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2018-01-28胡嫣然
胡嫣然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快高校和学科建设和高校自身内涵式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站稳学校这个主阵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载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这个主目标。其他课程也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主题,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工程地质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地质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主要教授的是在实际工程当中会遇到哪些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工程地质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比较重要但又异常艰苦的行业。所以在工程地质教学当中开展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何引导学生热爱行业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作者坚持在《工程地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文章基于对《工程地质》多年开展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将相关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并回归教学课堂进行实践校验,以此对高校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加以阐述。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点
课程思政是2005年上海市推进“学科德育”综合改革而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旨在将德育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每门课程,通过教师教学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意蕴。“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革新为高校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导典范和价值样本,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协同育人目标实施的不彻底,道德教育和课堂教学“两张皮”的困境。[1]
通过笔者常年教育教学实践认知,并分析研读已有文献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在课程教育教学中以强烈的目标意识和价值指导为指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营造利于教学效果的外在氛围,深入挖掘教学课程中的隐性道德教育资源,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道德规范、价值认知和政治理念有机融入,传递到受教主体,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最终培育合格人才。还要强调的是,明确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将影响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思政课程指学校专门开设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转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要义,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旨归的显性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拥有共同的课程目标,那就是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但是二者在课程内容、教授方法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课程思政采取的是潜隐教育,渗透于专业课教学过程,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主流价值理念的熏陶。思政课程与其对比,更强多显性的灌输,通过系统化课程体系讲授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直接灌输,政治属性强烈。
二、《工程地质》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其特殊之所在,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针对不同课程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工程地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因为坚持以下几方面而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夯实专业课程基础。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实施土壤,授课教师应在熟知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深刻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要加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资源,既有阳春白雪、仰望星空,又可眼光向下、直接地气。要精心设计道德教育层级递进的路径,并将其固化于课程的教学大纲中。[2]《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地质学与工程相结合是工程建筑的需要,现代工程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对地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师对地质学的深入了解十分必要,工程师应能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地质问题。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道术结合,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贯通中。
(二)协调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关系。传统教学中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误区:将专业课定位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对立的将价值引领功能完全归于思政课教学,这也是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张皮”的原因所在。[3]通过《工程地质》思政课程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课堂增添了互动的氛围,教学增添了育德的灵魂。同样也使得广大教师重新认识了自身作为传道者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育人的职责,不同课程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据独特一席。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应增加价值引领的考核指标,全面落实能力提升,明细知识传授,实现育德育人,让各类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协同发展。
(三)加强教师思政教育主动性。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题,是课堂教学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坚持我的课堂我做主,用实践的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头脑。课程思政虽缘起已有十三年,但系统性推进还在近五年,许多教师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教学角色中转型,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在课堂阵地中自觉实践。[4]教师还应主动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建立结对帮扶制度,整合校内德育队伍,如专职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共同组成项目组,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平台,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企业人士担任特聘教师,加强校际交流,形成巡讲制度。
(四)抓好学生思政教育受教效果。学生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受教客体,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最终目标是培育高质量合格人才。学生个体受家庭、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各个高等学校有自身的特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各有差异,因此,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当下时代,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网络和社交媒体仪式学生离不开的交流媒介,因此,学校要坚持“基于学习效果的教育”理念,广泛吸收国际素质教育的经验[5],合理制定思政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立足学校自身办学定位,紧抓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围绕学生个体思想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标准,保障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三、《工程地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达成度受教学设计各个阶段的影响,本文论述的属于广义范围的设计内容,围绕为什么学、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学得怎样,采取灌输和渗透、历史和实际、历史和现实、显性和隐性、共性和个性、说服和启发相结合的方法,实事求是、突出重点、不落窠臼、注重实效,上好课程思政的每一堂课。[6]
(一)挖掘道德教育元素
道德教育元素是课程思政的源泉和根基。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地方特色文化都蕴涵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都可以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创新性。[7]如笔者在讲述“我国工程地质的发展历程”章节时,重点引入张咸恭、戴广秀、姜达权、谷德振等这些工程地质界先驱的光荣事迹,他们在建国初期为修建铁路和水利水电工程承担地质勘察,凝练成“以献身地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适当引入《年轻的一代》《生死罗布泊》《大地之光》等影像资料,并带领同学们学唱《勘探队之歌》《我为祖国献石油》,让同学们立志把火一样的热情燃烧在祖国的广袤天地间。在2016年丁文江逝世八十周年之际,组织同学排演话剧《丁文江》,讲述他在创办我国最早的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扬子江和西南地区地质调查的事迹,使学生们更加认识工程地质的发展历史。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主讲教师应依托课程教学内容,瞄准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准备教学内容,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以效果为目的寻找课程育德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8]同时,应有效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课程思政的育德效果。如笔者在讲授《滑坡与崩塌》章节时,为了形象演示滑坡的不同分类,将学生分组,现场制作滑坡物理模型,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示,让同学直观地掌握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的区别,教学效果直接倍增的同时,模型演示还直观展现了地质滑坡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危害性,表现出工程地勘工作和岩土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再进行工程地质从业人员责任感的思政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三)增强社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延伸课堂教学、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工程地质》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更不可少。在理论知识传授之余,让同学们带着特定任务去社会实践中探索。在《工程地质》社会实践教学中,安排四个学时,选择一些典型的岩矿手标本,训练学生肉眼鉴别矿物和岩石的方法,使学生能认识岩石与矿物。实验时要求对少数特征明显的手标本进行逐项描述与鉴定,并编写实验报告。同时安排一周的野外地质考察,如考察国家地质公园浮山,认知其丰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形成世界罕见的火山奇观——龟裂纹、垂直柱状节理、碎屑流、气孔、火山钟、火山碴等典型火山遗迹。组织学生参与城乡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实践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注重教育效果评价
教育效果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9]教育效果评价要仅仅抓住学生这个受教客体,提高教育效果评价的专业化水平,将以数量为单位的考核体系转向以提升质量为重,建立以培育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和塑造学生道德品质相结合,实现教与学、师与生的双向交流。如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效果评价时,主要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受教同时进行评价。对于教师教学,设立教师传授知识的正确度、教材理解的精准度、课堂驾驭的把握度、教法选择的适当度、教学情境创设的想象度、师生互动的融合度、教学特色的彰显度等指标。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设立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度、探究问题的精深度、对学习方法的把握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情感态度的开放度等指标。这些方面仅仅适用于质性评价。
在新时代教学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广泛实施、专业课程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高校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布局,建立上下贯通、师生联动、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教师应改革教法,加强学习,增强育德意识,提升育德能力,主动研究,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学生应切身处地的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去,提升学习效果,加大教学效果评价力度,增强培养质量。[10]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发展。但如何把握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如何不让双方成为“两张皮”是值得每位专业课程授课教师深入研究的恒久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