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018-01-28杨月惠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小学语文

杨月惠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对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立足与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可行性意见,从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文章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论述,同时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参与意识;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10-01

引言

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认真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条件,是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过程中,一定要将理论知识与小学生实际能力相结合,教师要为小学生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公平实践的舞台,让小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强化小学生参与意识。

一、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教学方向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确保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切勿将学生进行“两极分化”,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调动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深化成绩优秀学生参与互动学习。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方法要确保整节课程实现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方法与参与式学习相互促进[1]。教师也要以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出发点,有效利用文章教材增强学生审美能力,以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例如,学习古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教师要与学生都以诗人的角色,想象此情此景的意境,教师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到的情景。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個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一是要善疑,提倡理智的、审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不迷信权威。柏拉图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例如:小学语文第十册《景阳冈》一课,教师可以扮演记者,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回答问题。武松打死老虎以后,附近的猎人们会怎么说?阳谷县知县会怎么评价?酒店的店家会怎么说?学生带着这一疑问朗读后就能明白文章的内容和中心[2]。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质疑时间和机会,每学一篇课文布置学生预习时都要求他们提出一两个问题,然后在学习课文之前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学前质疑,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针对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随时让学生进行质疑。一旦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或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为了检查教学效果,也可以在学习新课后安排质疑的环节。学生质疑了,如果提出的问题是课堂上教师讲过的,就可以把解疑的权力让给学生,只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参与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在这之前已经接受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启蒙教育,但是对于刚步入义务教育阶段的他们来说,要想全面理解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和情感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这基础上,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便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创设出真实、有趣的情境,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形象的学习体验,使得他们能够借助情境快速地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3]。例如,在学习《阳光》这篇课文时,虽然阳光是学生们每天都会见到的,但正是因为它的普遍性所以才会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基础上,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拉开窗帘感受窗外的阳光,或者是在休息时间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捕捉阳光等,这样学生便能在直观的感受中体会阳光给人们带来的感觉,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情感。除此之外,这样灵动的教学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并能不断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以此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列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学,借助列举生活情境的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篇文章时,因为这是篇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其中蕴含的情感确实非常深。在这基础上,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列举生活中自己喝水时的情境,即在酷热的夏天,学生在体育课上做了一节课的运动,此时非常的疲惫和口渴,回到教室之后发现书包里有昨天买的一瓶“脉动”还没喝,这个时候自身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呢?学生会觉得非常开心,就像在沙漠中看到了希望[4]。然而,当学生拧瓶盖的时候却发现拧不开,这个时候学生又会觉得很郁闷、烦躁。为了能够快点喝到水,学生会请教师或者身边的同学帮忙,瓶盖打开之后学生喝到水时又是什么心情?是愉快、满足。这样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感同身受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要讲求技巧性也要强调艺术性,这样才能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功能实现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热情、质疑等方面的发展和培养,进而激发小学思考能力、参与意识和创新思想。今后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应该继续将学生参与能力、参与意识列为中心和要点。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增强小学生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蔡慧琼.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21(81):125-126.

[2]郭宪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28):452-453.

[3]王静.浅析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432-433.

[4]孙亚杰.谈如何看待小学语文课堂的当堂检测[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29):256-257.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小学语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