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新诗回眸 万籁歌哭:火与血的熔铸

2018-01-28木叶

诗歌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诗派陈辉艾青

木叶

苦难的时代催生伟大的诗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寇入侵,内乱频仍,山河崩裂,民生栖惶。相当多的诗人,此时拿起手中的笔,关注现实,写作魂魄忠勇、不乏现代气度的撼人诗篇,记录人民苦痛与家国灾难,其中以艾青、穆旦的成就最为突出。 “时代的真实、态度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这里分别选辑胡风担任主编的《七月》杂志周围的诗人群、“九叶诗派”诗人群以及“晋察冀派”诗人们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中围新诗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所贡献出的、绽放于血与火中的诗之花。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938年11月,著名的“武汉会战”刚刚结束,武汉最终失守。在这块苦难的土地上,战火正待往西、往南继续烧去。

彼时艾青在武汉。山河涂炭、社会凋敝,民众乱离、满目疮痍,强烈地震撼着诗人。只有理解这大的时代所催迫出的大的情感,才能理解这首诗,领略其中读起来也许是“直白”的抒情。这首诗是艾青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

夜,守望在山岗上

天蓝

我的眼控制着山群,

我的心屏息着。

夜,淹没山外的山

山外的河流:

夜,淹没冥蒙的苍穹……

我嘹望广阔无垠的祖国,

有万千冤屈而死的人民,

有十月不息的大火灾……

我私誓,我愿:

将我付与山西的西部

那五千年来繁荣的大地,

于今被迫害而荒瘠了!

我握住枪,

挺着朔风,

守望住这山岗……

——敌人从正面侧面来,

在四五里以外、

1938年4月,于山西西部

1937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热血青年天蓝,来到黄河八路军防区,后任山西八路军总部秘书、翻译。天蓝在此期间写下的这首诗,摹写抗日前线的细微片段,肃穆、动人。诗从一名埋伏于前线阵地的战士很小、也压得很低的视角入手,情绪汩汩流淌,洋溢着七月诗派“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高昂基调,语言坚决,不矫情,不夸张,略带白描纪实的现实笔触下.,深伏雄浑激越的人生价值观照:为民族、为大义,甘愿赴死。绝命的慷慨写得如此平静、从容。

七月诗派说到底是现实主义诗派,然而究竟什么是“现实”,不同的流派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在七月诗派看来,现实首先是日寇的铁蹄在蹂躏,是“烽火连三月”,是到处都触目惊心的“人民奴役的创伤”,这就是胡风等人所理解的、诗所必须给予应答的社会学内容,因此诗人的诗情,要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要“主观拥抱客观”,抒写激越悲壮的生活真实,让“现实”获得“相应的、美学上的力学表现”。不过相对于“我”来说,这首诗当-中还是有着较重的“我们”(“类)的时代使然的痕迹,虽然出现在诗中的叙述视角是“我”。

天蓝和艾青同为七月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他们展示的新诗范本,值得珍惜。

森林之魅(节选)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穆旦

祭歌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1945年9月

诗是缓慢回忆起来的情感,是沉思之后的追悼与吁叹。曾参加1942年“远征军”入缅作战、终于侥幸翻越疫瘴流行的野人山,九死一生撤回国内,已脱下.戎装的诗人穆旦,此刻已经至少在表而上涤尽了硝烟、污秽的血肉、狰狞的生与死匕,于1945年9月写卜这首《森林之魅》。胡康河谷位于远征军撤退的最后一段、也是当时最为困顿的一段,大约一百多公里。诗-中通过“森林”和“人”(亡灵)的对语,交代撤退途中的无尽艰辛,全诗的最后部分,是这里节选的沉痛“祭歌”:“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體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这是“祭歌”的第一段,多么凄凉。回望野人山,回望胡康河谷,战友呢?“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野人山寂静如坟,乃至“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只有茂密疯长的热带雨林,那里,将士们“留下了英灵”,已经“化入树干而滋生”。

显然,诗的主题并非简单的“记忆”,更非“遗忘”:“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简单质朴的价值肯定之外,是这首诗的现代主义诗学风貌:没有止步于感情的宣泄、苦况的铺叙,诗中丰满的感性表现,深切表达对于存在之真的铭心刻骨的反思。

风景

辛笛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1948年夏在沪杭道中

想象的出新,源于对生活感悟的深刻,如这里的“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起首两句排空而来,紧接着,宏观的“虚”落到现实的“实”上:“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强烈的反差之后,又带出虚实相间的“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这“风景”一路上不断穿插,随着车轮的轰隆,快速掠过,一直到最后,猛然一笔“都是病,不是风景”刹住,抽象的观念被诗人炽烈的情绪熔铸,虚与实、对比与反讽,使得一首富有厚度和弹性的诗立在了读者眼前,为那个时代造像。

这是一九四八年夏人的祖国大地的写照。沪杭之间,原本“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凋敝黯淡如此,诗人感受痛切,写下如此惊心动魄的诗句,当日时局之混乱,可见一斑。

卖糕

陈辉

——上哪儿去呀?

——卖糕去呀。

——带上吧,

到城里再撒它……

卖糕的,

伸过油污的手,

接了过去

那一大卷

红红绿绿的小纸条。

(把它压在糕下面)

——卖糕啊,卖糕!

他,

挑着热烘烘的糕,

敲着锣,

在城里消失了,

像一根火苗……

陈辉是抗日烈士,英年早逝。他同时又是晋察冀边区的一名诗人,生前所作的为数并不多的诗,被人们传唱。以田间、陈辉等代表的晋察冀诗人,有着较大的语言和艺术自觉:诗歌要走向民间,因此整体上诗风质朴明朗,有较浓郁的乡土风味。如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娓娓道来,叙述徐徐开展,情感按捺得很紧,一名敌后抗日战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激赏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前面几段叙述下来,几乎纯然白描,甚至当作分行的小说来读,似也未尝不可,但最后一行“像一根火苗……”补足了整首诗的诗性,全诗因而丰盈,袅袅余韵,也若火苗在跳跃。

陈辉的《卖糕》《一个日本兵》等作品后来被翻译介绍到了日本。《一个日本兵》全诗如下:“一个日本兵,/死在晋察冀的土地上。//他的眼角,凝结着紫色的血液,/凝结着泪水,/凝结着悲伤。//他的手,/无力地/按捺着,/被正义的枪弹,/射穿了的/年轻的胸膛。//两个农民,/背着锄头,/走过来,/把他埋在北中国的山岗上。/让异邦的黄土,/慰吻著他那农民的黄色的脸庞。/中国的雪啊,飘落在他的墓上。//在这寂寞的夜晚,/在他那辽远的故乡,/有一个年老的妇人,/垂着稀疏的白发,/在怀念着她这个/远方战野上的儿郎……”很多日本学生在读过这首质朴舒缓、情感辽阔的诗后,深为感动,认识到作为当年加害者的后代,对于历史的反省,确实远远不够。

2017年7月20日

猜你喜欢

诗派陈辉艾青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艾青林场守鹿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艾青来了
真诚的道歉
试论香港古典诗社“璞社”之发展及其诗派趋向
见者发财
赶魂人
无题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