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教育视角初探
2018-01-28任友群
任友群
当今,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下一个引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正在成为衡量一国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推进和发展人工智能:2015年以来,美国已发布《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研究战略计划》、《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经济报告》等三份重要报告;2017年,日本制定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目标和产业化路线图》;2018年,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欧洲理事会、欧洲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提交了题为《欧盟人工智能》的报告,描述了欧盟在国际人工智能竞争中的地位,并制定了“欧盟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一时间,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为热点。
我国也高度重视发展人工智能。在2016年G20工商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曾指出,“人工智能,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2017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擘画了下一阶段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路线图;2018年4月,教育部又出台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对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进行顶层设计。
教育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教育系统为其输送相应的研发与应用新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全社会科技研发的重要阵地,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足以改变其业态、形态的新技术、新工具;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也对人的发展,继而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审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两个视角:一个视角是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看教育,即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教育做什么,上述四个方面中前两者属于此列;另一个视角则是从教育出发来看人工智能,即人工智能的发展能为教育带来什么或改变什么,上述四个方面中后两者属于此列。
无论从哪个视角审视,哪个方面出发,对于大趋势的判断,才能决定最后所做出的结论;而问题在于,对于这个大趋势,目前尚没形成普遍的共识。比如,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势,学界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乐观派”认为,根据“摩尔定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呈现出“曲棍球杆曲线特征”,信息技术甚至可能使人类在2045年逼近“奇点”;而“理性派”则认为,智能的进步来源于(生物学或数字)大脑、感知运动功能、环境和文化的共同进化,并不能通过简单地调整“缸中大脑”的几个齿轮来独立完成。这种共同进化已经经过了无数代时间,并将会随着智能转向数字化而继续,因此“智能爆炸”不会发生。
上述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对“强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出现以及何时出现的判断,而持何种观点,将对人工智能与教育关系的讨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笔者看来,可行的立场可能还是立足当下,即对人工智能与教育关系所开展的讨论,都必须牢牢扎根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当下发展实际之上。
这里组织的三篇文章都是从这个立场出发加以展开的,分别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的可能影响,高校该从何种路径进入人工智能的研发以及教育体系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等三个角度切入,充分讨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
事实上,人类的人工智能时代大幕在今天才刚刚拉开,大幕后面仍然晦暗不明,需要更多的灯光来照亮舞台,也需要更多的人登台亮相。从这个角度说来,这三篇文章也算是一点抛砖引玉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