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池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对策

2018-01-28冯燕

绿色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滇池环境治理

冯燕

摘要:指出了滇池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对云南省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开展滇池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分析了滇池污染的原因,对滇池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进行了探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滇池;环境治理;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6-0103-02

1引言

滇池流域地处云南省中部.是典型的高原地貌.总面积为2920k㎡,是昆明人口密度最大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由于近年来滇池的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对昆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昆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滇池的保护治理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被列入国家重点治理目标之一。截至2016年,滇池流域内已全面实施了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完成森林覆蓋率达50.6%,对滇池流域的水源、生态环境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并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起到了根本性的保护作用。

2滇池流域存在的问题

2.1滇池流域森林有害生物现状

2.1.1病虫鼠害

据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对滇池流域造成林业危险的有害昆虫19种:纵(横)坑切梢小蠹、松褐天牛、云南木蠹象、星天牛、麻点豹天牛、柏肤小蠹、云斑天牛、光肩星天牛、多瘤雪片象、栗实象等;林业危险性病原微生物1种:板栗溃疡病;检疫对象1种:冠瘿病;外来入侵1种:苹果棉蚜。危害滇池流域内森林的有6种:纵(横)坑切梢小蠹、马尾松点尺蛾、思茅松毛虫、南华松叶蜂、中华松叶蜂、华山松木蠹象,影响面积为2460h㎡。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对森林造成危害的害虫种类已从原来的两类增加到先现今的六类,其中蛀干害虫的危害性最大,目前小蠹虫造成的影响面积就有1186.7h㎡,严重影响了云南松林的正常生长。此外,突发性虫害日益突出,经调查.嵩明县白邑乡、盘龙区双龙乡、呈贡县新城林场华山松木、幼林松尺蛾暴发成灾,造成影响面积640h㎡,影响区域内林木针叶全部被食,严重影响了华山松和油杉林木的正常生长。

2.1.2有害植物

滇池流域危险性林业有害植物12种:紫茎泽兰、藜、黄花蒿、车前草、苍耳、狗尾草、野薄荷、冬葵、桑寄生植物、槲寄生植物、油杉寄生植物和松寄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17种:紫茎泽兰、蓖麻、曼陀罗、喀西茄、三叶鬼针草、土荆芥、空心莲子草、红花酢浆草等。

目前侵占林地最为严重的为紫荆泽兰,其较广的流域分布对林木生长和林地更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次为鬼针草,该类植物的处理增加了造林绿化、幼林抚育和苗圃管理的工作难度。

2.2滇池流域石漠化

据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2004-02)之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有关标准,流域内石漠化可分为3个等级,如表1所示。

据ETM遥感影响计算机解译和野外调查验证,流域石漠化面积为225.56k㎡,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占0.9%,主要分布在望海山、大板桥一呈贡和梁王山;中度石漠化面积占2.81%,主要分布在大板桥一呈贡、海口、上蒜片区;轻度石漠化面积占3.9%,主要分布在望海山、大板桥一呈贡和黑林铺。造成石漠化加剧的原因主要如下。

(1)自然因素。①熔岩地质环境:区域内的碳酸盐岩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岩溶发育强烈,成壤速度缓慢,生态环境脆弱,加上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植被生长;②地形地貌:由于地处滇东高原及其斜坡地带,地形坡度较大,多数都大于25°,且较多盆地边缘海拔较高的岩溶山顶,地形切割强烈,切割深度为100~400m以上,表层土壤浇薄、土石界面清晰;加上地表植被的缺乏,坡面的径流能量随着坡度的增加二增大,早雨水冲刷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③气象:雨季和旱季的降水量差距较大,滇池流域降水量不多,年平均降水量仅有972mm,然而降水变率较大,暴雨强度高,加重了水土流失,并加快了石漠化的演变速度。④熔岩植被的限制影响:由于碳酸盐岩的特性,只能种植耐干旱、喜钙性和石生性的植被,且该类植被通常生长缓慢、致使植被的结构和覆盖度较差,生物群落简单,调控能力较差,一旦遭受破坏,极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速石漠化发展。

(2)人为因素。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①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获取足够的物质资源和成建基础工业、乡镇企业、交通设施等,人们过度的砍伐和开垦,造成了区域内植被覆盖率直线下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速了石漠化发展。此外,滇池周边大规模的采石厂和采矿区,对山体恢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②工业污染。云南省黑色和有色金属矿采选冶业所造成的工业污染对石漠化的加剧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3滇池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对策

3.1森林有害生物控制对策

3.1.1加大资金投入

滇池流域森林属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控制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政府。为确保各级森林防护部门在防灾救灾上占主动地位,应确保相关项目具备足够的森林保护经费。同时将资金划分为预防经费、除治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在加大基本建设经费和除治经费的同时还应重视预防经费的投入,加强资金管理,建立效益评价,跟踪检查和专项审计制度,以提升经费的效益。

3.1.2采取有效措施

改变林业的结构分布,降低有害生物的影响。针对小蠹虫危害严重的林分,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程标准进行蠹害木的清除、化学及生物防治相互结合的治理措施,抑制危害蔓延。针对暴发性食叶害虫松尺蛾、松毛虫,先采取化防、百树得、保得、溴氰菊酯兑柴油的方式来减少虫数后,喷洒白僵菌和病毒粉剂来有效控制虫害。同时,通过及时对嵩明县大哨、阿子营和盘龙区等地的华山松幼林的抚育间伐来改善林分状况,提高林木抗病虫能力。

3.1.3建立长效的控灾机制

健全机构,充实森防检疫队伍;重视检测预报,加强检疫执法;加强实用性技术研究,重视科技转化,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推广;加强防范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3.2石漠化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结合生态修复、农田基本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建设、小集镇建设和土地合理利用等方面开展。盆地边缘泉水出露较多,则主要开展岩溶水开发;盆地地步耕地较多,则主要开展土地合理利用、太阳能和农田改造;流域东部山区石漠化较重、土地资源风度和人口较多,则主要开展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流域南部山区采石场较多、经济较为落后,则主要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坡地改梯地和修建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流域西部山区地势较陡,则主要开展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流域北部山区为水源区,则主要开展封山育林和蓄堵暗河,以有效保护水资源,提高水体质量。

4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4.1人工造林

针对滇池流域内现有宜林地、南造林地和石漠化土地开展人工造林,总面积16513.3h㎡。通过树种配置打造混交林,利用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混交、乔木和灌木缓交、天然林和人工林混交的方式来改善森林的物种结构,提高森林的抗逆性能以及综合效益。

4.2低效林改造

对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公益较低的森林进行改造,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复层郁闭水平,提高林下植被覆盖率,营造多层次、多功能、结构完整的森林群落,提高土体的蓄水能力,减轻水土流失。

4.3采区植被恢复

滇池流域采区植被恢复分为5类,分别为:采石、采砂、采矿、取土厂和砖瓦窑。结合采区坡度和坡面结构来根据边坡类型采区针对性的方案。流域内需恢复的采区面积为1183.3h㎡,主要采区的恢复方式为:采用挂网、板槽、阶梯等方式进行的作业面恢复;采用常规绿化及客土恢复的采空区恢复;采用机械整地、常规绿化即客土恢复等方式的废土废料场恢复。

4.4合理选择造林树种

在满足营造生态公益林林种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条件,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包括乡土树种23个和引进树种6个。其中乡土树种主要有:旱冬瓜、高山栲、麻櫟、刺槐、银木荷、黄连木、石楠、华山松、柏木等;引进树种主要有黄杉、滇楸、栾树、冬樱花、川滇桤木、慈竹和金竹。

5结语

滇池作为云南省的主要水源地,其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的过程必定较长。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不仅要落实相关的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工程建设(如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苗圃抚育等),同时还应通过讲座宣传等方式加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优良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滇池环境治理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滇池
“《滇池》之友”公告
社会资本与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浅析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