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训练负荷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核心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8-01-29

运动 2017年24期
关键词:躯干支柱肌群

吕 青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不同训练负荷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核心肌群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以首都体育学院16名田径专业二级运动水平的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地将实验对象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人数相等均为8人。其中,实验组为大强度中量负荷(Ⅰ组),对照组为大量中强度负荷(Ⅱ组)。Ⅰ组与Ⅱ组的学生年龄分别为21.75±0.5岁、22±0.5岁;体重分别为73.4±10.1 kg、76.5±4.7 kg;身高分别为181.5±5.1cm、178.8±7.0cm;训练年限分别为3.5±0.5 a、3.62±0.75 a。

测试仪器:FMS测试仪器、Back-Check仪器。Back-Check 608是由德国著名运动生物力学专家Dr.Wolff研发的综合肌力测试评价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康复训练、运动损伤预防及健身指导等领域。该系统通过在各种固定姿势下肌肉进行等长收缩,准确地测量并记录全身各肌群的力量大小和平衡状态,继而对全身肌肉功能进行评价。

实验时间:2015年3月—2015年6月。共进行8周的训练,每周2次,分别在周一、周三进行,每次训练时间70min。实验地点:首都体育学院室外田径场、身体功能训练室。

实验过程:实验前进行1周的预实验,让学生熟悉仪器和实验内容。实验共8周,每周训练2次,每次70min。训练内容见表1。测试指标:FMS测试、腹背肌群肌力指标、左右侧肌群肌力指标。实验条件控制:实验对象的身体状况、身体年限、运动级别等基本相同。

1.2.2 数理统计法 实验前后所得数据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18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实验者基本情况。在均值比较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对有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依据。

1.2.3 比较分析法 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技术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不同负荷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腹背肌群肌力变化影响研究

2.1.1 不同负荷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腹部屈肌群肌力变化影响研究 腹部肌群主要包括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腰方肌等肌群。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实验前与实验后利用Backcheck仪器做测试,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实验前腹部屈肌群肌力为50.00±4.96kg,实验后的肌力为70.06±4.9kg,增长率为40.1%;对照组实验前腹部屈肌群肌力为66.50±7.51kg,实验后的肌力为90.18±10.7kg,增长率为35.6%。研究表明,2组力量训练方法都能使腹部屈肌群肌力有明显提高,且对照组的增长幅度略高于实验组;2组腹部屈肌群肌力增值组内、组间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

表1 训练手段与负荷安排一览表

2.1.2 不同负荷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背部伸肌群肌力变化影响研究 背部伸肌肌群主要包括背阔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以及背部的深层肌肉等肌群,背部伸肌群对人体形态的基本保持与核心部位相对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前实验组背部伸肌群肌力为57.75±6.30kg,实验后肌力为82.25±6.75kg,增长率为42.4%;对照组背部伸展肌群实验前肌力为52.62±7.14kg,实验后的肌力为68.94±5.77kg,增长率为31%。研究表明,2种力量训练方法都能使腹部伸肌群肌力有明显提高,且实验组的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2组腹部屈肌群肌力增值组内、组间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1)。

2.2 不同负荷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左右侧腹外斜肌肌力变化影响研究

2.2.1 不同负荷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左侧腹外斜肌肌力变化影响研究 腹外斜肌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扁阔肌,肌纤维由外上向内下斜行;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为扁阔肌,肌纤维方向与腹外斜肌相反。腹内外斜肌能够维持身体的稳定性、保护腰椎。通常情况下,运动员是难以发觉自身机体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忽视肌肉群深层肌肉对躯干的影响,容易造成训练与比赛的损伤。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实验前左侧腹外斜肌群肌力为62.2±5.90kg,实验后的肌力为85.93±8.72kg,增长率为38%;对照组实验前左侧腹外斜肌群肌力为56.12±3.77kg,实验后的肌力为71.81±6.31kg,增长率为28%。研究表明,2种力量训练方法都能使左侧腹外斜肌群肌力有明显提高,且实验组的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腹外斜肌群肌力增值组内、组间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1)。

2.2.2 不同负荷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右侧腹外斜肌肌力变化影响研究 人体姿态的划分为冠状面、矢状面以及水平面。矢状面将人体大致分为左、右2部分,相对应的躯干左右两侧对称肌群力量。受行为习惯、运动项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左右肌群力量明显的具有不对称性。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前实验组的右侧腹外肌群肌力为66.88±4.77kg,实验后肌力为90.31±7.67kg,增长率为35%;对照组实验前腹外肌群肌力为58.31±2.99kg,实验后肌力为74.69±4.16kg,增长率为28%。研究表明,2种力量训练方法都能使右侧腹外斜肌群肌力有明显提高,且实验组的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2组腹外斜肌群肌力增值组内、组间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1)。

2.3 不同负荷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核心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提高人体在非稳态下的控制能力,增强机体平衡能力,更好地锻炼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协调各肌群之间的力量输出,提高运动机能,预防运动损伤。本研究主要从FMS测试的3个动作进行实验分析:躯干俯撑、躯干转动稳定性、跨栏架。

2.3.1 不同负荷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核心部位稳定性的影响与分析 保持躯干稳定性的俯撑动作不是评价上肢推起动作的力量,而是检查核心部位的反射稳定性。俯撑动作要求测试者做动作时保持躯干的相对稳定,当髋部和肩部不能处于同一个水平面时,俯撑动作就会出现功能不良。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前实验组躯干俯撑得分为1.62±0.375(分),实验后的得分为2.88±0.125(分),增长率为77%;对照组实验前的得分为1.38±0.375(分),实验后的得分为1.88±0.479(分),增长率为36%。

研究表明,2种力量训练方法都能使躯干俯撑得分有明显提高,且实验组的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2组躯干俯撑增值组内、组间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1)。

2.3.2 不同负荷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身体平衡能力的影响与分析 跨栏架与单腿站立动作模式有相似性,过栏架步中表现出的是高重心的跨步姿势,对于跨跳和跑步有重要作用。跨栏架动作模式中,身体倾斜、轻微的转动与摇摆表明身体躯干稳定性能力的不足。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前实验组跨栏架的得分为3.62±0.37(分),训练后的数据为5.88±0.125(分),增长率为62%;对照组跨栏架实验前得分为3.12±0.35(分),实验后的测试得分为4.88±0.295(分),增长率为56%。研究表明,2种力量训练方法都能使跨栏架得分明显提高,且实验组的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2组躯干跨栏架步增值组内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检验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3 躯干支柱力量不同训练负荷对身体协调性的影响与分析 旋转稳定性测试能够测试机体矢状面和横截面的稳定性,躯干转动稳定性对于本体感受器和反射稳定能力的要求很高。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实验前躯干转动稳定性的得分为3.38±0.32(分),训练后的得分为5.62±0.18(分),增长率为66%;对照组实验前躯干转动稳定性的分数为3.52±0.36(分),增值为0.98,增长率为27%。研究表明,2种力量训练方法都能使身体协调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且实验组的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2组躯干旋转稳定性增值组内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检验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分析与讨论

3.1 躯干支柱力量不同负荷训练对腹背肌群肌力影响分析

实验表明,经过8周系统训练,两组腹背肌群肌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躯干支柱力量不同负荷训练对提高腹背肌群肌力是有效的。实验Ⅰ组的腹部屈肌、背部伸肌肌力和左、右侧腹外斜肌肌力增值明显高于Ⅱ组,不同负荷训练对腹背肌群肌力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大强度中量负荷影响程度更为明显。分析原因认为,腹背肌群肌力训练可以提高神经肌肉系统的兴奋状态,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始终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大强度负荷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相对较高,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物质释放较多。因此,大强度负荷组增长程度更为明显,中强度负荷组产生的效果相对有限,增长幅度也没有大强度组增长明显。

3.2 躯干支柱力量不同负荷训练对核心部位稳定性影响分析

实验表明,经过8周系统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核心部位稳定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分析原因认为,核心稳定性的提高与核心区域力量的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Ⅰ组在躯干俯撑、跨栏架、躯干旋转稳定性增值明显高于Ⅱ组。大强度训练可以调动更多和更深层的肌肉群参与维持机体稳定,有效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从而在短期的训练中更宜于提高核心稳定性;其次,受试者在实验前从未接触过躯干支柱力量的相关训练,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始终保持着神经兴奋,从而刺激机体的协调发力,人体对各感受器所获得的信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再支配相应肌肉完成动作,如此循环反复,最终形成精准的本体感觉,进而提高身体姿态控制能力。

3.3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负荷安排分析与讨论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强调训练中本体感觉器官的参与,在负荷与速度的变化过程中完成动作;更注重训练后动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要求动作练习的负荷和数量;注重机体的主动恢复和再生训练,因此训练负荷的安排适当,根据实验的需求区分两种不同训练负荷对核心肌群的影响。躯干支柱力量强调核心肌群、拮抗肌等肌肉的均衡发展,而不是强调某一具体动作中的四肢肌肉力量的过分发展;强调能量在动力链上的有序传递,进而有效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改善身体姿势、提高能量传递提高动作的经济性与有效性、加强动作的稳定性,并且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4 结论与建议

4.1 躯干支柱力量的训练可以显著的提高核心肌群肌力,实验组的背部伸肌、腹部屈肌以及左右侧肌群的肌力的训练效果要优于对照组,为维持身体平衡提供基础性物质保障,而且多方向、多维度参与训练模式还可以均衡躯干各部位功能对称性发展,提高动力链传递效果,避免动作损伤,提高动作质量。

4.2 躯干支柱力量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人体核心区域稳定能力,尤其是实验组躯干俯撑动作、躯干转动稳定性、跨栏架步的动作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更有利于核心区域稳定能力的提高。

4.3 躯干支柱力量的训练可以有效促进人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提高,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准性,增强身体的协调性

猜你喜欢

躯干支柱肌群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体操运动员正、背链肌群功能失衡的认知问题及改进举措
树与人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抓煤矿安全基础建设四大支柱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