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加强与蒙古国教育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基本策略
2018-01-29王文强
王文强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工作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结合国情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创新同俄罗斯、蒙古国合作机制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并把中俄蒙经济走廊定为重点方向,把蒙古国与俄罗斯定为重点合作对象。在这种背景下,全面了解内蒙古与蒙古国教育合作的影响因素,准确把握主客观条件,有针对性的科学施策,对于提升双方教育合作水平,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构建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充分利用内蒙古加强与蒙古国教育合作的有利因素
我们从把握社会有机体的结构要素入手,将问题放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进步的框架下,并坚持社会有机体的开放性,将其放在地缘关系、国际博弈的格局中进行考量,在总览全局的视域下,谋划教育的合作与发展问题。经过全面梳理,本文认为有利于内蒙古加强与蒙古国教育合作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独有的地缘优势,便于双方开展教育交流合作。中国和蒙古国共享4700多公里的边界,双方切割不断的历史与文化为两国交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多年来,在中蒙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内蒙古已经成为连接中国与蒙古国贸易的重要枢纽,是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和延边开放重要经济带的“先行之域”,是蒙古国借助中国市场走向世界的“集散之枢”,成为蒙古国民众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比邻的地理位置使内蒙古在“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正是依托这种地缘优势和在对蒙交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内蒙古加强与蒙古国之间的教育合作具有更加便利的条件。
二是经贸合作的“外溢效应”,有助于双方加强教育合作。中国已经成为蒙古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目的国、最大投资国和第二大资源来源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内蒙古与蒙古国的贸易往来发展迅速,仅在“2017年1-5月份,内蒙古对蒙古国进出口总额度110.9亿元”[1],显示了内蒙古在中蒙贸易份额中的重要地位。经济是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中蒙贸易往来的“外溢效应”,有助于将“经济走廊”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带动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蓬勃发展。
三是中蒙稳定的政治关系,为双方教育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亚是蒙古国和中国利益融合的区域,未来中蒙拥有在该地区发展政治关系的巨大潜力和加强合作的广阔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蒙两国高层互访不断增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蒙古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借机提升其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战略地位。中蒙两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口岸相通,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强进一步促进了两国政治互信的加深。政治互信为促进两国走向更深层次的经贸合作,加深两国人民在教育等领域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
四是内蒙古与蒙古国社会文化相通,扫除了沟通交流的语言文化障碍。中蒙在历史上本是一家亲,有着切割不断的血脉联系。两国的蒙古族是拥有共同文化渊源的同一个民族,是一条国境线将同一民族切分在不同的国家之中,形成了跨境民族。当前,两国的蒙古族虽然处于不同的政体结构中,其政缘关系发生了变异,但“他们曾经作为同一个民族所显示出来的那些亲缘、地缘、业缘、物缘、神缘、语缘的关系依然保持并发挥着作用。”[2]成为中蒙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的内在关联和动力。
五是双方都高度重视教育,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并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合作成果。蒙古国拥有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教育质量整体较高,高等教育已向普及化迈进。1996年,蒙古与中国签署了《蒙中1996-2000年教育交流合作计划》。此后,双方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截至2016年底,内蒙古在校国际学生3666人,其中蒙古国留学生2703人,占73.73%。”[3]为满足蒙古国民对学习汉语的需求,中国每年向蒙古派出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教师,2008年,在蒙古国立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内蒙古与蒙古国也已拟定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初步框架,双方的一些学校建立起了“姊妹学校”的关系,开展起了“同心结”等交流活动,还有一些学校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合作办学项目。
内蒙古与蒙古国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因素,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致力于推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良好基础与重要资源。
二、努力排除制约双方开展教育合作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
中蒙关系发展态势整体向好,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内蒙古与蒙古国开展教育合作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蒙古国的政策环境不够稳定,可能会给双方合作带来风险。蒙古国实行多党制的民主政治体制,政党轮流执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党之间的歧见,甚至政局的动荡。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人事变动频繁、政策不断更新、政务效率不高,这些都影响着蒙古国的整体政策环境。一旦出现其单方面的政策变更,就会增加我方适应政策变化的成本,也会造成合作领域的经济损失。这些政策上的不确定因素,会给双方在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带来潜在的风险。
二是在蒙古国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及消极影响。由于历史上的渊源,在当前的发展道路上,蒙古对中国的态度十分复杂,认为自己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确保国家安全的两难抉择:一方面,蒙古需要搭乘中国高速发展的便车;另一方面,又担心在经济上过度依赖中国,将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来自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的蛊惑,更加重了蒙古国对中国的戒心。这种根深蒂固的戒心使得蒙古国难以对中国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进而影响到在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蒙古族在文化认同上出现了裂痕。由于历史上苏联对蒙古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全球化强烈刺激各国文化保护意识,蒙古国出于现实的政治需要,从维护文化安全入手,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如何看待蒙古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问题上,“蒙古国各大媒体相继宣称 ‘蒙古包’、‘蒙古民族舞蹈’、‘蒙古史诗’以及《蒙古秘史》等都属于蒙古国的文化传统。”[4]不仅如此,“经过20世纪的变迁和蒙古国家建设过程,蒙古国民众对蒙古人的认同限定在本国领土内,对散居在其他国家的蒙古族则怀有排斥的心理。”[5]这样的思想认识和文化保护措施,使得蒙古族在文化认同上出现了裂痕。
四是双方在教育体制上的差异,及内蒙古地处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对双方的教育合作形成一定制约。蒙古国在摆脱原苏联的控制后,其高等教育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相对自由、开放。我国的教育体制根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这种半开放的办学模式显露出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6]要适应教育国际化迅猛发展的浪潮,“使大学成为面向社会和市场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从而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的深层次交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进,但各地发展不均衡,内蒙古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全国相对落后,距离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差距更大。
五是大国相互争夺与蒙古国发展全面合作关系,挤压了中国的区域合作空间。长期以来,美、日、俄等大国一直着力发展对蒙关系,蒙古国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显著变化,明确提出其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同中、俄两大邻国的友好关系,但同时还将“第三邻国”政策列入构想,更加广泛地发展同俄、美、日、韩、欧盟等西方国家和联盟的关系。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促进了大国之间的争夺,表现为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向蒙古国全方位渗透。这种形势下,内蒙古与蒙古国开展教育合作,事实上存在着与美、日、俄等诸多国家的教育机构进行优势比较和竞争的问题。
由于这些因素的干扰,蒙古国尽管拥有与中国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意向与行动,但其出台的方针政策并未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们要主动作为,努力消除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在同蒙古国加强教育合作的过程中,要深入贯彻“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外交思路,处处体现“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的理念。要树立正确义利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8]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通过官方与民间多元化、全方位交流,不断提升双方对于打造 “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认识。
三、促进双方教育合作良性发展的基本策略
新时期,内蒙古的建设发展要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与内部发展契机,积极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主动谋划合作战略与教育发展蓝图,在加强对蒙古国经贸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双方在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中蒙民心相通;通过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合作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培养大批适用性人才。
首先,双方要充分认识加强教育合作的重大意义,把教育合作目标统一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知识技术支撑上来。“如今的全球经济竞争,表面上看是GDP创造能力、投资水平与市场完善程度的竞争,实质上则是人力资本的竞争。”[9]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的互补作用显著,有学者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达程度有着高度的相关性”、“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各个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0]中蒙正在联手构建“一带一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双边在口岸建设、铁路建设、新能源建设、电力建设、农牧业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也将陆续开展全方位合作,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的支持,这将为内蒙古与蒙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带来新的契机,拓展更加广阔的合作领域。
其次,双边政府要通过协作破除合作障碍,促进相关领域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要加强与蒙方政府沟通交流,创造机会和条件,推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带一路”智库联盟,执行政策研究和顶层设计任务;贯通行业壁垒,充分调动教育、文化、企业、媒体等行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等政策带来的机遇,通过行业合作补充短板,构建对蒙合作的国际竞争优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防控不利因素的危害,针对防华的舆论进攻和疑华的顾虑心态,采取有效的宣传应对手段。
内蒙古要适度加大对蒙古国教育事业的援助,增加双方交流与合作机会。蒙古国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政府只拨给教师工资,其他经费比较少,办学条件较差。学校修缮和购置资金来源依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支援,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外援助。民办学校学生全部缴费上学。与中国的学校相比,即使是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也相当简陋。”[11]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对蒙古国提供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为了推动与蒙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可酌情对一些重点合作办学项目和主要合作办学单位适当予以援助。
最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加强教育国际化研究,逐步深化改革,完善规章制度。对蒙教育合作,要充分考虑大国多元竞争势力的存在,统筹内蒙古与蒙、俄、美、日、韩等国家的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强化教育合作的竞争意识,找准自身强项,发挥比较优势;对不同类型学校分类指导,突出各自合作办学特点与重点;努力开辟实用性强、发展前景广阔、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教育合作领域和合作项目,为破解区域发展的“瓶颈”难题提供专业人才和知识技术支撑;加强对外汉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增进彼此对文化历史的深入了解;加强对蒙古国研究,选准深入交流合作的切入点。
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应办学机构要联合蒙方开拓合作办学的发展途径。建立双方教育合作与交流组织,确立双方教育互动合作的组织保障;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修订和执行教育合作与交流协议、执行计划等文件;鼓励教育领域开展各层次的交流合作,重点对高等教育合作进行组织协调和专门研究;促进高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资源的交流,推动双方教育内涵发展;完善对教育合作的评估及管理模式,确保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教学及科研合作成效;推动跨国人才交流,拓展合作领域,以此增强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助力“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