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要在研读教材上下功夫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65期
关键词:武松赏析时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只有深入、透彻地解读教材,才有可能向学生奉献一堂耐人寻味的好课。教材研读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材研读上下好功夫。

1.赏析式研读教材。

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采用赏析式的方法去研读,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文章的美点妙处,用欣赏的眼光去尽情领略文章的华彩乐章。采用赏析式的方法研读教材,细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赏语言,我们要理出最能代表文章语言风格的词句慢慢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美文中往往是层出不穷的,研读教材时要紧扣这些修辞手法好好揣摩。二是赏结构,层层递进式、首尾呼应式、罗列式、点染式等结构类型是比较常用的谋篇布局方法,研读教材时要用慧眼去发现。三是赏情感,好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除了其外在的美感之外,最为紧要的就是它的情感,真情实感才能触动人的心弦,因此,研读一篇文章还应关注它的情感美。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这篇散文文笔优美、情感细腻,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在一唱三叹中叩问自己的心灵,表现出淡淡的感伤与自责、惆怅与惋惜。对这样一篇美文,采用赏析式的研读方法,我们会对教材有更深刻的感悟。

一叹——在忧伤中徘徊。文章开头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个工整的排比,让人仿佛觉得生命永恒、时间永驻,可接下来,作者写道:“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个“但是”,一个反问,让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原来,生命并非永恒,时间并非永驻,“桃花依旧,人面何处”中的“桃花”已不是昨天的桃花,更不用说时光易逝了。“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一次次追问,激起一层层感伤,在感伤中,惆怅的思绪悄悄爬上心头。

二叹——在自责中思索。文章中间,作者在淡淡的忧愁中与心灵对话,“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一个“溜”字,让人感叹韶华易逝,时光难握,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让人在感伤中后怕,在感伤中反省,于是,“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问问自己吧,时光是如何溜去的呀?“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让人唏嘘,原来,时光就从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中悄然逝去,作者看见了时光从自己身上跨过,从自己脚边飞过,从自己的叹息里闪过。此时此刻,惋惜、自责一起涌上心头。

三叹——在叩问中反省。文章结尾,作者的感情上升到了饱和状态,他借用一组回环排比问句叩问自己的心灵,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一次次叩问,作者的心灵一次次被撞击,于是,“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是的,不白走这一遭,作者已经找到了答案,因为他的一生是那样精彩,时光老人在他的人生历程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2.质疑式研读教材。

我国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曾言:“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有疑问才会有独到的发现。研读教材时,可以采用质疑式的方法,初读课文后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教材,在教材中尽情徜徉,渐渐地,我们不光能读懂教材表面,更能走进教材背后,走入教材的核心。

《景阳冈》一文主要刻画了武松打虎的情景,表现了武松的神威和勇武。研读教材时,我们发现:(1)课文主要是写武松打虎,但打虎之前,文章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武松在酒馆喝酒,武松喝了十八碗“透瓶香”,吃了四斤熟牛肉。为什么要写这些呢?这样写不会显得多余吗?当我们采用质疑式的方法进行细致的研读后,就会发现:写喝酒其实就是为写打虎作准备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把老虎打死,这虽然有些夸张,却显出了武松的英雄本色。(2)课文写,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看到这里,我们不免会想:这样写不是有损武松的英勇形象吗?可仔细琢磨一下又会豁然开朗:这样写,不但不会损害英雄的形象,反而能更好、更真实地表现英雄的英勇神武,不惊、不怕就不是人而成了神,就不会触动人了。(3)打死老虎后,武松想把老虎拖下冈子去,但用双手去提时,却提不动了。为什么不写武松举重若轻,一下子就把老虎提了起来呢?经过思量之后,我们发现:这样写更反衬了武松打虎时的英勇,因为他打虎时使尽了力气,所以现在手脚都软了。通过质疑式研读教材,我们发现,《景阳冈》对人物的描写有艺术的夸张,但入情入理,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3.还原式研读教材。

有些文章在选入教材时因种种原因作了较大的删减或修改,这样一来,可能与原作有较大出入,如果我们采用还原式的方法研读教材,无疑会使课文更加丰富、完整。

《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之作,原作将近七千字,而在教材中只有四百多字。原作的语言生动优美,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文中对景色的描写细腻生动,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可是在教材中只有一个大略的故事情节,语言也不怎么生动优美。从教材中,我们读到的是人要自信,要不怕挫折,这样才能成功,这种解读固然不错,但还不完整、不够深刻。通过还原式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安徒生在这篇童话里还传达了一种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还传达出一种宽容博爱的精神,这些可以从原文中的一些细节看出来,比如丑小鸭第一次看见天鹅时从心底涌出的惊奇与羡慕,再比如:“最后他勇敢地游向天鹅,即使被打死也不后悔……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4.对比式研读教材。

学者孙绍振说:“更好的办法是作品解读,但是通常的解读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孤立地、单独地分析一篇作品,作品深刻的内涵仍然很难充分显示出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以为,作品解读应该是成系列的,将同类题材风格不同的作品放在一处解读为上。”孙绍振先生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当我们研读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时,就可以从课外寻找相同或相关题材的一篇或一组文章一起进行研读,有比较才有差别,才有发现,才有可能洞悉文章本质。

研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我们可以找来林斤澜先生的《春风》作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朱自清先生眼里,春是柔美的、令人喜悦的,充满了江南的诗情画意,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而在林斤澜先生眼里,春是粗犷的、令人振奋的,充满了北方的豪情壮志,如:“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通过这样一种对比,我们会对《春》的语言风格有更深刻的印象,知道每个人对春的感受是不同的,文章也应该多姿多彩,没有所谓的样板或标准。

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说:“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深入、独到的教材研读有助于成就我们的课堂,让我们都来努力练就教材研读的本领吧!

猜你喜欢

武松赏析时光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笑(外一首)
我家里的武松
漫时光
武松的醉与不醉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