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线性特征的户外徒步运动开发研究
2018-01-28王春来
王春来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系,广东 增城 511370)
目前,对历史遗迹进行体育项目开发这一做法在国内还不多见。广东省对南粤古驿道遗迹修复后可以尝试开发适宜的户外体育运动项目,首推户外徒步运动项目。南粤驿道遗迹原属于全国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遍布全国的驿道渐渐被现代交通所替代,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和作用。而在清朝以前,经过历朝历代封建政府的经营,遍布全国的四通八达的水陆驿道交通网络是东西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对古驿道的重新定位,依据古驿道的线性特征并结合全民健身的政策对其进行体育项目开发是个大胆的尝试。
1 南粤古驿道遗迹的概述
古代南粤驿道主要是指20世纪初之前,在广东省全境内的历代朝廷官修和民资修缮的古代道路交通系统,其多用石料铺就,宽度有严格标准,主要用于官方文书传递、军事物资运输、人员商贸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这些交通道路在秦汉时已获得早期的全面开发,唐宋时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水陆交通网,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修葺和局部拓展,民国初被废弃。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现存南粤古驿道本体共计233条,长达710.44 km,其中新发现古驿道135条。从地区分布上看,南粤古驿道主要集中分布在粤北山区、珠三角地区的惠州市、粤东地区的汕尾市和粤西地区的云浮市,其中,粤北地区 (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市) 古驿道共155条、总长523.5 km,每个市内现存古驿道总长都在100 km以上,约占全省古驿道总长度七成。
2 南粤古驿道遗迹的线性特征
南粤古驿道属于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古驿道两侧漫长的带状区域内保留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遗迹,这些遗迹因古驿道的串联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结合驿道鲜明的地域特征形成了特有的南粤历史文化内涵。其时间跨度大,遗迹种类丰富,数量庞大。
据统计,在现存233条南粤古驿道中,秦汉时期古道遗存共32条,总长139.94 km;隋唐时期古道遗存共7条,总长30.204 km;宋元时期古道遗存共7条,总长5.329 km;明清时期古道遗存共187条,总长534.967 km。
南粤古驿道沿线现存的古迹数量庞大,已确认的有906处,其中新发现430处。古迹种类丰富,包括古道本体、古亭、古桥、古关、指路石、古码头、碑刻、标语、古遗址、古建筑基址、古墓葬、古村落等。
3 南粤古驿道遗迹鲜明的地域特点
据考察,目前古驿道遗迹数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广东省韶关市,史料记载,韶关的西京古道是广东古代最重要的驿道之一。现存遗迹呈线段状存在,较为清晰的遗存有老坪石段、云岩段、腊领段、提云段、浈阳峡段等,总计长度大约十多公里。现存古驿道遗迹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特征一:地偏。从古驿道的设置思路来看,古驿道主干道主要用作连接省内行政首府,由于首府之间距离较远,中途需设置多个驿站衔接,而驿站所处位置通常很偏僻,距离县城较远。
据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版的《从化县志》记载,清朝雍正八年间,从化县有铺递9间:县前铺(即总铺),设在县城旌善亭的右边;往南有黄竹坑铺(今太平井岗村附近);津头铺,在县城南面太平水南(今太平水南村附近);往西北有牛往中铺,在县城西北面5 km;牛往正铺,在县城西北面10 km(今太平上塘村);象岭铺,在县城西北面15 km(今鳌头小坑村附近);大窝塱铺,在县城西北面20 km;新添铺,在县城西北面25 km(今鳌头龙角村附近);野鸭塘,在县城西北面30 km。
特征二:天险。开凿道路有时必须要克服天险。南粤古驿道的选址开凿时常需要经过地势险要之处,粤西北古驿道的开凿就印证了这一点。
比如,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桂阳太守卫飒倡导修筑西京古驿道,此道自含洭(今英德县西)起,达湖南省宜章县至郴州。西京古驿道路途险峻,“层山叠嶂,若登梯然”。其中以猴子岭最为险峻,有碑记载:“西北地最广而险,自县城逾腊岭过风门五十里许而上梯云之山,又四十里许至通济桥村,其望壁立直上,崎岖最难行者,则俗所乎猴子岭也,行者常苦其险且峻。”[2]
上述特征可以为户外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现存的南粤古驿道遗迹的地理特征来看,其位置偏远、地势险峻的自然地理特征只是进行体育项目开发的物质条件之一,其内涵的独特性才是进行体育项目开发的动力和直接原因。一方面,古驿道和沿驿道保留下来的村落的历史文化遗存浑然一体,且这些古文化遗存保存比较好、数量丰富、历史价值高。另一方面,世代居住在古驿道周边的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在新的历史时期,古驿道这些历史、人文、环境优势都是可利用的,能够促进体育价值开发的宝贵物质资源。
4 利用南粤古驿道的线性特征逐步开展户外徒步运动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政策推动之下,户外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日益广泛,成为大都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手段之一。依托古驿道开展适宜的体育休闲活动能够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也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古驿道首选户外体育活动形式是徒步。然而,利用南粤古驿道的线性特征逐步开展徒步运动还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才能够实现古迹和体育项目相得益彰的目的。
4.1 古驿道徒步路径设施系统的复原、联通、结网
古驿道由于时代的变迁,本身已经失去了完整性特征,现存遗迹呈点状、块状、条状孤立存在状况。为最大限度发挥其线性特点的作用,还需要对古驿道进行复原、联通和结网的修复工作,使其达到实现体育项目开发利用的标准。古驿道的复原、联通、结网工作既要考虑保护古迹的原貌,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使那些位于点状、块状、条状地域的古文化遗存不但因此连接成网,还能够成为驿道网络的有机节点,供徒步旅行者沿途停留补给、露营休息、参观游览。
古驿道改造的方法可以借鉴绿道经验。在规划设计古驿道路径时,可以参照绿道经验遵循系统性原则、人性化原则、生态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使复原、联通和结网改造工程科学、规范、统一。
古驿道衔接、联通应该以文化古迹、传统村落为节点,同时兼顾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
4.2 建立古驿道徒步路标指引系统等服务设施
建立古驿道徒步路标指引系统的目的是通过该系统向徒步旅行者明确驿道线路分布、长度、指向、沿途地貌,并且可以为他们提供天气、补给、医疗、导航定位等服务。引导徒步旅行者正确规划徒步路线,准确了解自身定位和未来徒步方向、目标,准确到达预定地点。
借鉴绿道经验,徒步路标指引系统既可以平面地图的方式展示,也可以把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粘附在里程碑表面,借助手机扫描以电子信息形式展示给徒步旅行者。后者的实现方式更简单、经济和持久。
此外,徒步路径还需要驿站等其他基础配套设施的支持,驿站可以为徒步爱好者提供休息、餐饮、售卖等服务,但是驿站设置的距离和功能要有一定标准。这些设施配合驿道徒步路径一同为徒步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徒步体验,最大程度降低意外风险的发生。
4.3 规范古驿道徒步运动,推动古驿道路径立法
推动立法,既可规范徒步运动,使之健康发展,也可以增加古驿道遗迹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延续古迹的生命。
借鉴绿道建设经验,古驿道徒步路径系统立法可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绿道规划的法规为蓝本。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
比如,户外徒步运动开展较早的美国,其在立法规范户外徒步运动发展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全国徒步路径系统法案》于1968年颁布,该法案首次对徒步路径的类型、数量和编号加以规范。该法案制定的主要依据就是开展徒步运动近30年的美国阿巴拉契亚风景徒步路径。该路径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初步建成完整线路,总长约3 500 km,沿途共设置250个露营地,是最著名的徒步路径之一。该徒步路径跨越15个州,每年有300万徒步爱好者参加。2009年其国会又颁布最新修订的法案。至今美国徒步路径已有1 032条。
20世纪30 年代,英国政府出台《乡村法》(The Country Code),规定尊重户外游憩的权利,允许公共游径(public paths)穿越农田,使公众能更接近乡村和美丽的风景。1949年12月16日,英国议会通过《国家公园和乡村土地使用法》(National Parks and Access to the Countryside Act,1949),提出要建立长距离的游径,以确保公众能够沿着特定的路线,通过步行、骑马、骑自行车(禁止机动车)的方式来进行旅行。在1965年建立了国家游径系统,并对游径系统建设的目的、分类、建设标准、管理等做了详细阐述。2004年,英格兰乡村署(现称自然署)制定了《英格兰国家游径质量标准》(Quality standards for National Trails in England),使得国家游径的建设有了等级评定的标准。英格兰国家游径建设标准主要有路线设置标准、景观廊道标准、设施标准、服务标准、系统信息提供标准、标识系统标准。
上述立法可以为我国古驿道立法提供参考,使古驿道的徒步运动开展有法可依。
4.4 与众不同的古驿道徒步线路设计
与欧美徒步路径线路设计强调徒步路径穿越不同植被、不同地貌的自然风光理念迥异,古驿道的徒步路径线路设计更应注重历史、人文、民俗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统一,强调徒步路径线路设计的地域特点。
鉴于历史的延续性,南粤古驿道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故事。借助古驿道给徒步爱好者讲历史故事能够成为促进徒步爱好者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兴奋点。
发掘和确定适宜线路文化主题是实现徒步爱好者对古驿道持久兴趣的切入点。具体主题可以从民俗民生类主题入手,贴近实际,兼顾古今。由于广东地处东南沿海,和全国相比自然有独特的民俗,比如饶平的布马舞,起源于宋末元初上饶古驿道旁的新丰镇,现在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物化遗产;五华县“采茶戏”是在清代从江西赣南九龙山传入的,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民生类如仁化的土法造纸技艺,历史上曾有“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记载。2009年,仁化的土法造纸技艺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渡花席编织技艺是一项广东省肇庆市的传统手工技艺,始于明代,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以民生民俗为主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南粤风土人情。
此外还可以本地的历史文化为主题,主题不同则兴趣点的设置迥异,就可以吸引不同目的的徒步爱好者前往,使徒步爱好者的层次多元化、年龄多元化,徒步目的、兴趣多元化。
近期,古驿道文化主题的发掘工作已经迈开了第一步。比如,2017年12月17日,中国南粤古驿道首届文化创意大赛广州站总决赛暨年度大奖颁奖典礼在广州黄埔古港人文历史展览馆内举行。首届文创大赛的创作主题紧紧围绕中国南粤古驿道重要节点(江门台山、韶关仁化、汕头澄海、广州黄埔、清远连州、潮州饶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定位展开,对古驿道文化主题线路的进一步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古驿道开展徒步体育运动,探索不同运动主题,保证徒步路径持久的吸引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5 积极推动古驿道徒步运动的开展,向省内户外运动俱乐部积极推介
古驿道的徒步运动发展还需要正确的引导。广东省的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居全国前列,体育爱好者人数众多,基础好。借助绿道开发经验,可以为古驿道徒步运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其中最主要的经验是积极宣传,努力向同行推荐。值此依托古驿道徒步路径开展户外徒步运动之际,也应该积极地向省内徒步爱好者推介。据统计,广东省内的本专科院校近150所,学生群体数量近百万,且多数高校都有户外运动社团,此外,校外还有众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是社会组织,主要组成人员多为在职人士,以中青年为主。这些组织都是古驿道徒步运动的推介对象。
5 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是徒步运动的过渡形式
从2016年开始,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开始筹办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至2018年,共举办数十站比赛。如今,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已经成为全国知名体育赛事品牌。借助古驿道周边的历史建筑群尝试定期开展定向越野比赛,是在为徒步运动做准备。一方面,利用古驿道遗迹组织大型体育比赛是在考验官方的组织协调能力,为将来组织长期的徒步运动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考验了利用古驿道开展体育运动的市场前景,为未来进一步规划徒步运动市场找准定位。
6 结束语
借助南粤古驿道的线性特征开展徒步运动有利于古遗迹和现代户外运动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依托南粤古驿道遗迹的线性特征建立徒步路径,逐步组织开展、推广徒步运动,最终目的是保护古文化遗迹;另一方面,选择适宜古驿道线性特征的徒步运动也是在拓展徒步运动的发展空间,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形式向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