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古祠堂现状及其特点初析
2018-01-28王兵壮方建平魏妙朱猛飞李睿唐尧英
王兵壮 方建平 魏妙 朱猛飞 李睿 唐尧英
摘要:指出了浙江省西部地区现存有大量古祠堂,它们是当地特有文化的载体,有着其不同的特点与功能。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了大部分古祠堂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后,变形破坏较严重。基于此,提出了相关保护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祠堂;浙西地区;变形破坏;保护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6-0221-05
1引言
浙江省西部地区衢州市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南孔圣地,现留存在该地区的坛庙宗祠共有692处,并各具特色。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发展,许多传统建筑面临着拆迁或改建,其周边环境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古祠堂亦是如此。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这些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浙西地区现存的古祠堂大部分散落在农村,且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均受到较严重破坏,缺少有效的保护。
2浙西古祠堂现状
2.1调查概况
据现场调查,位于浙西地区衢江区峡口镇李泽村的建于明代宣德六年(1432年)的李氏大宗祠(图1),它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浙西地区较早的古祠堂,其内部的砖木式结构虽然大体完整,但仍然存在墙体砖石风化、木柱腐蚀、白蚁蛀蚀等较严重的问题。
另外在衢江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刘氏宗祠(图2)、衢江区云溪乡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吴氏宗祠(图3)、柯城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蓝氏宗祠(图4)、江山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王氏宗祠(图5)、龙游县等地区留存下来的古祠堂也是如此,历史悠久,均有不同程度破坏。
2.2祠堂的破坏形式
(1)人为破坏。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的祠堂建筑被破坏甚至被拆除,有幸保存下来的祠堂大多被废弃或作为临时仓储之用。
(2)自然破坏。主要包括因年久失修导致墙体开裂、鼓包甚至脱落(图6),自然风化使得建筑砖石构建受损(图3),白蚁蛀蚀使得木柱的截面减少使其更易破坏(图7),木构件白身的弯曲和开裂等(图8、图9)。
究其原因,主要是砖石因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遭受外界白然因素的作用,导致其石刻表层发生病害;木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有其优点,但其本身耐久性较差,易受侵蚀(图8、图9),甚至强度降低直至全部倒塌损坏。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祠堂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相应的修复和加固,但部分修缮后的木构件失去了原来的历史韵味(图10)。
3浙西古祠堂的建筑特点与功能
3.1古祠堂的建筑特点
浙西地区的古祠堂大都是徽派建筑风格,具有青砖黛瓦、四水归堂、飞檐挑角等特点,在其建筑布局、用材、雕刻、装饰、风格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3.1.1选址
浙西的古祠堂建筑充分考虑了基地内的地形与地势的特点,并作了恰当的布置。因地制宜,地宽基平,或背山或依水,交通方便,景色优美(图1)。同时也将祠堂建筑群的体形组合与周边环境空间的处理,把美的建筑形式衬托了出来,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图11)。
3.1.2规模
浙西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但规模大小各有差异,总体上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院落,按规模、功能、地形灵活布置极富韵律感,平面布局均为多进落院式如图12、图13所示。
3.1.3造型
浙西地区古祠堂按造型可分为牌坊式(如吴氏宗祠、蓝氏宗祠,图3、图4)和庙宇式(如刘氏宗祠,图2)两类。
3.1.4结构
浙西地区古祠堂为砖木式结构,外部采用高大墙体封闭砌筑,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梁架多为抬梁式(图14),也有少部分采用穿斗式(图15),在吴氏宗祠中还发现了明代“冬瓜梁柱”(图16)。门楼多为为歇山式青瓦布顶,檐下施斗拱,斗拱下额枋浮雕多种图案(图17),具有鲜明的江南古民居特色.并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3.1.5装饰
浙西地区古祠堂建筑装饰艺术主要表现在戏台、门楼等重要区域的“三雕”艺术形式上。一般为梁架额枋(图17)、廊道隔扇、牛腿雀替(图18、图1 9)、挑檐斗拱(图20)、砖雕艺术(图21)、石鼓装饰(图22),瓦当精工描绘,以及匾额、对聯(图23)等要素。
3.2古祠堂的使用功能
“敬宗祖而建祠堂恍睹音容笑貌,敦人伦以集子姓恒怀爱敬尊荣”这幅对联描绘了祠堂的建造目的。浙西地区古祠堂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纪念的功能。祠堂建造之初的目的就是纪念先人,是一处祭祀先贤或祖宗的场所,类似于今天的纪念馆,可以从中了解到该家族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 。
(2)管理的功能。祠堂一般被作为本宗族自我管理的场所,类似于今天的“村委会”。在祠堂“办公”的益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借助祖宗威严,另一方面可以禀承祖宗遗训,使得管理权力来源具有合理性。
(3)文娱的功能。应实际的需要,家族内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往往利用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祠堂一般都用来作为文化礼堂、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室或农家书屋等场所,甚至古祠堂也被作为旅游景点加以开发利用。
4古祠堂的保护措施
4.1存在的问题
(1)破坏构件原状。大部分古祠堂或多或少有被修缮之处,部分修缮的部位被新的建筑材料替换,与祠堂的原构件有差异(图24)。
(2)修缮工作表面化。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木柱、梁等修补之处,只是表面做了贴面处理(图25),并未起到加固作用。
(3)管理人员不专业。古祠堂管理的大都是当地的村民,仅负责日常清洁工作。
(4)保护意识不强。在调查中,还发现祠堂中堆放有建筑材料(图26),消防设施较简陋。
4.2保护方法与建议
(1)强化日常管理。在各文保单位建立相应的标示牌,在消防、用电、安全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加强宣传。各祠堂落实具体的保护负责人,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与保护。
(2)建立祠堂日常监测制度。应建立类似古祠堂建筑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对于重要的构件进行全面的、长期的监测,若发现古祠堂潜在的危险,及时进行加固、修缮。
(3)强化修缮过程管理。对于古祠堂的维修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强化过程管理。并对修复后的古祠堂,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验收。
(4)新材料、新技术修复。对于古祠堂漏水、风化、腐化等问题应及时修缮,在修缮时应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使其满足文物修复保持原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