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道岔辙叉结构不平顺动力学特性分析

2018-01-29司道林杨东升王树国

铁道建筑 2018年1期
关键词:平顺轮轨道岔

司道林,杨东升,王树国,王 猛,葛 晶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铁道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1 概述

列车通过道岔时存在复杂多变的轮轨关系,轮轨接触点需在基本轨和尖轨之间、翼轨和心轨之间转移,实现轮载过渡。尖轨、心轨的尖端轨头宽度较小,强度低,无法承担列车荷载,为此需设置一定的降低值,避免与车轮接触。对高速道岔而言,在尖轨、心轨的尖端降低值最大,通常分别取为23,16 mm。随着尖轨、心轨轨头宽度增加,降低值减小,逐渐与基本轨、翼轨共同承担轮载,最终独立承载。轮载过渡过程中将产生多点接触、滚动圆半径变化等复杂的轮轨接触环境,导致道岔区轮轨间的动荷载明显大于区间线路,并可能使轮对偏离轨道中心运行,严重时将明显降低列车运行品质[1-3]。道岔区轮轨动力作用是由道岔自身结构特点所致,因此,通常认为道岔区存在固有不平顺。

如上所述,轮对通过道岔区时将产生两次轮载过渡,一次位于转辙区内的尖轨和基本轨之间,另一次位于辙叉区内的心轨和翼轨之间。转辙区内的轮载过渡范围长,属长波不平顺。而辙叉区内轮载过渡范围短,属短波不平顺。众所周知,长波不平顺主要影响车体平稳性指标,历次车体异常晃动现象均发生在转辙区[4]。而短波不平顺易导致剧烈的轮轨冲击动力作用,分析试验数据发现,装有间断测力轮对的试验列车通过部分区段辙叉时,减载率瞬时单峰峰值超过0.8,已逼近安全限值,且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减载率呈明显增加趋势,见图1。因此,辙叉区的轮轨动力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基于此,本文将建立列车-道岔动力学模型,研究辙叉区轮轨冲击动力作用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最终提出针对性措施,改善辙叉区结构不平顺的动力性能,确保行车安全。

图1 辙叉区减载率测试幅值

2 辙叉结构及模型

高速铁路道岔辙叉常采用可动心轨结构。心轨可在转换设备的牵引下改变轮缘槽位置,根据行车需要贴靠相应侧的翼轨,从而实现道岔的不同开向。

NUCARS是专门的轮轨动力学仿真软件。近年来,不仅实现了多层弹性轨道建模,而且开发了适用于道岔区多股钢轨组合的双轨理论,用于建立道岔动力学模型。双轨理论分主轨和辅助轨,主轨模拟翼轨,辅助轨模拟心轨。主轨采用梁单元建立,实现离散点支撑,每个支承点处有4个弹簧-阻尼单元,轨底上侧的2个单元模拟弹条,轨底下方的2个单元模拟垫板支承,如图2所示。辅助轨通过弹簧-阻尼单元与主轨连接,如图3所示,并可相对主轨进行横移、垂移和转动,从而实现心轨与翼轨相对空间位置的变化,以此模拟道岔型面的空间结构变化[5]。列车模型仍基于传统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6],不再赘述。

图2 钢轨模型图3 翼轨与心轨组合

3 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轮轨动力学模型,分析列车直向通过辙叉时的动力学响应。图4为时速300 km的列车通过辙叉时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轮重减载率、脱轨系数4项动力学指标的时程曲线。图中50 m处为尖轨尖端,102.8 m处为心轨尖端。可见,高速列车通过道岔时进行2次轮载过渡,形成2次轮轨冲击,分别位于转辙区和辙叉区,且辙叉区的轮轨动荷载明显大于转辙区。辙叉区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峰值分别为148,5.5 kN,减载率、脱轨系数峰值分别为0.85,0.11。轮轨垂向力峰值约为静轮载的2.1倍,减载率峰值与现场试验值极为吻合。可见,列车高速通过辙叉时,结构不平顺将导致明显的轮轨垂向动力作用。

细化辙叉区轮轨垂向力时程曲线发现,轮载先由名义轮载减小至45 kN,继而增至最大值148 kN,随后逐渐衰减,恢复至名义轮载,此过程的持续范围约为0.6 m。轮载波动规律与轮轨接触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心轨未承载前,随着心轨轨头宽度增加,翼轨向轨道外侧弯折,轮轨接触点由踏面名义滚动圆处向踏面外侧转移,在车轮踏面锥度作用下滚动圆半径必然不断减小,导致左右侧车轮滚动圆半径出现差异,在轮径差作用下轮对偏离轨道中心;与此同时,由于滚动圆半径的减小,轮对质心垂向位置势必以一定加速度降低,导致轮载减小,继而以一定速度撞击心轨,形成大幅值的冲击荷载。因此,轮对质心垂向位置变化是导致轮载大幅变化的主要原因,抑制轮对质心垂向位置大幅波动应是避免轮轨冲击荷载的有效方法。

图4 道岔区轮轨动力学响应时程曲线

图6 翼轨抬高前后轮轨动力响应时程曲线

图5 车轮型面(单位:mm)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分析,采取设置一定翼轨抬高值的方法,减小轮对质心垂向位置的变化幅值,达到降低轮轨冲击的目的。翼轨抬高值应由车轮踏面锥度而定。图5展示了我国高铁列车常用的车轮型面,将距轮缘背部70 mm处定义为名义滚动圆,为主要接触区域,此区域的滚动圆半径为430 mm。心轨顶宽40 mm时与翼轨等高,此时翼轨向轨道外侧弯折40 mm,轮轨接触区域相应地向踏面外侧移动40 mm,由此导致滚动圆半径由430 mm减至428.6 mm,从而致使轮对质心垂向位置降低1.4 mm。为避免轮对质心垂向位置降低,将翼轨抬高值取为1.4 mm。

图6对比描述了翼轨抬高前、后高速列车以时速300 km通过辙叉区时轮轨动力响应时程曲线。抬高前、后轮轨垂向力最大值分别为148,94 kN,轮轨横向力最大值分别为5.5,4.7 kN,减载率最大值分别为0.85,0.35,脱轨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11,0.06。由此可见,适当抬高翼轨可有效抑制轮对质心垂向位置的波动,大幅改善辙叉区结构不平顺,且横向动力学性能也有明显改善。

4 结论

通过分析高速列车通过道岔区时轮轨相互作用特点,得出道岔区多点接触、滚动圆半径改变等复杂的轮轨接触关系。基于实测数据,得出辙叉区轮轨冲击作用的典型特征。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分析高速车辆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学响应,研究轮轨动力作用的形成机理,提出应对措施。得出以下结论:

1)高速列车通过辙叉区时将会产生明显的轮轨垂向冲击作用,轮轨垂向力峰值约为静轮载的2.1倍,减载率接近安全限值。脱轨系数和轮对横向力均小于安全限值。

2)辙叉区轮轨接触点转移过程中,在车轮踏面锥度作用下滚动圆半径减小,车轮质心垂向位置降低,动轮载小幅减小后,车轮撞击心轨,导致大幅值的动荷载。通过设置一定的翼轨抬高值,可有效抑制车轮质心垂向位置波动,从而明显减小轮轨动力作用,改善辙叉区结构不平顺。

以上结论可为更高速度道岔设计提供借鉴。下一步将结合服役高速列车车轮型面变化规律,进一步深入研究辙叉区翼轨抬高值的设置参数,为辙叉区结构参数改进提供依据。

[1]王树国,司道林,王猛,等.高速铁路道岔尖轨降低值对行车平稳性的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4,35(3):28-33.

[2]钱坤,王树国,王猛,等.重载铁路12号道岔轨道刚度均匀化研究[J].铁道建筑,2016,56(1):67-71

[3]王树国,葛晶,孙家林,等.高速铁路道岔平面设计参数与侧线线型的研究[J].铁道建筑,2014,54(1):91-94.

[4]王树国,葛晶,王猛,等.高速道岔关键技术试验研究[J].铁道学报,2015,37(1):77-82.

[5]司道林,王猛,王树国,等.一种新型辙叉的动力学特性分析[J].铁道建筑,2017,57(1):40-43.

[6]翟婉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平顺轮轨道岔
复杂轨面接触条件下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研究
地铁曲线波磨地段轮轨动力特性影响因素
基于Simulink的汽车行驶平顺性研究
中低速磁浮道岔与轮轨道岔的差异
朔黄铁路30t重载道岔应用及强化措施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平顺植保站:开展粟灰螟防治
场间衔接道岔的应用探讨
基于全尺寸试验台的水介质条件下高速轮轨黏着特性试验研究
2.0L和2.2L欧5柴油机噪声-振动-平顺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