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
2018-01-28侯宇
侯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26-02
一、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能够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旨,让学生能够自己感悟文本情感,同时掌握不同的语文阅读方法,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质。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教师的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日常阅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教师重讲解轻朗读。
初中的语文课堂也许是迫于中考的压力,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讲解”,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没有熟读就开始提问,没有熟读就开始讨论,这些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课堂上常常会有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
2.“固定声腔”读文章。
“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但在学生晨读、全班齐读甚至教师范读等场合,常常存在着一种“固定声腔”,阅读没经过用心理解、用情体味,又不够准确、到位,声音往往拖腔拖调,给人读得很投入的虚假感觉。
3.教师范读缺失。
当前的语文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不可否认的是技术的使用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有很好的感染力,但个人认为,教师范读往往更容易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达成共鸣,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产生对语文的浓浓兴趣。同时,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课后很少阅读书籍,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够。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意义
“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则要抓朗读。能读、会读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1.“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参与兴趣,渐渐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
2.“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口诵心惟”,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还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
3.“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4.“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养浩然正气;朗读《爱莲说》会更坚守君子的高洁情操……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实施策略
阅读是一个人成长的方式和管道,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定的阅读积累,成就人一生的生命底色,影响和改变学生未来的命运。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确立“读”的目标。
在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先拟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从。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把握单元教学总体目标。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这个要求就规定了“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就是这个单元每篇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指导掌握“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自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这就是以“读”为中心,一读二议三品。
(1)读。读是学生感知文本的基本条件,是学生“自读”的前提。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朗读; 也可以是默读;可以是精读;也可以是浏览。但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读法,都必须有明确的“读”的目标。
(2)议。议是学生感知文本的必需步骤,是学生“自读”的基础。议,简而言之,就是对话。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1)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必须采取合作探究、共享成果的学习方式,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或交流彼此的见解,或与别人进行争辩,或评价别人的意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自读课文《夏感》的指导中,我让学生围绕“作者对夏天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等几个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相互探讨。
(3)品。品是学生感知文本的必要途径,是学生“自读”的关键。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文。
3.指导总结 “读”的所得。
总结评价主要是指导学生把自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整理归类到单元知识甚至整个语文知识网络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整体有个完整的认识。如:我引导学生对《夏感》一文作了总结: (1)本文所写的内容: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从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描绘出夏天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2)本文表达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之情。(3)本文的寫作特点: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多角度、多感官(视觉、听觉、嗅觉) 地描写景物,既有实景,又有虚景,既有具体描写,也有概括性描述。
“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读”是我们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航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在“读”的环节上作出认真而细致的研究和探索, 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语文,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