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2018-01-28王耘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弟子规语文课程古诗

王耘

【摘 要】本文以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和小学语文教育为研究对象,着眼于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经典诗词的学习来提升老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文字运用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传承经典文化和传统美德。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49-0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因此,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生活是得以传承的必要途径。目前,语文课本普遍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各个教育阶段的位置不言而喻,从小学培养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既是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感。本人以为传承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通过优秀传统诗歌弘扬美德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的人生观、审美观、伦理等方面往往以、歌赋等形式流传后世。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抒发的是山水情, “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的是兄弟情。古人提倡“老吾老以己人之老,幼吾幼以己人之幼”把中华民族尊长、知礼、孝敬父母的美德的表现的淋漓尽致。 “程门立雪、王祥卧冰、毛主席尊师”等这些故事多少年来在民间流传不息,教育和鼓舞着历代中华儿女。孟郊有诗:《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同事也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一度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不用孔融、司马光、也不是雷锋、董存瑞、而是将以前只能是旁敲侧击,不能直言的东西,毫不隐晦地端给孩子,使得当今的孩子目无师长,唯我独尊,小皇帝比比皆是。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学生的思维发育不甚成熟,但是他们的记忆却是深刻的,老师们对他们说过的话对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处事哲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老师要做一个善于指引的领路人,而不只是文化的传承者,因而,美德的传承也尤为重要。

二、教师采取恰当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语文学习中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落实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对老师的教学功底也是一种考验,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扼要,作为教师必须对古诗文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理解和欣赏。

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把古诗教学变成精品课,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语文功底,在教学中进步。古诗词学习虽是难点,但是老师要创新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首先要大胆地放手,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处在低年级的同学,往往在写作和阅读上处于盲区。古体诗不仅讲求对称美,也讲究音律美和意境优美。如:我在教学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时就给学生提出了写作要求 :看着情景图把“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所描写的情景写一段话。大部分学生都能写200字左右片段,即有对原诗中意境的描写,又有自己的想象描写。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又提升了写作能力。因此通过对学生这种扩写的训练就会在语文写作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等这批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对古诗词听不懂不理解等问题也是从侧面提供了解决方法。

在新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工作必须要创新和完善。赋予古诗词新的内涵、从当前形势和背景下理解古诗词、运用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同时此诗句还蕴含人陷入困境,又看到希望,找到出路的哲理,故成为历代的名句。赋予它新的内涵:遇到困难要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给了学生在逆境中成长的信心。

三、把弟子规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读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应该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而《弟子规》主张先道德教育后文化知识教育。恰好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弟子规》是道德修养的规范,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侧重于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具体而细致,实践性强,极力于躬行。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须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把弟子规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很有必要。

因此,节选弟子规通过第二课堂的阅读和家长监督背诵难度适宜的重点章节,不仅打通了家长、学生和学校的重要关节,还使学生通过诵读这种歌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教育背景上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尤其要提到的是《弟子規》中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和“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有利于小学生从小养成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做事习惯。

现在学校里出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事:学生不交试卷,老师要求他交试卷的时候,居然敢群殴老师等事件。《弟子规》中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将时刻唤醒人们的感恩心,提高爱父母、爱老师、爱国家、爱环境的心,从而减少抱怨和埋怨。

总而言之,对弟子规的阅读和背诵不仅仅是传承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行为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在语文教学中,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能全盘接受,而是要“扬弃”,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目的是欣赏传统的诗词美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学习传统文化的归宿和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培养学生的本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弟子规》《语文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弟子规语文课程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弟子规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