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研究
2018-01-28王园园
王园园
【摘 要】随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做为跨世纪一代的小学生,不但身心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且还肩负着未来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心理健康则成为孩子们顺利成长的奠基石。根据北京市某小学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二至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496名学生中心理处于健康水平。49.19%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26.0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1%处于异常焦虑状态。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43-01
一、研究背景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取样。
被试为北京市某小学二至五年级全体学生(除测试期间生病的队员)。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软件进行施测。有效被试为496人,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287人,女生235人。
2.研究工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是我国心理学工作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中小学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可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除港、澳、台之外)几千所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普遍认为符合测量学的要求,信度和效度高,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是全国较好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在这100个项目中含有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八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
三、结果分析与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某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被调查的496名学生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7,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其中,学习焦虑(52.6%,261人)、身体症状(17.9%,89人)、过敏倾向(19.4%,96)、自责倾向(24.4%,121人)、社交焦虑(5.6%,28人)、恐怖倾向(8.5%,42人)、冲动倾向(3.2%,16人)、孤独倾向(0.4%,2人)
调查显示,目前某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队员中有49.19%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26.0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1%处于异常焦虑状态。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队员,通过访谈获得学习焦虑是主要原因。有超过95%的队员表示造成自己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过分担心父母对自己的态度。鉴于此种状况需要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496名学生中心理处于健康水平。49.19%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26.0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1%处于异常焦虑状态。98.39%的学生处于正常范围内。
得出上述结论的几种可能:
1.调查的学生心理健康处于正常水平。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需要根據21世纪的中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的情况做进一步的修订。
3.前人制定的量表可能放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
以上的几种可能中,1的可能性最大。496个样本代表性较好,能够代表总体,偏差不大。在用计算机填答问卷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从众现象。
本研究中相关的研究资料较缺乏,因此,从研究的理论到实际操作的经验都较为单薄。加上研究者研究水平有限,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前人研究的数据较少。
第二,结论的时效性。只能代表近一段时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结前人的研究和本研究中的问题,以下的问题可以成为后来研究者的参考研究方向: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兼顾全体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将学生团体咨询与个案咨询做深、做细。
第二,多多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各方面的实证性研究。
四、方法与对策
1.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帮助少先队员形成一种积极生活态度,是决定着他们今后社会适应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生活态度的培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了远大理想,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二是科学的世界观教育,要引导他们了解并掌握社会生活中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客观规律。三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重视非智力因素。
通过学习活动,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养成习惯,形成态度的作用,使学生经过学会、会学的阶段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此外,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障碍,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员应及时的给予关注、指导和帮助,帮助那些有焦虑倾向、恐怖倾向、强迫倾向、多动倾向、厌学倾向及学习技能障碍的学生尽快恢复正常状态,这对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研究中,有部分学生呈现社交焦虑偏高的现象。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很少听到老师关于怎样与人相处的教导,大多数人的交往经验都是从各种非正式的场合获得的。那么教给学生怎样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62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2版.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