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为何就业如此难?

2018-01-28衡松蔓

大经贸 2018年10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也逐渐收到更多的重视,更多的人也能够接受到大学教育。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大学生过多,就业时需求没有那么多、或者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供需不平衡、不匹配,这些都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而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等的言论。因此,本文就以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研究,进而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培养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每年毕业生有数百万,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就业人数逐年递增。201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245 万,2016 年增加到367 万,而2017 年却增加为612 万,是2015 年的2.4 倍之多。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骤增,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就业市场压力较重,就业机制稳定性差,就业矛盾突出,就业竞争激烈。据统计,2015 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60%,其中本科的就业率大于70%,专科的就业率为50%。2016 年大学生毕业率为55%,而2017 年大学生毕业率为35%,比2015 年降低了20%,就业率不断下降。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成本逐渐增多,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四阶段就进入找工作阶段,在企业单位和人才市场之间频繁奔走,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造成财力和物力的资源浪费。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且对我国教育发展创造机遇与挑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来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学生自己以及高校都没有准确认识到社会经济增长,市场发展所需的人才的标准,也不清楚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就业技巧和能力,以及什么样的能力是社会最需要的等问题,没有精确的定位,也没有深入全面的调查,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尚未产生一致的观点。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所谓的培养目标指的是在所有培养活动伊始就已经明确规定的预期效果,是实施就业能力培养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若是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且不具体不清晰,那么教学双方都无法确立教学的计划和方向,也就无法成功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认为需要重点培养的三大能力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企业认为他们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三大能力为知识应用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而大学生则认为他们应具备的三大能力为人际交往、自我展现、知识应用。从中便可看出,高校、企业、大学生他们所认为的能力培养是有很大分歧的,这样对于之后顺利就业就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二)培养理念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1.学校培养基于学科建设不考虑市场需求。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苏联凯洛夫教学思想的影响,近三十年来总体上依然延续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重学科建设轻市场需求。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多从自身学科发展逻辑出发,与现实脱节,与市场脱轨,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应该是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和战略性要素,本科教育不能脫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2.教师讲授重视理论讲解而非能力训练。高校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程度理解不同,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校,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训练,很少讲解在具体的工作任务情境下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多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标,对其考核与评价更多集中在考试分数上,主要检验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限制了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学校更注重知识传授而非就业导向。高校应秉持着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即学校教育应服务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这一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条件就是学校设置的课程应该基于社会需求,为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供帮助,培养能够满足市场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学校要建立好明确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可否认的是它让更多人得到了高等教育,促进了社会发展。然而它同时拉低了生源质量,高校需调整培养方式来为社会提供适合的优秀人才,不同的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同的职能定位和教学目标。不同层级的学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高校追求综合、精英、全面的教育没有错,但这不能成为唯一的定位。

(二)做好人才培养和就业能力培养的两手抓。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着手,统筹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培养过程中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同时理论结合实践,整体考察培养什么和怎么培养等难题。将课程地图应用到高等教育中,主要是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校园活动、实习实践、社会服务与就业指导等环节系统地串接起来。

(三)专设就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不仅要对专业课进行适当的调整,还必须在其他相关课程中突出就业能力培养。开设专门的社会应对能力培养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所必备的能力,例如开启社交礼仪;深入交流的沟通、表达;共同进步的团队合作等。在这些课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训、能力训练及能力拓展训练,通过课程中的行为来炼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此类课程可充分运用训练教学法。训练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际动作和任务的锻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技能的掌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就业能力。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环境、就业政策、发展趋势、职业要求、具体岗位、成长途径、薪酬体系、目标职业等进行全面介绍和系统宣传。

【参考文献】

[1]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91-92.

[2] 贾利军,徐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10):129-134.

[3] 乔志宏,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3):274-281.

作者简介:衡松蔓(1992.11.20),女,汉,山西晋城。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山西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