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儿童全息阅读的校本思考与实践

2018-01-28

江苏教育 2018年41期
关键词:全息儿童素养

我们学校提出儿童全息阅读理念,主要是基于当前小学阶段的儿童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阅读是单向的,一本书就是一本书,没有和儿童的生活相关联,更没有反刍儿童生活;阅读是单科教师的任务,主要由语文教师落实,很少有其他教师和人员的参与;阅读是单独个体的阅读,单一纸质媒体的阅读;阅读关注的是儿童阅读素养,而忽略了儿童整体的发展。

儿童全息阅读就是通过运用多元的教与学的方式,寻找和探究阅读对象的多元信息及其相互关系,促进儿童多元发展的阅读。它是相对于样本化阅读、单一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浅表化阅读的一种综合性阅读形式。[1]何为儿童全息阅读?一句话说,即是“一本书为儿童打开一个世界”。

儿童全息阅读是一种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着眼儿童的精神成长,从整本书中寻找信息源引导学生经历“自主阅读—合作分享—探究创造”的螺旋式提升的阅读。我们借用“全息”(Holography)理念提出的“全息阅读”的概念,特指在全时空状态下,全员共同参与的全领域阅读。从低年级的基础性阅读开始,延伸至中高年级的拓展性阅读和高品质阅读,以追求儿童“全素养”提升、引领儿童生活学习新方式为目标。它是基于阅读的“全人教育”[2]。

在“全息阅读”的理念下,我们力求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为载体,整合家庭、学校与社区的相关资源,从学校课程角度来构建儿童阅读的特色校本课程。儿童全息阅读课程,是基于整本书阅读,以环境打造、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多样化的课程形态、多形式的阅读方式为抓手,促进儿童综合素养提升、引领儿童生活学习新方式为目标的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3]是学校为促进学生个性培养全人发展创设的特色校本课程,它承载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

儿童全息阅读课程从传统的语文学科本位挣脱出来,基于“整本书”阅读实践基础上,从儿童需要和发展出发,对整本书阅读实践进行了整体架构:将阅读内容拓展为“爱”“成长”“历史”“自然”和“生命”五大主题课程,每个主题从一年级至六年级的阅读内容、能力要求都努力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4]在阅读目标上摆脱学科限制,着眼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和生命滋养,在实现儿童阅读素养提升的同时,关注儿童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全素养的提升,以期引领儿童走向社会,走向有道德、有诗意的生活,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了全息阅读的实践样态。

一、基于素养,从单一阅读向综合性探究阅读延伸

全息阅读是基于整本书寻找信息源的阅读,是追求整体化的阅读,寻找关系的阅读。聚焦于儿童思维品质的改善,力图通过改变单一的文本阅读的思维习惯,建构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用发散的相关联的内容推动儿童发展,促进全素养的提升。

如阅读《青铜葵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注文本的内容,也不仅仅只关注文本大美、大爱、大苦难的主题,更是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基于《青铜葵花》独特的阅读价值,寻找了“童年游戏、唯美画面、老物件、童谣”等信息源,将这本书设计为四种课型:

(1)戏剧创编课:创编《青铜葵花》舞台剧,即分小组对作品中的某一个情节进行戏剧创作,让学生演一演书中的人物,加深对人物的理解。(2)阅读交流课:欣赏《青铜葵花》中唯美画面,即欣赏文字中的乡村自然美景,学习纯美的语言风格,进行景物描写训练。(3)生活拓展课:《青铜葵花》中有许多属于那个年代的“老物件”,对其历史、制作、演变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让爷爷奶奶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聊聊他们那个时代的游戏,共同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4)学科融合课:将阅读和童谣整合连接,通过读童谣、唱童谣到创编属于学生的童谣,让音乐与阅读融通,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探究阅读活动,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思维品质的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内驱力。

二、打破壁垒,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介入融合

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多元开放的,突破学科的壁垒,挣开权威的制约,听思想的碰撞。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坦言老庄哲学对他的科学思维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总结一生的物理学研究时,他说:“我与其他物理学家不同,对我来说,长年累月吸引我、给我最深影响的是老庄等人的思想。它虽是一种东方思想,但在我思考有关物理学问题时,它仍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对书法感兴趣而花了很多时间去上书法课。他的同学对此都不以为然,但他却认为:“这是我的兴趣。我不要浪费我的时间过别人的生活。”十年后,乔布斯在负责Macintosh项目时,他学到的书法知识体现出了价值。可以说,书法艺术对苹果产品的设计理念产生了直接影响。

如今学科之间的边界正在模糊化,新的创造将更多地从学科融合中迸发。我们在全息阅读理念下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等课堂的跨界融合,课堂样态在变化,这节课究竟是科学课、语文课、美术课,还是其他什么课,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生命的体验与成长。

如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我们的音乐、美术和语文教师齐上场:音乐教师带领学生选择音乐,为课本剧剧情发展配音,感受音乐的旋律;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创编歌词,体会歌词的精准性;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扮演人物的头饰、服装等道具的设计和制作。在阅读中进行的感知与欣赏、创造与想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世界、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审美情感在文学和艺术的跨界融合中得到激发,而且引领儿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获得知情意行整体素养的提升。

再如,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而开展的儿童情景剧活动,让《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和《草房子》中的桑桑在学校相遇,剧情显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让阅读与书法、京剧巧妙融合;在以思维导图、书评与诗歌等方式展示学生阅读《桥下一家人》的学习成果后,教师又创作了以“爱与责任”为主题的对联赠送给学生;阅读《红灯记》时,教师则教学生学唱京剧《红灯记》,戏曲、歌舞、情景剧表演与阅读的融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探索路径,从个体阅读向社群阅读出发

社群阅读,改变传统课堂中的阅读方式,以“互联网+阅读”的方式展开,突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让阅读自然而然地发生。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大规模交互性的在线学习。线上线下的互动,让学习充满了浓浓的情意,从唯书论到关注人与人心的联结,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打破学习时空的界限,所有的一切指向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

学校成立的“北门书屋”全息阅读公益书站,就是典型的社群学习。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到一起,就某个话题共同学习交流,这样的群体就是学习社群。学生很喜欢这种社群学习的方式,在假日里,他们常常自发地聚在一起,分享、交流阅读感受。

五(9)班侯天宇的妈妈这样说:“全息阅读,不仅让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且历练出了一帮‘小戏骨’,从一年级时排的绘本剧《獾的美餐》,到三年级的搞笑版《新编三国》,参演人数超过了全班的百分之五十,每次线上报名都非常火爆。我觉得在自编、自导、自演中,孩子们充分发挥表演天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而我们家长也乐在其中。”

学校的全息阅读也渗透进家庭生活。在阅读曹文轩作品期间,有一位四年级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利用国庆节带着孩子一起去了曹文轩的老家——盐城,体会他笔下的芦花世界。一路上我们和孩子比对、印证着书中的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全息阅读从课堂延展到课外,学生和家长乐此不疲!

四、开放空间,从书本世界阅读到生活实践阅读拓展

全息阅读突破了以往静态的阅读,从纸质的阅读走向生活的阅读,实现了阅读的动态发展。例如学校将寒暑假设计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读生活。

开学报到日,学生以“全息阅读中的我”为主题,扮演自己最喜欢的书中人物,以神奇而富有活力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扮演林冲的学生说:“我扮演的是‘林冲雪夜上梁山’时的形象,这能让同学们感到正义的力量!”扮演乾隆皇帝的学生说:“我觉得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尤其是乾隆。”报到日之后的开学典礼,我们把舞台交给了学生:《青铜葵花》中的人物被他们搬上舞台,主人公的命运始终牵动着现场孩子们的心,让他们汲取到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还把“哈利·波特”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当女版“哈利·波特”在充满想象力的音乐声中登上舞台时,孩子们被魔法的神奇魅力打动了……

如今,我们觉得学生这样的阅读生活实践已经超越了“读”本身。他们在个性化阅读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丰富情感;在集体阅读实践活动中感受名著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在阅读生活实践的路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正慢慢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喜悦、能量和精神成长。

儿童全息阅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世界,让世界成为儿童全息阅读的一本大书。儿童全息阅读的研究,让每一个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以最美的姿态绽放。“全息阅读”是回归对生命本身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它基于阅读又超越阅读,基于当下又超越当下,面向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全息儿童素养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全息投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