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综述

2018-01-28吴桂龙

大经贸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贷款风险资产证券化

吴桂龙

【摘 要】 所谓的资产证券化,指的是用未来基础资产出现的现金流作为偿还的基础,在结构化设计的基础上提升信用等级,并发行相关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虽然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其所创造的收益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风险,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流动性风险。本文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主要通过其运行机制的文件进行阐述,以此来降低流动性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流动性风险 贷款风险

一、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原因

资产证券化这一概念主要出现在20世纪末期,这一理念的出现也被金融界称之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指的是用未来基础资产出现的现金流作为偿还的基础,在结构化设计的基础上提升信用等级,并发行相关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不仅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流动性变得更为流畅,还可以把商业银行的部分风险转移出来。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证券资产化其潜在的风险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虽然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证券资产化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但在这一过程中,基础资产的信用却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这也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开展资产证券业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倪志凌称资产证券化主要通过增加流动性来影响银行的行为动机,从而提升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的过度扩张使得许多银行缺乏流动性的地位。虽然这些隐含的资产充足率并不低,但其流动性所隐藏的风险还是比较大。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存贷款到期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具有传染性,加剧系统性风险。蓬勃发展的经济使得证券化市场发展迅速,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资产,降低了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难度。在经济低迷时期,相比于已经获得信息的投资者,那些还未获取新信息的投资者的心态可能会更加着急,并可能因此选择出售相关资产,使得证券化市场一蹶不振。因此,通过反周期的调整证券化就显得十分重要。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模式,从原先的OTH模式转变为OTD模式,使银行收益和转换模式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越来越多的金融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寻找出一条更加适合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道路。

二、资产证券化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机制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对于流动性风险的一般理解是以合理的成本及时偿还债务的风险。国内的学者王灵芝和杨兆军从两个方面对流动性风险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是债务端方面没有相应的缓冲机制,另一方面是资产端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流动性,这也从侧面说明银行的还是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如果没有优质的资产进行支撑的话则很难进行变现。基于商业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经营和盈利等模式特点,流动性风险则无法避免。相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转化为流动性风险,它所代表的是其他银行业务风险的综合表现形式。由于银行过度依赖于存贷款上的收益,导致在資产结构集中,在存款稳定性和存款质量中所隐藏的流动性风险大大增加。同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银行忽视了风险,加大了流动性的缺口。

1、流动性风险与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缓冲之间的联系

流动性缓冲作为商业银行抵御流动性冲击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其具有较高的持有成本,但它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性。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不能仅关注其收益,而是要将流动性缓冲和收益相结合起来,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平衡点。另外,资产证券化可以在流动性差的表中构造和出售资产,大大拓展了融资的渠道,而这些新的资金对于银行的流动性缓冲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改善银行的收入状况,又有利于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应对流动性冲击,对于流动性的管理至关重要。另外,由于一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外部融资渠道,所以为了获得更高的流动性能力,大多选择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相关业务从资产证券化扩大贷款供给方面,增加贷款额度可以更好地促进投资,有利于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又能反衬出整个金融行业的繁荣,一举两得。

不过,有一部分学者则是持有疑惑的意见,他们认为资产证券化虽然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进行了全方位的激活,但是在这里面所产生的流动性并不是增添到流动性缓冲中,而是作用于信贷扩张等其他业务,增加了流动的风险性。瓦格纳认为,银行的信贷扩张主要是在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下,提升银行流动性所带来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它们的经营杠杆率和整体风险水平,但在事实上,商业银行通过减少流动性缓冲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只会逐步增加流动性风险。艾伦和卡莱蒂发现,在资产受到外部冲击时,过度的证券化和流动性缓冲的不足会导致流动性危机的出现。另外,Barbara发现,资产证券化是从提高流动性的角度开始的,但其结果并没有如想象中的一样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缓冲。相反,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与未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相比,其流动性水平甚至还要更低。此外,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的流动性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督与约束,使得其风险保护等级较低,还需进行下一步的完善。Buchanan认为银行采取资产证券化来规避风险所达到的目的与效果并不相同,但银行更愿意将具有较高信用风险的信贷资产保留在表中,提高了风险水平。这主要是因为资产证券化能够降低银行对各种业务的监管,涉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银行的风险承受动机,提高银行的风险承受水平,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暴露水平。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中的行为与风险转移无关,或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明确。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转移风险,银行的风险水平与其资产证券化业务无关。Casu等人通过从美国银行2001-2007年的子公司数据中发现,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并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抵押房屋贷款的证券化产品水平与其所对应的风险并非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其他类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甚至与银行所对应的风险毫无联系。Barcelos通过对巴西60家金融机构近10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巴西的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驱动力并非来自于信用风险的转移,反之资产证券化却提升了其信用风险水平。

2、流动性风险与证券资产化、风险贷款的联系。

风险贷款和借款人的相关性比较大,主要包含高风险贷款以及不良贷款。风险贷款是指向高新技术企业等高风险行业或企业发放的贷款,虽然这些企业面临较大的违约风险,但其收益相对其他企业而言却是高出不少。不良贷款通常存在的问题在于贷款本息的回收上,如若收不到资金的话容易形成坏账。马九杰认为,当风险贷款违约时,相关的金融机构就存在不能及时回收足够的现金流时,就形成了对应的信用风险。当流动性风险受到外界的冲击时,信用风险便转化成为流动性风险,在日积月累下,信用风险将以流动性危机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资产证券化对流动性风险所产生影响也与商业银行风险贷款、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

人们普遍认为,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从而来对银行的非流动性资产进行结构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转移出去,而由于投资者来自的地域也各不相同,地域化的因素也将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通过将“信贷供应/净利息收入”作为一种新的衡量风险指标,Bannier发现如果银行进行证券化的话,其所承担的的风险会更大。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使得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其风险也因地理因素的多元化得到了分散。陳凌白利用风险加权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这种新的指标来衡量商业银行所存在的风险水平,发现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的增加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银行的风险。Buchanan发现外国投资者购买了大约一半的美国证券化资产。从这可以看出,对于小型区域性银行而言,证券化所服务的人群在并不是集中在本国的区域内,而是将风险分散到了各个不同地方的投资者。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陈凌白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与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呈负相关的关系,这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解决银行中所存在的不良资产问题,可以降低我国的信贷风险。虽然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结构化设计能够增强信贷资产等级,并将部分风险转移到系统之中。但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况且实际上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交易场所主要在在银行间进行的,风险并未离开系统内部,加上杠杆的无限放大,系统性风险暴露急剧上升,随着违约率的上升,资金链随时存在断裂的风险,因此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陈凌白.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14,(6):10-14.

[2] 付强,刘星,计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J].金融论坛,2013,(4):9-16.

猜你喜欢

流动性风险贷款风险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防范校园网络贷款风险的机制研究
银行信用担保贷款风险及有效控制
收益率差异视角下我国股票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比较研究
对企业管理中流动性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