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GO视野下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研究

2018-01-29丁文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丁文刚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近些年,在各种救援现场,除了有国土、水利、武警、公安、消防、电力、电信、移动、交通等常规政府救援力量外,还时常能看到来自民间的救援力量。比如:蓝天救援队、壹基金、免费午餐等各种民间组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和发展,国内NGO组织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不断适应我国正在推行的“大社会——小政府”的要求。这些组织在许多公共事务领域异军突起的角色表现,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为高校青年组织,其服务的对象、范围、内涵、职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总体来说,呈现出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辅助型向功能型转变、服务型向技能型转变的特点。未来的高校青年组织将更多地参与社会改革进程、服务区域经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对比NGO组织的蓬勃发展,高校的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显得有些乏力,无论是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是发展速度,无论是管理体系还是活动拓展都明显滞后,高校志愿组织的发展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公益NGO组织发展现状及特点

NGO是非政府公共部门的简称,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自主性,是政府管理职能之外的有效补充,是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润滑剂、黏合剂。随着国家“一带一路”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的NGO组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洗礼以及随后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焦点和亮点,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NGO组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热”景象。

目前,NGO组织主要呈现几大特点:一是项目自主化。NGO组织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活动开展、经费使用、团队管理等均独立开展,受外界干扰较小。二是服务社会化。由于NGO组织身份的灵活性,在参与社会化服务时体现出一定的便利性和优越性,服务的范围、深入、领域都逐步增加。三是工作专业化。NGO组织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专业性,人才储备较为充分,能提供较为科学的专业化服务。四是管理规范化。大部分NGO组织的经费来自于捐赠,人员来自于义工,管理普遍高效、公开、透明,具有较好的监督管理机制,运行科学规范。

二、NGO视野下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志愿者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作为拓展社会职能的窗口,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又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多功能的角色定位,凸显其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但是,受制于环境、体制、学生发展特点等因素的限制,与成熟的NGO组织相比,高校志愿组织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管理行政色彩浓郁

一是存在青团管理组织干预现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是高校青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活动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无法展开,组织主体地位被弱化、淡化,志愿者追求的“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志愿精神无法实现。

二是存在组织管理官僚倾向。高校志愿组织作为学生团体的一部分,深受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等如出一辙,组织管理行政化、官僚化的现象也在志愿组织中显现。官僚思维滋生出一系列的工作弊端,阻碍了组织的发展进程、打击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二)志愿组织人员流动频繁

一是志愿组织缺乏持续吸引力。一方面,高校出于对学生的保护,在活动的形式上、载体上、对象上、安全性上会有一定的考虑和限制。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途径和载体大幅度拓宽,学生的选择愈发丰富和自由。再加上对组织本身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志愿组织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二是精致利己主义思维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其浓烈的时代色彩:有激情、有活力、有干劲、有闯劲。当然,也存在功利心重、耐心不足等特点。在工作中,表现为缺乏对志愿精神、公益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解读。将志愿者工作作为娱乐交友的平台,作为考核加分、评奖评优的手段。错误的价值导向也影响了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人员结构性流失成为了常态。

(三)高校志愿活动模式单一

一是缺乏创新精神。调查发现,高校志愿活动模式化现象极其严重,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扛一面大旗、拉一队人马、喊一阵口号、发一堆传单、写一篇稿子”。志愿活动更像是一场秀,德育和宣传的功能无限放大。久了就容易形成“因令而行”的被动情绪、抵触心态、交差情结,“因爱而动”的美好愿景逐渐消失,创新精神也在活动中消磨殆尽。

二是存在“过度消费”。模式化的活动方式会导致部分弱势群体“过度消费”的现象,学雷锋纪念日、年终工作考核之前等特定时段,各大福利院和敬老院往往是重灾区。老人在短时间内被动重复接受各种慰问演出、理发按摩等各项服务。不考虑受众诉求情况下的模式化志愿服务不仅打击了志愿者的激情,也严重伤害了受助者的情感。

三、推进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志愿机构社会责任意识

一是拓宽志愿服务视野。高校志愿者组织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注定会赋予更多历史使命。如何打破现有格局的局限性,进一步扩充工作职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是高校志愿组织要思考的问题。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学子培养的第二课堂,应充分发挥高校志愿组织的机构特点、高校学科特长、青年人性格特征,将组织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相关联,将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责任相关联,将技能的学习与志愿服务相关联。进一步拓宽视野、拓展职能,实现高校、青年组织、青年学子的协调同步发展。

二是开展供给侧服务改革。从NGO组织的成功经验来看,之所以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其核心就在于“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依靠NGO组织专业化的方案,服务解决百姓的痛点问题、难点问题。高校志愿者组织可参照NGO组织的运行模式,将组织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社会成长、公益组织相融合。借鉴国外高校经验,开展环境保护、社会调研、教育帮扶等工作,明晰区域发展痛点、行业发展难点,发挥学科优势,进一步探索供给侧志愿服务的新模式。

(二)健全志愿组织成长机制

一是强化学习型组织构建。由于高校志愿服务内容的不断深化和变革,志愿服务的活动由以往的帮困型、文艺型、服务型向专业型、技能型、复合型转变。综合NGO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高校志愿组织的工作人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意识上再或者是态度上,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和成长空间。因此,围绕组织定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必由出路。也只有学习,才能实现志愿精神内涵与组织行动的完美结合。

二是完善组织激励机制。成熟NGO组织具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分享体系、激励机制,形成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良性发展势头。高校志愿者组织存在政治化和NGO化的双重定位,但是受制于管理模式,政治化、德育化的特点较为明显,管理部门随意支配的现象时有发生,志愿者享有的部分法定权力也无法实现。因此,给予团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培育良性、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机制的运行,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活动氛围和正向的价值引导,从而实现学生对志愿者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三)提升机构专业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调查发现,高校在一定的制度架构内给予志愿组织足够的自主管理权,充分放权也体现了高校对学生自治的信任和培养。但是,实际效果往往会因为管理者的阅历、能力、心态以及校园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简单化、行政化的特点,“人浮于事、执行不力、效率不高”等官僚作风比较突出。对比NGO组织精兵简政、执行高效的特点来说,高校在组织管理上有较大的差距。高校管理机构应针对现有学生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强化监督机制,确保工作平稳有序、高质高效开展。

二是提升专业化服务技能。未来的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势必会往精准服务、专业服务、科学服务的方向发展,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会成为衡量一个组织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高校志愿者组织自带科技基因、技术基因,应高度重视组织的专业技能学习,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深化志愿服务内涵,努力打造成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科技、高水准的专家型队伍,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总体来说,近些年高校青年志愿组织无论在管理上还是成效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覆盖的人群和领域也逐渐增加。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组织的发展还应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以及有更科学的管理和运作。NGO组织的成功运行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借鉴,高校志愿者组织应充分借鉴NGO组织成功经验,扎根高校土壤,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自身规律发展道路。

[1]王杨.中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关系的演变与特征思考——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J].理论月刊,2017(1).

[2]谢伟娜.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喻耀.我国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