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之我见
2018-01-28焦秀梅
焦秀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体育课程带领学生运动,放松学生的身心,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壮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抗压能力。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169-02
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重大,在此阶段学生的价值观逐步形成,身心也处于快速发展中,学习的压力和各种涌动的思想一起朝学生扑来,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造成心理负担沉重,势必会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除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更要“锻炼”学生的心理,强壮的体魄是重要的,健康的心理更是必需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教师要积极响应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实际课堂中积极采取行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体育教学中。笔者多年从事高中体育教学,现结合从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对于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心理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心理教育的原则
1.尊重学生,打消学生抵抗情绪。
体育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不能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改变对学生的态度,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学中,同一种运动项目,总会有一些学生不擅长,这时教师要克服不耐烦的情绪,慢慢地悉心引导;对于学生上课态度不端正,逃避训练项目等问题,则要实事求是,严厉批评,批评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以要避免讽刺、挖苦学生。学生受到了尊重,对于教师的抵抗情绪也会消失,在进行心理教育时效果也会更加显著。在体育课堂上,尊重学生体现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相信学生能做好自我管理。
2.理解学生,提高沟通的效率。
在开展心理教育时,最重要的是充分理解学生,这样沟通起来才能更加顺畅和高效。要做到理解学生,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对待同一件事,除了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审查和思考,还要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看一下,这样才能更加明白学生的感受,进行心理教育时也会更具针对性。要逐渐摒弃对学生下命令、强迫学生接受的教育模式,多从学生的价值需求和内心情感来考虑问题,重视学生的个人想法。要知道,强制性、命令性的手段只会让学生反感,而试着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会向老师坦露真情实感。
二、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建设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是前提。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主体是体育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较高,才能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的时候,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影响学生,正是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课堂心理环境的形成。所以,每一个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状态要健康、稳定,思想积极向上,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传播正确的观念。体育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多见识一些心理学问题案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体育教师自身健康的心理和稳定的情绪,能为课堂营造一种愉悦、安全的氛围,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融洽学生关系,合理引入竞争。
在体育教学中,不少项目都是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因此,发展融洽的学生关系至关重要,它一方面关系到课程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则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心理的健康影响重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发组队,相互帮助,一起学习,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这样学生的活动时间也增加了,在交流中人也变得更加开朗,心态也会更加积极。另一方面,适度的开展竞争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十分有帮助的。特别是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竞争能力。
3.注重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班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人能力都各不相同,即使同时学习一项体育运动,每个人的掌握程度也会有一定的差别,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都直观地展示在师生面前,学生自己也会暗自比较。学得好的学生,有的会沾沾自喜,有的会继续努力;学的差的学生,有的会默默给自己打气,有的会垂头丧气。对于学生的这些情绪变化,教师要密切关注,特别是掌握地较差的学生,更要针对性教育,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例如,在体操练习中如果有学生动作不标准,教师不能公然斥责,这样学生的自尊被伤害,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应该针对学生的错误之处悉心教导,帮助改正,保护学生自尊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总结
总之,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身体,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是一方面,对于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体育教師要充分利用本课程在户外活动、学生间交流合作机会多等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必定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桂斌.论高中体育健康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写算:教师版,2017(44):250-250.
[2]李红香.以抗挫折心理角度出发探究中学体育教学的心理教育行为[J].当代体育科技,2017,7(6):153-154.
[3]杨文畅.运用创新思维将心理健康渗透到高中体育教学的新发现——心理学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分析[J].新课程(下),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