都知道铁观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回忆所学习、了解的黄观音相关信息。科学、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视频和实验教学图片,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立体式地调动茶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好奇心。

(二)以实践教学为主,创新教育教学范式

实践教学就是利用实验与实践的训练与体验的方式方法,进一步让学生发现、验证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一种教育教学范式。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在相关院校茶学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优化茶学教学模式,并且达到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内容并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更新,还需要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与优化,创建趣味性、参与性、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茶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实现学生“乐于创新,适应创新,学会创新”的目的,不断提升茶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制茶学》是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例如,开展关于桂花瓜片、金寨红等茶的加工、审评以及主要理化成分的分析等实践性的操作任务,并吸纳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茶叶机械、茶文化、茶叶生物化学、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育种学以及茶叶加工与深加工等课程方面添加实验性的课程,包括茶叶新产品的研发以及创新等。通过这些实验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并且提高学生参与到茶学专业的积极性,真正为茶学专业提供一个鲜明的教学目标,为人才的培养创造基础和条件。与此同时,院校应当注重提供优质的茶学专业的实验条件,为茶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如茶叶种植方面的课程、筛选精制等方面的生产条件。又如,通过《茶树育种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锻炼,掌握了茶树种植资源的收集与利用、茶树常规育种途径与方法、茶树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推广等基本技能,为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茶业行业相关工作奠定基础。科学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课程内容运用图片展示、动画演示和实验操作等,通过演示,让学生学习更直接、深入、有效,更为实际运用提供良好的课程理论与实验基础。

(三)以学生成长为导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学生成长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对茶学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教学,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基础,尤为重要。以学生成长为导向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便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能够更好地就业、择业和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更好地适应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和自身发展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专业授课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适时将生产案例与运行管理实例在课堂中进行讲授与交流,理论与实践、教与学、交流与探讨相结合,提升茶学专业学生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此外,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相关技术专家和高层管理成员参与到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实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茶学专业能力和水平。例如,教师可以联系本地的茶叶生产企业,让这些企业提供修剪茶叶等基础性岗位,促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茶叶修剪、种植、加工等技巧,为学生今后从事茶学领域工作提供基础。除此之外,在茶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院校与企业联合建立茶学专业综合实习实践基地、产学研创基地等,茶学专业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技术训练与技能锻炼,在生产实际中掌握课堂上相关知识要点,还能在训练过程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和发展意识,更好服务茶行业事业发展。

四、结束语

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受所在学校的学科发展基础、生源结构、教师队伍、科研水平、实践条件、组织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影响;从人才培养的教学构成体系来看,除了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性实践育人平台、充分开发“第二课堂”外,对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体系制度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思考和改革。为了培养和造就新一代茶学科技与高级管理人才,增强自身发展能力,能统揽全局,驾驭茶行业发展格局,掌握现代科技技术和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的优秀茶学专业学生,是我国茶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对于培养应用型茶学人才,需要相关院校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综合性改革与实践,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级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茶行业对茶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高涨。根据当前茶行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趋势,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以行业发展为前提,以学生为主导,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动发展,不断探索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茶学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而学生就业趋势也将更加严峻。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应当认识到茶学专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改革目标,并且从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着手,针对性地优化和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茶学专业人才。

[1]路林,贺优优,刘长军,等.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沈阳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23(1):103.

[2]朱旗,沈程文,刘仲华,等.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十三五”教学改革规划与设想[J].茶叶通讯,2016,43(1):3-7.

[3]胡建辉,张新富,赵磊.茶学专业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6,31(4):154-155.

[4]孙慕芳,张洁,郭桂义.茶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4(2):128-132.

[5]杨晓萍.论茶文化的发展与茶学创新性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2):46-49.

[6]楼策英,魏瑚.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茶学人才[J].茶叶,2005,31(4):254-255.

[7]杨晓萍.茶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科学,2010,13(4):9-12.

[8]张新富,胡建辉,赵磊,等.双层项目驱动式《制茶学》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5(23):78-79.

[9]赵菁雅,朱克西.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经济,2015(1):40-41.

[10]李远华,杨江帆.我国茶学学科发展的思考:兼论武夷学院茶学学科的发展[J].中国农业教育,2010(5):30-32.

[11]王广铭,孙万慧.国家级精品课程制茶工艺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55-56.

猜你喜欢

茶学院校教学模式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茶学词汇的英语翻译特点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