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老年人融入『互联网+』
2018-01-28陈晓曼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8年6期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取消了窗口挂号。今后患者就医只能用协和APP、电话“114”、银行、院内自助机挂号。按照北京市此前发布的“挂号新政”,22家市属三级医院已全部取消现场挂号,推行非急诊全面预约。北京其他大医院也将陆续加入全面预约挂号的队伍。
从搬着马扎、抱着被子通宵排队,到随时随地轻点手机屏幕一键搞定,挂号这个曾让不少人头疼的问题,借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东风,如今变得方便快捷起来。“互联网+”挂号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使用。但也有不少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对取消窗口挂号这一传统方式颇有怨言。部分老年人要么不用智能手机,要么不会使用手机APP、微信或网络,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身体的原因,如眼花看不清屏幕等,在新媒体挂号方式前犯了怵。
对此,政策制定者以及医院提前做了准备,比如安排导医现场指导患者下载使用APP或在自助挂号机旁提供帮助,还有一些医院保留了现场预约窗口,满足部分患者的特殊需求。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患者的焦虑和担忧。相信随着家庭医生服务、分级诊疗制度、老年人绿色通道等逐渐落地,抱怨“挂号新政”的声音会逐渐消失,老年人一样能获得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其实,许多老人愿意拥抱新技术、新事物,无奈记不住操作步骤、看不清手机屏幕、不知如何网上付费等,这些成为他们融入“互联网+”的拦路虎。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帮他们挂好号或开放窗口了事,更有义务帮有意愿的老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就医、购物、娱乐,让他们可以从中获得生活的便利,同时找到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方式和途径。
要让老年人学会智能操作并融入“互联网+”,不只需要子女的耐心和孝心,更有赖于社区等机构为老年人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提供培训等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