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创新

2018-01-2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政治

周 娇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社会,“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成为时代发展潮流,“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的融合发展历经了起步、应用、融入、创新四个不同时期,呈现出强大的功能优势和现实意义,但是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导致我们离“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仍有较大差距。

一、“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发展的积极成果

在互联网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潮流中,“互联网+”教育不断革新,跨入以学生为核心,以“教育为本,互联网为用”的4.0时代。其中,“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合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

(一)教育方式的跨界融合、协同育人。互联网时代,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线上、线下教育纷纷进行跨界合作。“跨界融合”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内各高校纷纷借助“互联网+”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渗透于各种文化教育和主题活动中,传播于各载体和媒体中,强化于各种社会实践、专业实训、网络和校园实践中,使其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周围。

(二)创新教育的改革创新。互联网时代,创新成为时代主题。《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改革创新手段不多、整合社会资源力度不够”等问题,并强调要“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修订中增加了创新的重要内容。例如在绪论里将培养创新学习定义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第二章增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容,并强调大学生要“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第五章职业道德内容增加“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互联网+”以“用户思维”为核心,“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对象转变为知识传播的中心。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思政教师更加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导学方案、学习理念、技术支持、学习方式、学习工具为五大要素,包含先学后教、学情分析、小组评价、教师总结、能力拓展五大过程的高校思政课堂。

(四)线上线下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让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走向了开放,提供了许多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新交互融合方式,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联合不仅让思政教师、工作者更充分了解“90后”“95后”,而且更容易与他们进行对话、交互、交流;熟人分享、社交媒体让群体智能、大众协作成为可能,不仅让思政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共享资源,而且也让师生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成为了可能。

(五)思政教育联动网络体系的构建。“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一切,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好地连接在一起。学生以前在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阶段的思想教育状况如同信息孤岛,没有连续,现在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教育的全过程进行信息连接,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自我教育组成多维协作连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网络。

二、“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产生的新问题

(一)“互联网+”技术冲击下,教师与学生的界限不再分明,思政课堂内容得到大学生的认同越发困难,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影响和挑战。互联网普及以前,学生受到资讯渠道有限和信息不足的限制,课堂成为了唯一的信息来源,所以教材是权威,教师拥有课堂的控制权。互联网普及以后,学生可以凭借多样的渠道获取想要的知识,师生之间知识量的天平不再像过去一样偏向教师,而且随着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不断增加,教师的知识结构却不断老化,导致教师以前所拥有的优势信息地位与作用逐渐被冲淡,让学生认同教材和课堂内容的难度加大,甚至引起反感与质疑。例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人生价值内容时,学生受到太多网上传播功利思想的影响,很难轻易认同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二)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模式受到挑战,课堂教学的地位受到影响。当代高职学生都是“95后”,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从小伴随着互联网长大,与采用固定时间、固定教室、固定教师,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他们更倾向互联网这种不受时空限制、及时获取各种认知、可以相互交流探讨的便捷方式,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被轻视和弱化。而且传统的课堂与网络世界的游戏、视频、图片、声音等相比,“枯燥乏味”,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跟手机、移动互联网“抢学生”也是我们急切需要面对的问题。高职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不少大学生公开吐槽“大学上课费流量”。为了改变这样的课堂现状,很多高职院校积极干预和围堵,例如推行了各种形式的无手机课堂。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从2016年开始推行“手机袋”活动,要求学生上课前必须将手机统一放进教室中悬挂的手机袋,下课后再取走,尽管刚开始课堂情况看似稍有好转,但是“治标不治本”,后面陆续出现购买手机模型替代、多个手机等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堂“低头族”“神游族”现象。

(三)思政课教师的数据意识不强,有效利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技术能力相对欠缺。从信息时代走到现在的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数据的可利用功能越发强大,被赋予背景成为信息,被提炼出规律成为知识,借助工具分析成为资源。当前,大多思政教师普遍能够做到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课件制作、搜集材料;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依托互联网尝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教学模式。可见,大部分老师仍然停留在互联网和数据使用的初级阶段,对于大数据应用的能力需要加强。例如,通过大数据“发现问题”“找到学生所思、所想、所惑”的意识欠缺,有效分析、处理网络上的数据、信息的能力不足,互联网思维方式欠缺等,教师要研究如何借助“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融合思维”,研究如何精准定位学生的需求,如何提供与之匹配的内容与服务,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四)大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带来了阅读的“碎片化”,导致大学生碎片化的思维方式成为流行,即在学习和阅读中缺乏兴趣、耐心和专注力,对信息刺激不敏感,“标题党”“断章取义”“猎奇心理”盛行,不愿意去深刻思考,容易受到披着“新奇”外衣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之所以不足,不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有问题,而是教师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出了问题,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当前“争夺眼球”的激烈竞争中,要想办法让教学内容能跟学生“对上眼”,才能再谈“入眼入心”。

三、实现“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教学高度融合的必要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率先完成供给侧改革,是积极探索实现“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教学高度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关键一环。

(一)积极培养创新型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面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师要想创新育人,首先必须创新化己,要主动做教育改革创新的火炬手,不仅不能因循守旧,总是“啃老本”,而且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学习;拓宽自己的创新视野;积极创新教学实践,提高理论观点的转化能力和德育资源的整合能力;钻研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二)构建三大课堂联动,共筑“入眼入神入心”全方位、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一堂好课不仅仅只传授理论知识,最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判断是非、选择正确行为的能力。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理论讲授多实践练习少、课程效果无法检测跟踪、学生问题无法及时答疑等问题,这也是一直长期困扰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课的问题。现在“互联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构建传统课堂、实践课堂和数据课堂三位一体的联动互补机制,让其各司其职、取长补短。传统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主渠道,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联系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强化显性思政,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以活泼的课堂形式、生动的案例让传统的思政课穿上新外衣,而且要细化隐性思政,积极挖掘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资源。实践课堂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认同并且外化于行的第二课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本地区特点,与其他单位共建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现场教学,开展体验性教育活动;可以借助数据互联网,以更丰富、便捷、互动、精准的方式植入思想教育,构建数据课堂,用熟悉感人的身边故事代替空中楼阁的说教,用穿越时空、自由开放、参与式的互动补充单向、被动的灌输,延伸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近年来,高校纷纷开始尝试数据课堂,利用“微课”“微讲座”“微作品”实现思政课碎片化学习;利用“订阅号”“公众号”“教学活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快速传达教学内容;利用“朋友圈”“微博圈”“网络社区”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利用数据分析、信息资料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有据可依等。这些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别笑我是思修课”,华南师范大学的“青春演播厅”,让思想政治教育从“不讨喜”变成“接地气”,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互联网+”实现了教学的多维度转换,思政教师纷纷想方设法提升教学内容的“温度”,但是绝不能放弃教学内容的“深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客观、抽象,因为缺少主观色彩和具体语境,总是让学生感觉到说教、控制和疏离,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弥补这个缺陷,可以将教材内容与高职学生的个体特征和现实社会生活连接起来,从而去除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减少认知与认同之间的背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政教师要学会用故事说清道理,讲中国故事,讲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把这些先进人物、典型事件讲真切、讲鲜活,“有血有肉”才能让学生可亲可信、可知可感。此外,也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内容的跨界融合,让专业课程、职业教育渗透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真正实现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大国工匠”的目标。

(四)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过程性教学反馈评价体系。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实效性”,所以,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而且“互联网+”思政课教学发展已经成为应然趋势,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也应当进一步更新,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仅考察传统课堂,缺少对教学实践、网络课堂等其他新型的教学模式的评价;仅考察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缺少考虑到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开展网络教学的能力;仅依靠口头或传统的调查打分等形式,缺少对网络新手段新方式的运用等。思政课的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所以设计考评体系不同于其他课程,必须实现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过程化。在评价指标方面可以将指标量化或项目化,让其简单易操作;在评价方式方面应该尽可能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主体评价,可以综合听取辅导员、班主任、实训指导老师、实践单位等审查意见,也可以采用微信、电子邮箱、网络在线评价等匿名方式评价,还可以借鉴大数据方法,对教学评价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处理,将学生评价数据进行整合、筛选、关联、分析,挖掘其中的隐含信息,判断分析课程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取向,判断学生心中所设想的好课堂,让评价数据真正发挥出最大功效;第三,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结果。所谓过程性的评价结果,就是指不要将学生的考试和作业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唯一依据,更应该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反思作为衡量依据。

[1]新华社.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6-10/24/c_135776680.html,2016-10-24.

[2]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国教育迈向4.0时代[EB/OL].凤凰资讯.http://news.ifeng.com/a/20150615/43980043_0.html,2015-6-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 [2015]2号.[EB/OL][2015-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 [EB/OL][2016-01-29].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s7061/201601/t2016012 9_229131.html.

[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7-60.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l.

[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6-9(14).

[8]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熊思远.抓住关键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N].云南日报,2017-08-02.

[10]李义刚.基于科研团队组建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探索[J].长江丛刊,2017(17).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