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体差异 让学生“自由”成长
2018-01-28
曾经,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班主任请我整理一套应对班级问题的操作细则,方便他遇到问题时对照解决,我婉拒了。不是我不愿意,而是因为我觉得班主任工作不是一项固定化、程序化的工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鲜活个体,教育需要公平,也需要对等,更需要有区别。我总是告诉自己:我们的教育于情要充满温暖,于理要凸显公平,于法要彰显正义,教师要以深爱教育、深爱班级、深爱学生之心去与学生对话,书写独属自己的精彩。
一、走近行为的背后,温暖“这一个”
“这是不公平的!”这是学生小张的口头禅,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不公平的,而且他也一直在拼命抵抗各种“不公平”。他觉得同学们排斥他,于是就把班级搅得“乌烟瘴气”;他觉得科任教师忽略他,于是就在课堂上起哄喧哗。在多次的谈话无果之后,我对小张已然失去了信心,每次当他用出格的方式抵抗他自己认为的“不公平”时,我也只能对照校规和班纪进行处理。我想,校规和班纪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总是公平的吧!直到小张因为用拳头抵抗“不公平”而被警察找上门来的那一天,我才对小张所谓的“不公平”有了新的认识。小张的父母离异,他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也因为受到刺激,情绪不太稳定。家庭的变故,让小张变得敏感多疑,他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公平的世界,所以当与同学发生口角,同学说及他的家庭时,他选择了用拳头宣泄内心的不满。
这是我工作第二年发生的事情,每每想到这个学生,我都觉得自己很失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想,如果我能早些关注小张,认真了解其行为的动机和原因该多好,那么我就可以早些关注小张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他温暖与支持,也许他的世界会大大不同。
现在,每当我面对认识上偏执、行为上失常的学生时,总是尽量做到多角度分析,对症下药,因为这不仅仅是班主任工作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我想,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更要温暖“这一个”。
二、走进个性的背后,激发“这一个”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这八种智力在每个孩子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其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承认智力的差异性,既需要我们留意学生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智能,更要注意,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感受到被差别对待。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善待差异,这种善待并不是停留在学生当前的状态,也不是让学生片面发展,而是在发展学生强项的同时,引导他们将自己在强项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动力等品质迁移到弱项中去。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空间,创设展示其优势的平台,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完美,但起码可以尽量及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予悦纳和认可。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生动的,都有待班主任去了解、去发现、去激发。
2010年,我接手了小李所在的文科班。小李是个低调、安静的女生,她偏科比较严重,数学成绩非常不理想,而且她平时一向独来独往,给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在班上不是很“合群”。一次,学校文学社团的老师找到我说:“于老师,麻烦帮忙通知下你班小李,让她不要忘记周五社团活动的主讲任务,这孩子对古典文学有着很深的认识,在我的社团课上她可是支柱啊!”社团老师的这番话让我对小李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开始关注小李。我发现,小李的不合群与她的学习成绩有关,与她的兴趣爱好有关。她所表现出来的不合群,一方面是因为不自信,是她选择的自我保护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喜欢古典文学,所以总是情不自禁地展现出一副“多愁善感”的模样。我何不从小李的强项入手,培养她的自信心,让她更好地融入集体呢?于是,我准备了一节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课,并请小李负责搜集资料并担任主持。班会课上,小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同学折服,在那节班会课上,她大放异彩。我想,此时不仅仅是我,全班同学都对她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而小李自己也对自己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小李成了我们班的文学之星,大家有关于古典文学方面的问题都乐意向她请教,而有了自信的她也能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主动向他人请教,并慢慢地把语文学习中好的习惯迁移到数学学习中去。高三时,小李报名参加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并被录取。在大学校园里,她组织话剧演出,自主进行剧本创作,参与演出策划,一人分饰多角;她甚至选择休学一年去北京追逐创作梦想,她参加《一站到底》节目,参与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的录制……她一次次地精彩绽放,宛如美玉,光彩夺目。
三、走近管理的背后,信任“这一个”
每接到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在建班一个月后带领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班委团队,在班委的带领下,实行班级学生自治,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我们的班委团队会组织全体学生制订“班级公约”,这是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可以通过班级会议发表意见,参与班务决策与管理,凡是涉及全体学生利益的事情,都要通过班级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自觉自律。
2015年秋天,我刚接手新的班级不足两个月,便接到出差的通知,此时恰逢学校运动会。这次活动对新的班集体,对刚刚建立的班级自治委员会,对我的小班长来说,都是个挑战。出差之前,我把外出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及运动会事宜悉数交代给了班长晓琳,并在细节上做了些许指导。“还有什么问题吗?”我看着她。晓琳勉强摇着头,不自信地看着我。我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没问题,我的小班长,我有数,你能行的,有事第一时间找我。”
外出期间,我不断收到各种好消息:我班在运功会开幕式表演中获得一等奖,运动会期间班级获精神文明奖,班级管理井井有条。回来后,晓琳告诉我:班级开幕式的方案经过班级会议讨论后改了又改,好不容易敲定了却发现实施性不强。因为我不在,加上时间紧迫,她便开了一个简短的班会,组织全班展开讨论。起初,同学们意见不一甚至开始出现争吵,在维持好纪律的同时,她把同学们所提的方案进行整合,将可行有创意的想法进行拼接,集思广益,最终得到了一等奖的回报。“老师,这次没让你失望吧?”她笑着对我说。“你有让我失望过吗?”我再次拍着她的肩膀说。她羞涩地说:“您告诉过我,作为班长,管理班级是必不可少的责任,被授予这份责任很容易,担负起它却需要勇气和决心,班长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而应该是真正为同学、为班级服务的领头羊。作为班长,要做到统筹兼顾,而不是一意孤行或者毫无主见。听取同学的意见,并在有冲突时做好调节工作,这样才能和谐,睿智并且成功地解决问题。”晓琳的这番话,让我感动之余,更多地体会到了班主任的信任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渴望成长和独立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班级管理,“该放手时就放手”,教师多留给学生管理班级的自主天地,给予充分的信任,减少班主任的包办替代,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当然,给予学生独立与信任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制订统一规则的前提下给学生发挥的自由,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在他们偏离方向或陷入迷茫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做到:原则性的事项“收”,灵活性的事项“放”;契约式的规定“收”,个性化的动作“放”。只要不是“断线的风筝”,一收一放才能让其飞得更高。教师要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在管理和服务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桥梁。班主任的工作量大而面广,需要长远规划、深度思考;班主任的工作微小而琐碎,需要点点突破、事事落实。但最关键的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承认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意识,把每一位学生看作独立个体,与学生平等对话。只有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彩,才能用生命去影响生命,不负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