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文化下的学生工作管理
2018-01-28杨淇
杨淇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具备了丰富且功能齐全的新媒体渠道平台,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复杂且约束性弱的新媒体环境。新媒体对学生工作的影响巨大,文章分析了在学生工作中运用新媒体的现状以及影响,如何将新媒体更好地运用在学生管理中,是本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并提出了打造新媒体文化品牌才提高学生的校园认同感。
关键词:新媒体 学生工作 平台 创新 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a)-0171-03
曹培庚在《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思考》中说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新媒体正在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观。在新媒体环境下探寻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学生工作,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显然,网络新媒体不再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附属物,而是改变、影响着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主要载体。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成为传授平台、沟通桥梁、工作途径,还可以成为预警器、风向标、感染源;运用不当,则会使学生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会将学生引向歧途。
1 在学生工作中运用新媒体的现状
吕枫在《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探索》中认为,新媒体具有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的特点[2]。教师可以多渠道的获得教学信息,了解学生最关注的话题;可以便于与学生的多渠道交流,实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还可以增加师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学生则可以通过新媒体打发课余时间,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天下事;可以即时、随地的传达信息、表达感受;还可以加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
1.1 丰富且功能齐全的新媒体平台渠道
在当下的高校中,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为学生工作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平台。教师在数字化的设备上进行教学、传达指令、查询资料;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交流各类校内校外的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思想的不断变化,作为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的高校学生俨然已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正如思想家斯宾塞·约翰逊说过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而处于变化中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变化中,潜移默化地将新媒体与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新媒体发展的众望所归。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执行者,我们不仅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更需要提高新媒体使用的技能。
如今在高校,大都会利用网站、公众微信、电子杂志、微博等新媒体形式,通过专门部门组织策划和精心布局,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平台。每天,学生从各类聊天软件中获取辅导员安排的任务、任课老师的课件、学校最新下达的文件等;从学校各类公众号、新闻平台中了解学校活动;又通过借助新媒体,自主挖掘丰富而有用的信息,进行学习、继承与创新。新媒体更加灵活和快捷地通过图片、文字等方式,让学生工作变得形式多样化、交互性强、资源丰富;也让学生工作者能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
1.2 复杂且约束性弱的新媒体环境
2016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截至2015年12月,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2.59亿[3]。”其中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最高,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也占了很大比例,从中还反映出几个问题:⑴青少年使用网络的规模持续上升;⑵青少年更倾向于娱乐类软件应用;⑶青少年对互联网上的信息深信不疑,更容易滋生不良情绪;⑷青少年严重依赖网络,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前不久,某市一高校因禁止学生使用路由器,要求学生必须专网专线,但八人寝室却只有四个端口,学生认为学校人为的造成供需的严重不足,从而通过网络垄断来收取费用,他们在贴吧论坛中愤怒声讨,甚至有学生将信息发给了手机新闻报,随后登上头条。一言激起千层浪,新媒体不加限制地飞速传播,再加上评论中,很多旁观者趁机以讹传讹,最后引发学生集体抗议,给学生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学生管理中一个突发事件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在学校各大贴吧、论坛、群号里迅速传播开来,甚至上传到主流媒体新闻里,造成事态扩大和恶化。在现实网络中,除开各种流言传言泛滥,真伪难辨以外,反动信息、低俗信息也肆意传播,经过“有心人”地宣扬,严重危害了认知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给校园的稳定带来了隐患,尽管如此,目前所有高校内都还缺乏有效的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遏制手段,这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1.3 目前高职学生工作中使用新媒体的现状
对于注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因为普遍更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往往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上不能贯彻到位。学生管理工作总是感觉像“发布管理纪律”,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对于学生执行不力的则通过相应的惩罚措施。这种惯性思维下的管理模式长期存在使得学生疲于应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管理工作缺乏对于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校管理是否得当,没有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就不能把学生的建议进行有效收集整理、反馈修正、与时俱进。对于现在大多“00后”的高职学生而言,学校往往是通过“硬条令”、“死规定”来约束他们,虽然一定的惩罚措施能让这些规定有效执行,但也缺乏“能动性”的思考,对于屡治不改或者长期形成“破罐子破摔”心态的学生而言,制度内容本身缺乏变化性、有效性。强硬的管理理念和不断升级的惩罚措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由此导致学生不仅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甚至不予理睬反而故意去破坏。
2 新媒体对高职学生工作的影响
新时期,网络势力的不断介入、高职学生自主理念的不断强化和新媒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加强,已给目前高职学生工作带来巨大变革。
2.1 新媒体的运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影响
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中,常常是一份资料因为格式的要求,从递交资料到最终定稿,学生需要不停修改,老师需要不断完善,耗时长、消耗大,重复返工,这种现象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各类评奖、评优过程中屡见不鲜,学生、老师都弄得疲惫不堪。此外,传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主要通过面对面地谈心、一对一地辅导,学生被通知前往办公室接受辅导员的教育,或者辅导员进寝室主动找学生交流,这样的过程,耗时、耗力,学生进入办公室后,在一个相对公开的场合,能否敞开心胸自我检讨,或者说学生是否愿意主动进办公室都存在质疑,更谈不上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省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当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掌握和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熟练应用各类新媒体手段是进行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的前提。通过搭建学生评奖、评优的系统,构建学生自主交流平台,组建网络讨论群组等,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通过新媒体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找准方向、解决问题,使新媒体成为学生工作中的有效载体,能大大缩短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形成更广泛的管理空间。
2.2 新媒体的运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曾对“体制化”作出过这样的评价:“体制化是既在个体心理层面运作的机制,体制化是符号认同体制中最重要的运作方式。”……“今天,中国的师生关系之所以存在这么悬殊的权力地位,是一个历史体制化的结果。这个过程如此险峻森严犹如一首律诗——‘巅崖峭绝撑碧空,倒卧老松如老龙;奔流落峡喷白雪,石角险过半丈洪。”体制化一词,对于生活在中国社会的人而言,并不陌生。无论是学校、企业、政府,还是在监狱、医院,甚至婚姻中都存在体制,无规矩不成方圆,体制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随着新媒体技术地渗入,人们思想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原本被认可的体制,如果一成不变,很有可能影响体制中人的心态,产生不良后果。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中,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学校等都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是遵守者也是服从者。早期的学生按照传统道德教育中尊师重教的要求,对传授知识的老师、获得成长的学校充满崇敬感。新媒体环境下,随着视野的扩大,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传递,再加上“有心者”的刻意过度宣扬自由化,网络世界呈现出一个众声喧哗的非主体世界,一个以庸常抵抗崇高、以宣泄阻隔承担、用世俗替代主流的世界。随着新媒体传播者的虚拟化,一些缺少责任和良知的话语大肆传播,对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成长期的青年学生而言,这些言论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愤世嫉俗、浮夸、崇尚自我等。长期沉迷网络虚拟世界的学生,还会产生自卑、自闭、抵触、厌世心理。
3 新媒体对学生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目前新媒体已俨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国家领导人也认识到要想真正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就得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为推动中国新媒体行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也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旨在凝聚多方正能量,联合权威机构,搭建一个积极向上、汇聚多方力量、能有效控制不良信息传递的强大新媒体平台。
3.1 正确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工作
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开放性一方面为学生工作提供了广阔平台,具备了:⑴信息资源丰富、形式多元化、互动性灵活、传输迅速、覆盖面广;⑵图文并茂、影音结合,更生动、更形象、更直接;⑶增强了自主性和时效性。学生工作中各类信息、新闻、资讯都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学生,还能通过有限信息链接到相关拓展方面,使学生工作不局限在某个部门或某件事情,而是能展开、发散,使学生能更全面、直接地领悟到有关信息的主旨。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音频等更深入、更形象地参与到学校活动中,老师也能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尽早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相对隐私化的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学生从相对传统的三令五申接受学校命令式的活动中转化为自主查询、自主参与。
3.2 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媒体工作体系
通过新媒体打造校园的文化品牌,挖掘学校本身的文化底蕴,结合学生活动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等,打造学校名片。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能让学校充满强大生命力和向心力,通过新媒体打造校园文化,将学校传承文化再造与创新,让校园文化底蕴历久弥新,融合新时代的发展特色,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母校文化生生不息的时代张力。
策划校园可传承并能不断更新的品牌活动,打造独具风格的网络平台,建议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加入这样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各类校园文化平台,通过转播、链接、报道校园实时资讯、丰富活动等,并且第一时间将校园可能存在隐患的新闻正面做出报道,而不是等“有心人”篡改事实、擅加个人感情地乱播报、评论后再善后。通过这样一个极具本校园文化的平台,让学生广泛参与,发表建议,也能有渠道、多方位、集中性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关注内容,也就有利于学生工作的管理和改革。
校园新媒体文化品牌的打造,还应体现在学生对学校认同感的提升上。在各类文化品牌的新媒体平台上,展现学校的各类方针政策的制定,秉着“为学生”的宗旨,将学校管理层如何认真商讨服务学生、如何倾力打造学生活动品牌、如何辛苦取得成绩的过程、结果等,都能真实展现给学生,而不是通過闭门造车,最后直接让学生接受,更能赢得学生的认同感,从而具备主人公意识,自主完善自己的行为。
“接地气,才能聚人气”。作为高职院校的新媒体学生管理工作,在搭建有效的管理平台的同时,构建具备自身文化特色,又能与时俱进的文化认同感,拓展新媒体文化品牌效应,建立底蕴深厚、平等互助、开拓创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氛围,最终实现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高职院校新媒体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1] 曹培庚.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120-121,127.
[2] 吕枫,孟彩霞,俞小敏.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3):15-16.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J].中国信息安全,2015(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