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美术教育专业建设改革

2018-01-28陈雪苗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 要】教育部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标志基础美术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儿童美术的育人目标主要体现在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基础美术教师培养的摇篮,本着好教育源自于好老师的原则,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全面革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改革活水源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儿童美术教育;專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11-01

近年来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教育部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基础美术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在美术学科方面,综合考察美术特征、社会特征和教育之关系,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它们将成为少儿美术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

作为基础美术教师培养的摇篮,本着好教育源自于好老师的原则,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全面革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改革活水源头的重要作用。这一举措在当下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一、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1.教学理念上存在偏差。

首先专任教师大多都是美术学院毕业的美术专业学生,对儿童美术教育不够了解,缺乏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对专业教学也就缺乏足够的重视,不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动态,对基础教育的改革研究较少,任然躺在以往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上周而复始的从事美术专业教学工作。其次,重美术技能忽视综合素养。课程教学多采用临摹加写生的训练方法,基本停留在对实物造型的准确和塑造的熟练阶段,缺乏创作能力的培养和与儿童美术教育结合的综合探索意识的提升。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的小朋友更接近艺术的本身,他们看待周围事物的方式、进行的美术活动与成年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2.课程设置的缺乏专业特性。

很多师范院校任然沿用美院传统的课程体系开设素描、水彩、中国画、油画等,很少涉及到作为儿童美术师资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如儿童身心发展认知、教学表达能力、美术综合素养(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等,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比较明显。导致很多在教学上表达能力和与儿童的沟通能力较差,不会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且艺术理解和表现能力较差。罗恩菲德在他的《创作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只有在了解创作的驱动力时,才可以了解表现人类的精神的艺术品。”他认为,美术老师如果在儿童进行美术活动时要对孩子进行引导“不但需要知道这些驱策力量,而且还要能体验作者和经验这些力量,如同它们是自己经验的一部分。”教师在体验儿童创作时会遇到的困难,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与学生在思想和经验上的鸿沟,另一个原因则是不了解学生所用的媒介,前者是了解的问题而后者则纯粹是艺术性质的问题。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特别强调美术教师对儿童作品的解读,教师要解读作品、要了解儿童在创作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必要时给予儿童创作活动适当的刺激,就必须要进行美术创作,体验美术创作过程。

二、专业建设的几点设想

1.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弱化传统绘画基础课程,强化符合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的手工课程,突出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调整课程体系,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面对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时代的来临,根据国家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聘用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根据就业需要,在确保“儿童美术教师”这一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和主体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拓展到包括“工艺美术制作与研究”“美术创作与研究”等领域。改革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考核办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评价方式,实行学分转换、市场接轨等开放式的评价体系,将课外活动课程化。

2.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充分研究国内外同类专业的优秀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发展,着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开设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课程,建设儿童美术教育的特色课程,从教师教育、造型基础、专业技能三大模块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1)对美术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将传统的素描、色彩、速写、平面构成、解剖与透视等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设立更加开放和有效的“造型与表现”、“构成与创意”等课程。如,将传统素描和色彩课程整合成“造型基础与表现”课程,通过理论讲述、实验性尝试、自由创作三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其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再现式素描与色彩语言系统没有过时,而是作为素描与色彩诸多表现可能之一,具象与抽象共同作用于画面,再现与表现相混合,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联姻,甚至素描或色彩装置,这些使造型基础课程获得空前自由性的表达方式,都是素描与色彩艺术的美学延伸。学生能获得大量的实验创作经验,不仅在基础造型上有所领悟,在创作思惟上也将会得到更多的提高。引导学生逐步认知造型能力的体现不仅是在基础造型的掌握上,也体现在如何表现上,也就是表现手段上,这就要求在课堂写生与创作中逐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和各类表现方式,启发学生个人情感,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2)整体增加应用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强化各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加实践教学比重 构建全新育人格局”,在常规的课程与教学中重视实践性,突出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性,以便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开展专门的实践性活动,以引导师生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树立实践意识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通过这些实践性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专业主干课程的改革,调整教师教育类课程和美术造型类课程的比重,协调好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美术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美术理论类课程是提升学生思维和眼界,提升艺术修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调整美术理论课程的比例,加强选修课程开设,弥补原有课程体系中的缺失,特别加强“中外美术史”、“现当代美术鉴赏”等课程的教学研究。

(4)根据时代发展的情况,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优秀经验,还应该开发一些具有一定实验性的新课程,如符合区域特色和民间传统美术的综合材料课程,引导学生将当代艺术观念引入民间美术传承和创作中,顺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为“核心素养”时代培养优秀的基础美术教师。

3.改进教学方法。

围绕“儿童美术教育”的定位,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儿童美术教育”师资培养的特色,区别美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基础课、技能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建立一套开放、有效、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教学方法,其中,讨论课达专业课程的20%以上。例如:素描、色彩等基础课除了培养造型能力以外,更多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儿童美术特点,进行创意素描、情感素描、情感色彩、表现色彩等训练。

将“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课堂,将艺术观念和教学方法注入新的血液;派遣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研修和交流,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回来。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和形象化,教学过程则更加可视化和立体化,从而促成教学手段的数字化升级。

4.探索育人机制的新模式。

进一步加强与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无缝对接,使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社会就业之间得以贯通和互动。派遣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深入“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一线,到相关的学校和机构承担实际教学一年,并聘请一批优秀的“儿童美术教师”作为客座教授,担任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建立本专业教学成果(美术作品)的多维推广平台,将微信、微博、网页等互联网渠道的线上展示,与美术馆、陈列馆和画廊等的线下陈列相结合,打通教学与市场之间的通道。

5.实践教学改革。

本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儿童美术教师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为重点,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循序渐进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和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五大模块:课内实践、实训、社会實践、教育实习、毕业创作(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齐海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齐海东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尹少淳.核心素养:美术教育高峰值[J].美术人民日报,2016.

作者简介:陈雪苗,(1976-1-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纤维艺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