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2018-01-28张兵
张兵
摘要:指出了海磨路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属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海磨路为例,研究了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用了以实地调查访问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野生动植物、景观环境、生态系统的生态现状、影响预测和保护对策等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川西高原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可控性的结论。
关键词:川西高原;海磨路;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6-0105-03
1研究概述
1.1研究区域概况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俗称康巴地区或康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位于长江上游,既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又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重要防线;既是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又是我国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攻坚地段的组成部分。稻城县位于甘孜州南部,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最高海拔6032m,最低海拔200 m。
1.2研究工程概况
海磨路即稻城县境内海子山至桑堆乡磨房沟公路,路线总长51.436km,改造路段25.8km,新建路段总长25.636km。工程总占地91.04h㎡,其中永久占地85.59h㎡,临时占地5.45h㎡;生态影响范围为10.29k㎡,影响范围小于20k㎡。海磨路的建设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这也表明对处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于此,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研究目的
以海磨路为例,研究川西高原稻城县区域内海磨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现状、预测和保护对策。海磨路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属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结合高海拔、动植物少,生存恢复难度大的特点,开展此项研究,对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深远意义。
1.4研究内容
研究海磨路工程公路沿线、桥梁中心线、涵洞两侧各300m区域野生动植物、景观生态、生态系统的现状、生态影响预测、生态保护对策进行研究分析。
1.5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实地调查访问为主,以历史资料、相关文献书籍和相关报道等为辅。
2生态环境现状
2.1野生植物现状
经实地调查统计:研究区域内有维管植物49科112属213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8属9种,裸子植物2科3属5种,被子植物40科101属199种。由于评价区海拔高(均在4300m以上)、地势平缓,生境较为单一,以草甸、灌木和沼泽植被为主,由于高海拔区域以草甸为优势,因此被子植物也以草本物种占绝对优势,灌木种类相对较少。研究区域被子植物199种,占研究区域总物种数的93.5%,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莎草科、蝶形花科、蔷薇科、毛茛科、蓼科等科内所含的种类较多。
2.2 野生动物现状
经实地调查统计:研究区域内有兽类5目14科24种;鸟类12目26科57种;爬行类1目2科2种;两柄类1目2科3种;鱼类1目2科5种。两柄动物类3种,隶属于1目2科。从科级组成看,该区两柄类为锄足蟾科和蟾蜍科种类。爬行动物有类1种,隶属于1目1科。从科级组成看,发现的高原蝮属于有鳞目蝰科。鸟类57种。在57种鸟类中,计有留鸟21种;夏候鸟21种;冬候鸟有2种;旅鸟有12种。有兽类21种,隶属于5目14科。食肉类有3科7种(狼、赤狐等)。啮齿目数量有7种(旱獭、大耳姬鼠等)。偶蹄类数量有4种(马麝、白唇鹿等)。兔型目种类有2种分别是灰尾兔及间颅鼠兔。食虫类种有1种是高原鼩鼱。
2.3景观现状
研究区域位主要旅游景观资源有:兴伊措高山海子景观,它是海子山最大的湖泊,位于海子山中部,面积约6.8k㎡,淡水湖;稻城古冰帽景观,位于海拔4300m以上的高原面区域,区内大大小小的砾石分布于高山草甸、灌丛群落之中;兴伊措等高山湖泊构成青藏高原典型的古冰帽遗迹——“稻城古冰帽”的一部分景观,这也是罕见的地质奇观。
2.4生态系统现状
生态系统以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组成。灌丛生态系统主要由分布在研究区域的千里香杜鹃、密枝杜鹃灌丛,密枝杜鹃、栎叶杜鹃灌丛两种较为低矮的群落组成,分布面积839.31h㎡,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6.07%。草地生态系统以高山嵩草、四川嵩草、黑花苔草、川滇苔草、珠芽蓼、圆穗蓼、香青、银莲花等为主要组成种类。草地生态系统分布面积1335.32h㎡,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1.47%。湿地生态系统是水鸟的天堂.普通鸬鹚、斑头雁、赤麻鸭、绿头鸭、红脚鹬等多种水鸟及涉水鸟类都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可见,常活动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还有两柄类如西藏蟾蜍、西藏齿突蟾等。
3生态影响预测
3.1野生植物影响预测
道路建设路面破土区域植物物种被破坏,部分物种植株数量减少;开挖区植被被清除,施工区周边植被受到干扰或破坏。路基堆填会使部分植物植株因填埋而死亡,造成部分植物及大徑级乔木植株数量减少;堆填区原有植被被破坏,道路建设路面会使原有植物物种被清除,灌草植株被砍伐移除,原有植被消失。工程永久占地范围内的植物物种和植被被清除,群落中的灌木、草本物种植株死亡,使所在区域植被面积减少并增加破碎化程度。同时,道路运营期会使公路路基在一定程度上对道路两侧植物群落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流会造成一定的阻隔。
3.2野生动物影响预测
永久占地使各类动物柄息地面积缩小;施工活动可能直接导致动物巢穴破坏,使动物幼体死亡;破坏工程区内的植被,致使动物觅食地、活动地面积减少;工程活动和施工人员产生的废水、废气、污染物造成水体或土壤污染,危害动物健康甚至危及动物生命,两柄、爬行动物对此类影响最为敏感;施工噪声、施工人员活动产生的声音惊吓野生动物,影响它们的正常活动、觅食及繁殖,迫使它们迁徙。运营期对两柄、爬行、鸟类、兽类普遍存在的影响是公路上通行车辆对动物个体的撞击、碾压伤害。公路运营期车辆对陆生动物的直接伤害是长期存在的生态问题,道路对野生动物的威胁.甚至超过了狩猎活动。公路投入使用后这一影响仍长期存在,所以应高度重视这一生态问题。
3.3景观影响预测
公路从兴伊措湖泊群东南侧走线,作为带状的人工景观将出现在兴伊措湖泊群边缘,从北侧向南侧视觉中公路景观将部分出现,破坏兴伊措湖边的自然景观,降低兴伊措景观的整体质量。对高原灌丛、草甸景观的影响。高山灌丛、草甸景观是兴伊措高原面上的重要植被景观,由于地势平缓、开阔,灌丛、草甸连续分布,颜色随季节而变化,与天空的云彩变换相映相衬,极为壮观。公路沿东西方向穿过研究区域,由于地势无遮挡且高原面空气通透性高、视线良好,因此在研究区域的各个区域能见到公路线路,公路建设对高原面的自然灌草丛景观也产生大影响。
3.4生态系统影响预测
3.4.1生态面积的预测
受施工影响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9.02h㎡,减少比例为0.68%;其次为其他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减少5.12h㎡,缩减幅度为3.54%,大于其他几类生态系统;再次为灌丛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减少3.31h㎡,缩减幅度为0.39%、;公路没有穿过主要湿地分布区,因此湿地生态系统面积仅减少0.04h㎡。从各生态系统受影响面积占保护区相应生态系统面积比例来看,灌丛、草地、湿地受影响生态系统面积仅占保护区同类型的0.005%、0.002%和0.000006%,比例都很小。
3.4.2生态稳定影响预测
项目建设前研究区域灌丛、草地和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值为218 95.32t,项目施工结束后生物量值减少81.26t,减少比重为0.37%,减少生物量大于评价区总生物量的0.1%,根据DB51/T1511-2012的评价标准,工程建设导致的评价区生物量损失影响程度为“大”。项目完工后部分占地的植被可逐步恢复,评价区损失的生物量可以得到一定弥补。项目施工结束后研究区域损失生物量的比重值为0.37%,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的群落基础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生态系统仍然可以维持原有的生产力水平和自身调节能力。即工程建设虽然对生态系统带来侵占影响,但不会导致研究区域生态失衡。
3.4.3生态完整影响预测
本项目建设永久侵占面积17.49h㎡,灌丛、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受侵占影响的面积比重分别为0.39%、0.68%和0.01%,直接影响范围较小,对周边环境的间接干扰较弱,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改变,因此项目建设前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具有完整性。项目建设后,除公路路基永久占地内的植物群落环境发生改变外,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区域原有生境不变,以这一生境为依托的动植物关系、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关系、食物链及能流渠道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态系统总体的组织结构仍然完整。
3.4.4生态多样性影响预测
研究区域原有的生态系统,项目建设将略微缩小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内的生态系统组成类型不会减少。
4生态保护对策
4.1野生植物保护对策
在施工范围红线内保留灌木植株,减小生物量损失,减少研究区域植物受影响的数量和程度,同时灌木植株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时能夠为草本层提供荫蔽,提升植被恢复速度和质量;取永久占地区的土壤、草皮用于植被恢复,剥离路基永久占地内的表层土及草皮在占地周边平缓区域就近保存,并定期洒水,保持土层湿润及其上生长的植物成活。施工结束后将这些表层土作为营养土及草皮用于公路两侧边坡、临时简易道路等处植被恢复,将使占地收到良好的恢复效果。运营期植被恢复应主要选用本项目修建道路时剥离的草皮作为主要恢复材料,并适当补播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确保植被恢复经费预算。
4.2野生动物保护对策
对两柄类的保护对策为保护好研究区域溪沟及周边沼泽湿地,这些都是两柄类现有或潜在的柄息地。及时运出工程废物、废油且妥善处理,避免遗留物对环境造成污染;早晚施工注意避免对野生动物造成碾压。春夏繁殖季节控制施工车辆速度.限速在5km/h以内,避免对繁殖期两柄类造成直接伤害;冬季施工在开挖地段若发现冬眠的爬行类动物注意保护,将其转移至远离施工区的相似生境中。对鸟类的保护对策为增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鸟类的保护,减少施工对鸟类柄息地的破坏,极力保留占地内可保留的灌木草本。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方法、工艺和设备,加强声源控制,削弱或消除噪音对鸟类的影响。对兽类的保护对策为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保护好小型兽类的柄息地,预留兽类动物通道;架设桥时,不阻断溪流,保障溪流的流通性和清澈性,对春夏季洄游进入该产卵场的下游河段的鱼类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4.3景观保护对策
与植被恢复工作紧密结合,落实对公路两侧施工迹地的植被恢复并确保恢复成效,消除公路两面的裸露,降低公路异质性,使公路对视觉景观的破坏得以缓和。除必要的道路提示牌、动物通道提示牌外减少公路上矗立的设施,禁止在保护区路段设置户外广告牌,以减弱公路带来的视觉冲突。
4.4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4.4.1生态面保护对策
在施工阶段尽量保留占地区内可保留的优势灌木。在占地区内的施工活动并不会全部侵占地表植被,对不影响施工活动的灌木予以保留,减少生态系统受影响的面积,同时灌木植株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时能够稳定区域土质,为草本层恢复提供荫蔽,提升恢复效率。按照所侵占的生态系统类型开展植被恢复。
4.4.2生态稳定完整保护对策
道路建设在涉及湿地区时,将油污废弃物的管理,有效统筹.将各类垃圾分类储放,未将废弃物直接排放而造成的对湿地的污染。研究区域有8个大湖泊和若干小湖泊,加强管理和监督,施工和外来人员不能丢弃废物到湖中,不能捕捞鱼类。小溪流,溪流周边往往伴随着沼泽湿地,公路建设保持溪流河道的自然性,不能下沟捕捉。运营期,研究区域游客或通行人员数量增多,通行车流量逐年增大,在道路沿线设置宣教点,向游客讲解有关保护的重要性,提高游客或通行人员的环保意识。
4.4.3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工程建设破坏的面积很小,动物的柄息环境影响小,保护动物的柄息范围普遍较大,对植被应极力减小破坏范围,尽量维持柄息地的完整性。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时,明确道路上的痕迹,以此来判断保护动物迁移过程中穿越公路的点位,在这些点位旁应设立指示牌.标明诸如“动物活动区”类似字样,提示来往车辆减速慢行,特别是夜间通行的车辆。
5结论
(1)海磨路工程的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殖、活动区域、柄息地产生影响,经保护对策措施后,影响较小。
(2)海磨路工程的建设,对景观生态和视觉景观产生影响,经保护对策措施后,影响可一定程度减小。
(3)海磨路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破坏生态系统,采取切合实际的保护措施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可控,生物多样性可保障,生态面积可恢复,道路建设对整个生态系统影响基本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