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内涵及表征研究
2018-01-28王立平
王立平
主持人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进行了专节论述,大会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充分表明了文化对我国的重要性。大学作为培养我国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其文化性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如何建设大学文化则是其中关键性的两方面内容。基于此,本期文章分篇对其进行了阐述!
——侯长林(铜仁学院校长,教授,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内涵及表征研究
王立平
(铜仁学院 教育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我国高等教育在完成数量的增长后,重点已经放在了质量的提升方面。对现代大学而言,内涵式建设与发展成为主题。大学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一环。大学灵性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和培养学生发现、认知、理解和反思的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以校园作为创生空间、灵性作为统摄性要素、灵性文化作为核心内容、教育价值作为终极目标,大学灵性校园文化将在育人方面起到更为积极地作用,通过文化育人的形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带动大学内涵式发展。
灵性; 大学灵性校园文化; 表征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前高校教育中需要关注和践行的基本内容之一。这一重要思想直接关涉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对这一基本内容的重视程度、践行力度和达成效度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并深远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两个百年”目标的达成,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立德树人”包含着众多内容,这些内容彼此交错,环环相扣,仅凭言语的说教难以达到最佳效果,需要让学生身处这一思想所构成和充溢的环境之中,不断耳濡目染,逐渐潜移默化才能真正内化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之中。为使学生真正成为有德行,有思想的社会主义人才,大学需要为他们的生活和成长营造具有灵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理解和认识大学灵性校园文化,遵循规律合理构建大学灵性校园文化成为当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
一、灵性的解读
对于大学灵性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重点在于对“灵性”一词的理解,它是整个概念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理解和认识大学灵性校园文化之前,需对“灵性”一词进行深刻的解读和剖析。关于灵性一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直都有学者在不断探究其本真意义,亦在不断挖掘其背后所隐含着的内容。何为“灵性”?其始于何时?现在又是怎样的存在?这一系列问题对研究一切与灵性相关的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胡家祥(2005)认为[1],灵性一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神性相近,具有较强的神秘意味,通常出现在认知或者是感悟的场合中,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必然性的关联。何靖(2014)认为[2],灵性一词来源于基督教教义,是人类超越自身的过程,通过体悟由物质达至精神,通过思维扩大和优化自身生存空间,最终让人在其所处的各种关系中达到平衡的状态。侯长林(2016)认为[3],灵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灵性是人的心灵层面的存在、状态或力量,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二,灵性是居于高端且具有超越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第三,灵性是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因此,灵性是精神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综合体。綦玲(2017)认为[4],灵性是一种兼具神圣性和超越性的精神品质,当谈论“人与神”关系时用“神圣性”,谈论“人与自身”关系时用“超越性”,神圣性是一个静态概念,而超越性是一个动态概念,这一动一静的“姊妹性概念”共同造就灵性。除了对灵性的单独研究外,更多的学者将灵性与其他主体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张晶[5](2006)就将灵性与物性置于中国美学中,把它们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来讨论,认为灵性指的是作家艺术家气质中包含着的诗性智慧,属于人性的范畴,是人性中的审美因子。又如冯文坤,何颖[6](1994)在《呼啸山庄》中找寻灵性的失落,王士魁[7](2012)将灵性置于声乐教学中,侯长林[3](2016)将灵性置于大学发展之中等。
灵性是什么?学界很多专家学者给出了各自的解读和释义,他们的阐释均有一定的道理和合理性,其中的很多观点也都值得细细品味和琢磨。但通过梳理可以发现,众多学者对灵性的解读让灵性一词蒙上了一层纱,使其充满了玄学的意味,让人感觉难以触摸,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充斥着极强的不定性。为什么会这样?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对灵性的规定,未对其进行合理的边界界定,从而才会让灵性这一语词在空中漂浮、游移不定,难以言说。任何一个作为在场者的语词都应有其明确的边界,这样才能不被遮蔽,才能使自身显现,从而成为自身,最终成为可被言说者。因此,对于灵性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对灵性本真的探寻,让灵性成为更加明确的概念。
通过总结先前学者对灵性的阐释,加之理性思考,文章认为对“灵性”的解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灵性”作为认知方式。灵性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方式,认知的是理论性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的知识或内容,也是隐于自然和社会中不易被发现的知识或内容,如《庄子·秋水》篇中所讲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故事一样,若无灵性的认知,怎会想到探讨鱼在水中是否快乐这种事情呢?将灵性作为认知方式来理解,恰如将理性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来理解。理性作为一个概念在哲学发展中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依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通常而言,理性只是人们理解哲学内容的一个术语或概念,但将其置于语词环境下进行使用时,理性成为了一种思维的能力,是一种理解、认识、判断的能力,对灵性而言,亦是如此。人作为万物之灵,本身具备着很多有待开发的能力,作为对这种潜在能力开发和获得的能力,灵性这一认知方式不可或缺。第二,“灵性”作为工具。灵性是一种抽象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感知,需要体悟,它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可以用于认识事物的本真,发现事物的美。在工具性的层面上,“灵性”是人所独有的,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一工具的使用,人才得以与众不同,成为自然界中最为特殊的群体。第三,灵性作为自身。灵性是认识其他事物和知识的方法、手段,但灵性更重要的是作为自身而存在。有学者认为,灵性具有超越性、神圣性亦或是创造性,而这一切附属性特点只有在灵性完整而又充分地成为自身之时才能得以完满的展现。第四,灵性居于环境中。灵性具有独立存在性,然而其存在却必须依赖于环境,只有居于环境之中,灵性才能在互动中发挥其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灵性的生存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的灵性,如自然灵性、人文灵性;二是人的灵性,主要涉及与主体相关的群体。
二、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学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张德和吴建平(2001)认为[8],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是一种微观组织文化,指的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邸士荣(2007)认为[9],校园文化是师生通过学校各个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创造成果表现出来的一种有一定意义内涵和品味指向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是弘扬真善美,讴歌正义,鞭挞邪恶。史洁,冀伦文,朱先奇(2005)等人认为[10],正如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群体性的社会亚文化,通过对学校文化中各类元素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和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学校文化分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师生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陈耀玲[11](2012)在其文章中对校园文化的分类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出二因素说、三因素说、四因素说和多因素说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校园文化的分类想法,即将校园文化分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六个方面,并认为在学校这个大系统中需要将这六个部分统合起来,才能发挥学校文化的整体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充溢于整个校园的各个角落,对大学校园中的人(包括教师与学生、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服务者与服务对象)起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作用。自大学校园文化被提出的三十年间,各类人员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丰富的,也具有极强的价值性。但通过对大学校园文化概念的解读和对其分类的梳理发现,在大学校园文化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是对大学校园文化这一整体做“加减法”,比如将校园中的各类生活方式的总和称之为大学校园文化,又比如将大学校园文化分解为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是多个因素。这种解读不能谓之不合理,只能说,这种研究只是触及到了校园文化的外延,而未达至内核,更没有找到能让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生命活力性的核心元素。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而言,应找到一个能够对大学校园中各种文化表现起到统摄性作用的元素,这一元素能够表现出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属性,能够对大学中与校园文化相关的事物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一元素应该是灵性文化。基于此,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探究都应建基于灵性文化之上,因此,对于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探究更显意义重大。
灵性是一种认知方式,具有工具性,并且存在于环境中,而文化对人的作用着重体现在“以文化人”这样一种对人的塑造方面。因而,大学灵性校园文化就是培养或让学生具备感知大学校园文化的能力,具备发现美,发现优秀内容的眼光,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从而养成为一种本能性的反应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和大学环境所弥散的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让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建设的意义,其价值才能得到彰显,才能全方位的在课堂中和课下实现协作育人。大学灵性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中具有统领性作用,规定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标准,引领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对于大学而言,其根本职能是教书育人,大学灵性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养成灵性思维力、灵性认知力、灵性审美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为大学生创设灵性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进一步激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建设变得更加全面立体并富有生命力。通过构建具有生命意义和人文涵养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不断完善大学育人途径和手段,积极践行高校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
三、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表征
“大学灵性校园文化”一词是由多个词语组合而成的复合型语词,其中,大学校园是其存在的场所,灵性是其统摄性要素,而灵性文化则是其价值内核。由此,大学灵性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设了基本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成为实现大学生“立德树人”这一终极目标的事实与价值的聚合体。
(一) 校园是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创生空间
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一个场域,在这一场域中包括着不同类型的人、物以及制度。在人方面,有学生、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在物方面,有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食堂、体育场、行政办公楼以及花草树木、流溪小路等等;在制度方面,有国家制定的、学校制定的、校级部门制定的、院系制定的、班级制定的、寝室制定的等等。通过各类人员、各种事物和各项制度,大学成为一个立体空间,成为一个复杂的聚合体。对大学灵性校园文化而言,整个校园是其存在的场域,更是其创生的空间,它普遍地存在于校园中的师生和各类实体性的建筑物甚至花草树木之中,也存在于院系、班级、宿舍、图书馆、操场等集体性的场所之中,甚至存在于校园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宣传标语之中。可以说,在校园中,目之所及之处皆有灵性文化存在。灵性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其显现需要借助于大学校园中语言、文字或实物这些具体的存在者,并依附于他们而存在。对于大学校园中的这些具体存在者而言,他们与灵性校园文化之间是相互需要并且可以相互成就的,彼此之间是鱼水关系,而不是一方支配一方的关系。具体存在者让灵性校园文化得以显现,而灵性校园文化则使这些具体存在者变得具有生命力,使其价值得以展现。作为灵性校园文化的创生空间,大学校园需要创造环境与条件,让灵性校园文化发展并触及到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灵性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作为大学校园中的抽象存在者,灵性校园文化需要不断地作用并影响大学校园中的人、物及制度,让他们更富于生命力,从而对校园建设及大学生的成长于发展起到积极有益的帮助和提升。
(二) 灵性是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统摄性要素
大学灵性校园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彼此相关但又各具功能和作用,而灵性在其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对各要素起着统摄性作用。统摄性意味着某个要素在与之相关的抽象要素中具有引领和指导性能力,灵性本身所具有的认知性功能让它可以具有这种能力,并成为这一重要的要素。灵性的认知性功能既包括对外物外环境的认知,也包括着对自身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灵性的认知性功能让它成为与之相关话语体系中的核心语词,能够赋予大学校园文化生命活力和人文价值。因此,灵性在大学灵性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使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围绕这一核心而不至偏离,应明确灵性在大学灵性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中的主体性地位,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始终秉持灵性目标,并坚持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灵性为出发点,在评价反馈中亦要以所建设的校园文化是否具有灵性为标准。唯有如此,大学灵性校园文化才能得以真正建立,并充分发挥出大学灵性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实现文化教育多方育人手段的达成。
(三) 灵性文化是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灵性文化是一种具有认知能力,反思能力,引领示范能力的文化,是一种具有生命活力和属性的文化,它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能够通过人们的合理利用而实现既定目标。灵性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比如它们都处在一定的环境土壤之中,都能对身处其中的人产生影响等,但也有着较大的不同。灵性文化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习惯和思维力,也为灵性文化更好地认识、反思和构建自身提供了前提保障。另外,灵性文化的工具性使其不仅仅能够作为培养人们能力的主体,同时也可以成为人们对外部环境进行批判、建议的工具,从而作为一种客体性而存在。因而,灵性文化是一种具有主客体双性的文化,基于此,其生命属性得以实现。大学校园文化则不同。大学校园文化的存在是一种客体性存在,它的存在建基于人们的认识、理解和构建,缺乏主体性的思考。唯有将灵性文化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才能实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灵性校园文化建设中,灵性文化作为核心内容应始终处于最关键的位置,并使之成为常态认知。
(四) 教育价值是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
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育人,“以文化人”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构建亦不例外,其目的就是通过灵性文化的形式更好地实现育人这一目标。作为育人的一种形式,大学灵性校园文化中自然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性,而这种教育性中的价值属性则是其终极的目标。在大学灵性校园文化的场域中,灵性教育成为其实现教育价值这一终极目标的重要方式。教育规定的是人的发展,灵性是人生而蕴含的生命潜能和精神倾向,因此,灵性教育的最终旨归在于促进人更好地发展和生成。
随着人们对教育价值、意义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教育的浅层性认识,通过对教育自身的本体性探究和理性思考,甚至是对教育的智慧性研究,唤醒了人们对于教育中灵性的认识,学界也开始加深对这一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如朱新卓认为[12],教育以发展人的灵性为本体,在教育的功能体系中,提升人的灵性是本体性功能,灵性得到高度发展的人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地与世界互动,这样,人才能够既满足外界需求,又能本真的存在;汪丽华,何仁富认为[13],大学生所处阶段的重点是,使其生命完成“精神断奶”,实现“精神成人”,而“精神成人”的根本内涵是自身灵性生命的觉醒,这一切的实现要基于自己自主思考和决断的信念系统的建构、价值观建构和人生意义建构,其实现路径必须通过灵性教育这一方式;杨颖东,郝志军认为[14],在学校中,灵性教育的实践方式主要有构建灵性课程体系,创生灵性教学模式,培育灵性教师队伍和塑造灵性领导风格等内容;侯长林认为[3],大学是充满灵性的有机体,灵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高境界,构建充满灵性的大学共同体,须制定灵性教育方案,开展灵性教学科研,打造文化管理团队,创建优雅校园环境等。凡此种种对灵性教育的研究表明,灵性教育应成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这种育人理念的践行需要一种环境,大学灵性校园文化则恰如其分地满足了这样一种需求,能使灵性教育落地生根,得以践行,实现育人、树人的终极教育价值。
[1] 胡家祥.灵性、智性与志性——再探心灵第三层面的表述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93-97.
[2] 何靖.论灵性发展与艺术设计的灵性关怀[J].社会科学论坛,2014(12):50-57.
[3] 侯长林,张新婷.论大学之灵性[J].教育研究,2016(7):100-104.
[4] 綦玲.也论大学之灵性[J].现代教育论丛,2017(4):58-63.
[5] 张晶.灵性与物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6(2):120-127.
[6] 冯文坤,何颖.灵性的失落与吁请[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31-34.
[7] 王士魁.灵性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音乐,2012(4):182-184.
[8] 张德,吴建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 邸士荣.试论校园文化内涵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1):76-77.
[10] 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4-85.
[11] 陈耀玲.浅析学校文化的分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8-20.
[12] 朱新卓.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提升人的灵性[J].教育研究,2008(9):23-27.
[13] 汪丽华,何仁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灵性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47-152.
[14] 杨颖东,郝志军.灵性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方式[J].教育研究,2016(12):22-29,42.
Conno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Spiritual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y
WANG Liping
( School of Education,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After the quantitative growth,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focused on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modern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notation have become the theme. To achiev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tep. The spiritual campus culture of university can influence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for discovery, recognition,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xercis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With campus as creation space, spirit as dominant element, spiritual culture as core and education value as ultimate goal, the spiritual campus culture of university will play a more positive role in education and then improve the talent development quality by culture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onnotation.
spirit, spiritual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y, representation
G640
A
1673-9639 (2018) 10-0036-05
2018-08-27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教育学”(黔教科研发[2017]85号)。
王立平(1986-),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