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班级管理思考
2018-01-28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该成果的发布既从宏观上对社会及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又为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与思路。
一、班级管理现状与反思
作为学校管理及实施德育的基本单位,班级的日常管理与文化建设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与行为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具备所有学生都认可并自觉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团结互助的群体特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个性鲜明的发展趋势。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
虽然经过多年的教育发展与改革,当前的班级管理内容相比过去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受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管理、教师理念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地位。受传统的上位治理观念及升学、考核等因素影响,教师通常将班级纪律执行置于管理最高位,认为如果不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约束,学生将会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给班级带来负面影响,并且反过来进一步增加班级管理难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被忽略,且常常被人为置于班级发展的对立面。另外,某些教师特殊的管理风格也对班级特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暴君式”强权管理下的学生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却又潜藏着极大的叛逆能量,常常造成意想不到的破坏;“保安式”监管下的班级毫无生气、一潭死水,学生积极性差,集体活动开展困难;“间谍式”管理下的班级学生之间信任度低,班级内部容易形成小团体,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
2.学生评价标准单一。受传统社会、学校及家庭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多教师的眼中,界定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仍是成绩的好坏或者是否听话、守规矩。个性鲜明、成绩不佳的学生很多时候得不到教师的青睐和认可。然而从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以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语言和数理智能只是人类发展的两个维度,在其他智能维度具备天赋和发展潜能的学生应该获得同样的重视和发展机会。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正在趋于多元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才使得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3.班级管理缺乏科学性。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分支,在应对班级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时,科学、合理运用相应的策略与方法不仅可以确保管理的效率与效果,避免管理尝试给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带来损害,而且有助于教师对管理实践进行过程监控和总结反思,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路径。实施班级管理与建设涉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方面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大多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主要依靠自身的感觉和经验,过分强调管理的艺术性而忽略了科学性。
4.班级管理与社会现实脱节。目前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依然停留在理论认知和道德说教层面,学生接受德育的主要途径为学科教学、班会课和班级活动。一方面学生对告诫式的道德说教具有天然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在学校所获取的信息以及形成的认知经不起社会现实的验证。同时,由于当下正处于信息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学生接触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远远快于学校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学校教育有时就显得比较无力。近年来,诸如网络游戏、网络主播等信息产品铺天盖地,学生在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大量接触到这些网络产品,难免会给家庭和个人带来损害甚至是悲剧。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班级管理的要求与导向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和教师已经普遍接受并开始重视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行为中积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空间。但是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培养个人品质、建构道德认知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核心素养》所提出的学生发展三大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强调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形成学习意识,选择学习方法,评估和调控学习进程;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社会参与强调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促进个人实现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教育最根本的价值不是生产千篇一律的产品,而是挖掘学生在某个领域中的独特潜力,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在该领域取得最大的成就。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多数学生被削足适履,要求步调一致,导致很多学生的天赋被扼杀,这无论对于学生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多样性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在核心素养理念中,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力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与使用时间精力,培养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3.鼓励学生实践参与。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意识,还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索、批判质疑精神,如果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不付诸实践,都将失去意义。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以及现代西方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无不体现出教育活动中实践的重要性。重文化知识、轻实践参与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对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的工程思维。
4.帮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信息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物联网、自媒体、共享经济等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新生事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使学生身处纷繁复杂的网络安全隐患之中。网络成瘾、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随时可能将学生拖下深渊。山东女学生徐玉玉事件为所有忽视网络影响的教育者们敲响了警钟。一味对无法掌控的新事物采取回避的态度无异于掩耳盗铃,而放任学生随意地接触这些新兴事物也是一种教育缺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正是学校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因此《核心素养》中特别提到了信息意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和使用信息,培养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生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趋势,并且具备网络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
三、班级管理的改进策略与实施
根据《核心素养》对学校德育的导向引领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实践:
1.简政放权,加强学生民主自治。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班级管理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委的管理水平,而一个优秀的班委团队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培养。但是在实际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班委依然采取遥控手段,不敢充分放权。另外,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班委是教师指定而非学生民主选举产生,所以班委在班级中的威信不足,管理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在班级建立初期,教师应该对班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治水平有充分的信任,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组建管理团队,自主制订班级公约和奖惩细则,在强化班委团队执行力的同时鼓励学生民主监督,允许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差错,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2.拓宽渠道,引导学生多元发展。虽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依然威力巨大,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给中国教育带来冲击,中国学生的发展路径逐渐增加;随着国人思维的不断发展,眼界逐步拓宽,让学生及早地认识自我,选择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其实已经具备了现实可能。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份调查问卷:
(1)我最期望自己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2)和别的同学相比,我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3)我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
(4)我在做什么事情时感到最快乐?
(5)我比较擅长做什么事情?
(6)除了体育和娱乐明星,我还有别的偶像吗?
…………
通过对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兴趣特长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如在班级开辟学生个性展示角(展示墙)、组织学生特色发展成果展示活动等,从而使学生能够挖掘自身的潜力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3.创设平台,鼓励学生实践参与。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品格。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和文化课设计模拟法庭,模拟谈判桌、市场、会议室等场景,在活动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及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我们已经处于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学生不可避免会接触到网络产品,与其逃避,不如巧妙加以利用,将网络作为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获取信息、增加与外界沟通的平台和工具。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发帖与跟帖功能探讨社会问题、开展话题辩论;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直播功能进行集体活动展示;等等。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我们使用得当,学生不仅不会沉溺其中,而且能在其中实现发展。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干预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