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君子品格”培养路径初探
——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
2018-01-29金慧君
金慧君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君子品格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具有君子称谓的人所表现出的所有优秀品德。它既吸收了“君子”涵义中所指的“有道德的人”的成分,又融合了“品格”的实质——道德品质的成分,构成儒家文化范围内的君子品格涵义。同时,君子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既继承了儒家的君子文化,又吸收了新时代所彰显的新的高尚民族品格。当下,塑造大学生君子品格已成为多数学校营造校园文化的核心任务和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对君子品格定位模糊、塑造大学生君子品格的路径偏离、手段方法单一、功利性突出、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等问题依然突出。为探寻君子品格正确培养路径,本文从挖掘君子文化建设的问题出发,探讨“君子文化”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分析君子文化建设实践者——湖州师范学院培养大学生君子品格的具体情况,摆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规范君子文化建设路径,以此促进大学生人格培育,弘扬民族品格,推动大学德育发展。
一、当前培养大学生“君子品格”路径的偏失
近年来,复兴国学,传承国学的呼声此起彼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君子品格是儒家塑造的理想人格典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格。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理当肩负其传承君子文化的重担。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全国各地掀起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热潮,开始了大面积的主题相似、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的德育建设。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君子品格”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不平衡性
现下,在我国开展的各项德育建设实际上存在失衡的状态。一是地区不平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教育发展不均衡。在教育发达的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已较为完善,努力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在大力进行智育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创新德育方式、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满足地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需求。然而,在农村等落后地区,基础教育普及仍在进行中。面对有限的资源,在智育与德育的天平上,往往有所倾斜。二是观念的不平衡。虽然,早在1957年2月,毛泽东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依然将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最重要的评价内容,进而使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人们心中。三是理论实践不平衡。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是学校德育建设的主要问题所在。君子文化渗透进校园环境的途径和方式上,大多以理论传授为主,显得较为枯燥,让学生在理解和学习君子文化内涵上也存在稍许的困难。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渴望学校能将君子文化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在理论上深化对君子文化的认识程度,还能在实践当中深刻把握君子品格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气质。
(二)功利性
由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和社会各方面竞争压力的攀升,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都习惯于追求“高效益”,以是否符合个人利益为标准衡量事物的价值。一些学生参与君子文化活动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拓展知识面,而是为了表现自己,增强就业竞争力,满足个人的某种利益。他们仅仅参与、支持符合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活动,而对于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没有利益而言的文化建设活动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视态度。基于私利的活动参与,已经远远偏离的活动目标,活动效果也大打折扣,学校、社会在塑造大学生“君子品格”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三)单调性
培养大学生“君子品格”作为近年来德育建设的最新内容,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路径单一性的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作用,塑造君子品格活动往往以往年形式为参考标准,将活动举办限制在设定的条条框框之下,难以有所创新,以致活动主题虽新但形式内容陈旧,出现“旧形式套新主题”的现象,难以激发学生对参与君子系列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除此之外,主体的单一性也是塑造大学生君子品格的问题之一。学生的品格发展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现今人们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担全部压在学校身上,将学校教育视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部,忽视了社会、家庭对学生品德建设的影响,没能有效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品德建设体系,阻碍学生健全品格的养成。
二、弘扬君子文化,塑造大学生君子品格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导致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面临着多重挑战。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育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精神面貌密不可分。基于此,深入挖掘和汲取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养分,开展君子品格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品格修养,不仅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和谐,还有助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和优秀民族品格、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优秀君子文化,塑造大学生君子品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培育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表现在个人对国家的同感和归属感,对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对小家、大家的责任担当。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大学生对家国的认同和责任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文化入手,涵养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让大学生学习古代知识分子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高尚情操,逐步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家国一体”的思想意识,强化顾炎武先生在国家忧患时,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传承文化精神。
(二)树立大学生“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精神
当下,虽然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但却存在着与经济增速不相适应的“道德贫穷”问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道德滑坡的矛盾现象,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学体系内“财富与德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鲁迅先生曾反复在著作中批评中国国民劣根性,尤其批判中国人存在的“看客心理”。他说:“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鲁迅先生虽然是批判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但反观现在社会,“独善其身”的旁观心理依然存在。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高素质的年轻一代,是加速道德发展的重要源泉。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文化入手,树立大学生“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精神。以“仁爱”作为道德培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不做他人一时困境的旁观者,而成为及时伸出双手的助力者。在与人交往中不仅“推己及人”,而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塑造大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
由于尘嚣烦躁,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缺乏修养的不良行为现象较为普遍,这需要将提高学生素质这一重点工作从口号落到实处。有识之士指出,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学生品德修养养成的最终环节。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塑造不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更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合理引导、完善塑造大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关键任务。
中国悠久的“君子文化”中体现了儒家理想的“君子品格”,是大学生加强个体修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引导学生挖掘、学习君子文化,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标准,潜移默化地形成志存高远、宽宏坚毅、崇尚美德的君子品格,营造大学校园积极好学、自立自强的和谐氛围。
三、塑造大学生“君子品格”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尚未正式踏入社会,学校教育在其身心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学生发展智力,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只有在学校里主动参与学习,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优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顺利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湖州师范学院在百年办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学生精神高地”的重要性。因此,学校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学校自身学情,对目标、内容和路径进行系统规划,制定了《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倡导文明修身,培养君子之风”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创造性地开展“君子之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树立“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精神,塑造“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
(一)以校园精神文化为依托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可具体表现为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学校人际交往建设等方面。
湖州师范学院为顺利开展“君子之风”文化建设,以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精髓为指导,明确提出了“君子之风”校园文化建设宗旨——“倡导文明修身,培养君子之风”,要求莘莘学子在学习、生活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君子文化。这条标语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支持,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学君子,做君子”的热潮,为“君子之风”文化建设活动的奠定了“舆论”基础。
(二)以校园物质文化为基石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打造培养现代教育人才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所营造的教育环境,时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形成良好的品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湖州师范学院亦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君子之风”建设的重要一环。以校园已有的物质文化为基础,对校园环境格局进行整体设计,重点勘察并改善教学区、学习区、生活区、校园道路等学生较常接触的地方。如:通过在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悬挂与“君子文化”相关的名言警句、榜样人物挂画;东校区中校区连接处的地下通道两旁墙绘“君子之风”系列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关注,进而时刻警醒、学习、自省,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更是美化了学生的心灵,为君子品质内化于学生心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内容
校园活动是学生展现青春活力、独特个性的舞台,是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通过校园活动这一平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与合作,产生道德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湖州师范学院校园活动以“教师指导,学生主办”为原则开展,重视团结协作。学生历经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切身感受活动举办的主题意义,加深活动影响力。“君子之风”文化建设倡导以来,学校师生集思广益,相继提出并顺利举办形式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君子之风”系列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君子理论学术讲座、君子文化经典阅读、“君子之我见”主题演讲、名师座谈、校园君子榜样经验交流、志愿实践活动等六大类型,立志打造富有学校本土特色的君子文化品牌。
其中,君子志愿实践活动颇受学生欢迎。学校面向社区、幼儿园、中小学、孤儿院、医院等组织对口志愿服务,逐步形成多支志愿服务队伍,为孤寡老人送去陪伴,为残障人士送去关心,为积极好学的学生带去知识,为“星星的孩子”带去欢笑。学生们从实践中践行君子文化中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精神,真正懂得“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
(四)以多种宣传渠道为途径
传统的校园宣传媒介主要是广播、宣传栏、校报等,而随着今天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应运而生增加了个人、集体的话语力量。自媒体从社会走进学校,以其独有的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特点,加强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紧密联系,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交流。
基于当下的快餐式文化现状和当代大学生电子阅读的偏好,湖州师范学院将传统媒介与新生的自媒体相结合,在保留和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宣传途径之外,相继开通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君子之风”专栏,实时为学生推送君子文化理论知识、君子榜样人物事迹、“君子之风”校园主题活动等相关内容。以碎片化的信息形式,弘扬君子文化,让君子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深化学生对“君子”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君子”的距离,进而培养学生君子品格。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文化建设当中,将君子理想人格内化成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富民强的重要途径。君子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君子品格作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值得当代大学生传承和学习。本研究着眼于君子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理想人格,强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健全大学生君子品格。通过分析现存的君子文化建设的普遍性问题,弘扬君子文化的时代意义,结合湖州师范学院“君子之风”文化建设实际情况,进一步探寻出塑造大学生君子品格的路径,希翼能借此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弘扬优秀的君子文化,将君子品格内化于心,塑造健全的人格。
[1]宋凤琴.君子品格诠释及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白春雨.社会进步与“道德滑坡”现象的辩证分析[J].湖湘论坛,2013,26(4):78-83.
[5]鲁迅.经验[A].鲁迅文集·南腔北调集(第 4 卷)[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6]舒永安.谈大学生人格修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