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习性视角下的假期作业再认识

2018-01-28方婧睿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假期作业场域作业

方婧睿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引言

假期作业这一话题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批评声与讨伐声占据了大多数。不少学生用“鸡肋”来形容暑期作业,更有人用“学生一个月,教师一个‘阅’”这句顺口溜否定了假期作业的作用。面对种种的质疑声,“假期作业”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于假期之中呢?老师、家长和学生又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假期作业”呢?这值得进一步深思。

我国假期的出现,起源于晚清学制改革。一开始假期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父母农忙时需要帮手,这一点不仅是中国,其他国家的假期最初的目的也是于此。郭洋(2015)认为,假期的目的更多的回归于教育,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假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不同于校园的生活,拓宽视野、丰富经验,同时获得适当的休息。王志伟(2006)在比较了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各个国家的放假时间发现,各国都会跟自己自己国家的节日传统安排假期,除此之外各国在夏天的时候安排较长的假期,是孩子进行社会化、家庭化的重要时期。可见,假期的存在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更不是一个国家的单独现象;相反,它早已成为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课外作业作为连接家庭与学校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假期作业作为课外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概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Cooper(1989)将认为作业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在非在校时间完成的任务。Lyn Corno(2007)从教学目的出发评价了课外作业,认为它是课堂学习的补充,教师通过作业提供学生练习和复习材料的机会,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材料。俞可(2016)在对德国福萨的义务教育假期的学生家庭展开的电话访谈调查中(1000户)显示,有55%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假期时仍需要学习,83%的家长认为假期是孩子提高自身成绩的弯道超越期。Cooper(2006)指出作业还有着为非教学目的,即交流的目的、管理层指示的目的、惩罚学生的目的、建立公共关系的目的。在Cooper的研究中认为作业的影响与效果即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假期作业研究现状

(一)假期作业形式单一,假期作业存在的弊端

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没有作业的假期是不会存在的。假期做作业早已成为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默契约定。不过在学界假期作业却受到了不少的质疑。杨红兵(2012)指出很多作业无法很好的适应调整后的教材重点,更没有贴切学生们转变的兴趣点,形成假期作业的“鸡肋”。张小燕(2015)指出目前假期作业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即假期作业缺少针对性、内容上没有真正融入生活、没有发挥学以致用的教育本质目的。赵小雅(2004)指出假期作业量大是孩子们无法承担的重任。张浩强(2016)通过对杭州市实验小学的假期作业的改革案例的分析发现这假期作业改革应该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假期作业将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作用。徐仲武(2016)在对民国时期假期作业的研究中再次强调作业的本身应该关注实践,体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强调新的技术对于假期作业的改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不少学者看到了技术对于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与假期作业相结合,可以更加便捷地加强教师对于学生的督促与交流,并且多形式的假期作业可以改变原先单一的作业形式。余凯(2013)提出将微信与假期的英语作业融合在一起,老师可以利用微信语音与学生们一起练习口语,播放听力,加强对于作业的监督力度,这种作业媒介可以加强学生们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丰富作业本身的内涵。赵娜(2015)也指出教师可以在同学空间下留言的方式在假期与学生保持互动,更进作业的完成程度。

(三)假期作业其实质是社会阶层比拼的延续

对于假期作业,有一些研究者也指出其实质也是社会阶层的延伸,或者是不同群体之间差距的逐渐拉大。从假期作业对于学生成绩提高,夯实知识的方面看:王从庆(2005)指出大多数学生的假期除了来自老师的作业之外还有大部分的作业压力是来自于假期辅导班。简单来说,有些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经济资本换取更多的“假期作业”,使孩子取得文化上的成功。不过,即使对于教育界信誓旦旦改革后的新型作业是否就没有此类问题呢?乐朋(2012)指出对于一年级孩子要求自己用电脑做出假期生活展示的假期作业,早已超出了孩子们的能力范围,连父母都会头疼。这种多形式,新途径的实践生活性的假期作业其实又是另一种的家庭的拼比。

三、假期作业研究的理论视角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现象不应该被看作为个人的行为,而应该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都是集中于假期作业进行独立地分析,而分析点也都是集中在“假期作业”自身的维度上。如:假期作业的影响与效果、假期作业形式以及假期作业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显然这种分析是没有将 “假期作业”真正融入在教育这个真实情境中,也没有真正将“假期作业”与它的相关主体如教师、学生、家长联系在一起。尽管目前的文献已经有一些学者将假期作业与学生家庭所拥有的资本相联系。不过,他们的描写仍旧是较为概括,大多采用“白描式手法”,没有更加具体有支撑的案例加以进一步的阐释。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假期作业”放置在多重维度下的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一步探究“假期作业”的作用。即基于“场域-习性”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教育的再生产理论,一直是教育社会学中的重要流派。主要观点和主张是教育不能作为一种促进更大的平等与社会正义的改革力量。在这方面它类似于国家与政府。而作为这一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迪厄曾经在他的《再生产》中讲到“教育工作作为一种持续性传递符号暴力的行动,通过习性来培养符合文化专断的生产者。教育工作是一种长期的灌输工作,它使一种文化专断的原则以一种习性的形式内化。”而贯穿于《再生产》这本书的分析方法,其实仍是布迪厄的基本概念场域与习性。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布迪厄将“场域”解释为:场域界定社会的背景结构,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布迪厄使社会学打破个人和社会分离的社会学传统,聚焦于具体而微的日常社会实践而不是抽象演绎的理论思辨。“习性”是在场域——这个背景结构中运作的,作为历史和未来之间的中介,它脱胎于过去历史,成为一个被铸造的结构。它使得过去沉积在感知、思维和行动中的经验,复苏为鲜活的现实存在,并长时段地生成未来的生存经验和实践。

对于“放假的原因”世界上的各国大体上相同,但是对于假期作业却有着很大的出入,有些国家根本没有假期作业这个概念。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假期作业一直存在呢?目前尽管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了假期作业的种种弊端,却没有学者建议过取消假期作业。由此可以假设,假期作业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一角色远比“假期作业”影响更为重要。从场域-习性看,“假期作业”具有客观必然性。这也是本次研究想要进一步探究的。

四、信息来源

本研究旨在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场域”和“习性”构建框架研究假期作业,针对目前舆论认为“假期作业”没有意义的观点,反映了现实假期作业与预期期望处于不一样地位的矛盾现象。学生假期做作业体验作为学生主体体验的重要一部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样本将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假期作业的群体。观察样本就是笔者同学的学生,该学生(TXL)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比较喜爱画画。笔者的同学与该位学生的家长交流较多,所以对这位学生比较了解。

此外,此次访谈的对象一部分是由自己之前的班主任老师推荐,另一部分是由父母的同事组成。访谈一共进行了三次,每次访谈的对象都不相同。第一次访谈的时间选在了笔者之前班主任发成绩单的时候,所以被访对象比较多,有学生、其他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并且这次访谈的学生对象都是经过与老师对话之后已对该班级的学生状况有一定掌握,所以选取访谈的对象还是比较有典型性的。第二次、第三次访谈都是以家为单位,一般会在书房先访谈学生,随后再对家长进行访谈。由于对于学生们的访谈大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房间进行。所以并不需要考虑家长在场而造成的不真实的情况。

五、假期作业的再认识

(一)场域——有利于加强假期作业认识

“场域”是布迪厄思想中极其重要的分析工具,简单而言是指我们进行活动的大的结构性社会空间场所。在假期作业这一方面,可以将“场域”理解为学生们做作业的大的空间背景。不同的空间场所可能就会让学生们产生不太相同的认识点。

1.场域——培养良好习惯手段

TXL放假之后,经常在妈妈的陪伴下来书屋写作业。且每次在来书屋写作业之前,TXL的母亲都会事先安排好女儿需要完成的作业。然后坐在女儿身边一边看书一边来看她完成相应的作业。笔者对于她每次过来都会给孩子列一个需要完成的作业清单很感兴趣,所以接着问她为什么要那么做。“这原因还不简单么,这么小的孩子(小学五年级)她怎么可能自己安排自己的寒假作业呢,你不给她安排好,等到了快开学的时候又完成不了。我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很有‘水平’(很好)你看,他们布置了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读名著摘抄好词好句,写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既然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那自然要不折不扣的要完成,更何况是这么好的习惯培养呢。老师们现在都把作业的内容发到家长们的微信上,就是方便我们监督啊。”在TXL妈妈的眼中假期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她认为一个大的适合的外界环境有利于女儿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TXL妈妈对于假期作业持支持态度,并且她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百分之百的支持态度“只要是老师布置都应该不折不扣的完成”。那么这样的环境背景对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完成寒假作业有影响么?在笔者年前观察的最后一天,TXL的表弟和TXL一起来到书屋来作业。妈妈警告两人不可以做作业的时候讲话,如果讲话就给分开坐。为了更好地观察我的对象,我选择了坐在他们的对面。可以明显感觉到,TXL比之前跟妈妈坐一起写作业时要变得更加兴奋。表弟的一举一动总能引起她的兴趣。而表弟也喜欢总找TXL说话。不过有趣的是,两位小朋友在玩了“一段时间”之后,总会有一个人会提出来,我们不能玩了或者是快写作业吧,还有好多没有写呢。可见,当TXL所处场域发生变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影响到TXL的行动和情绪等方面。但是无论如何,两位小朋友都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完成假期作业,并且视假期作业为自己的一份责任,还会因为自己贪玩产生一丝丝愧疚之情。在这点上,场域(结构性空间)的变化并不影响学生们对于“假期作业”认识,只是一些场域会更加有利于加强学生们对于假期作业的认识。

2.场域重要组成部分——假期作业

TQ是我的另一个访问对象,在一所重点初中的重点班级读初二。平时在班上的成绩一直较为靠前。这次他们的假期作业班上采取了分层次来布置,即根据他们所考的分数来相应的布置作业数量。在与TQ的对话中,他向我说道,自己很看重这次作业的量。“是因为想少一点作业可以在放假的时候好好玩么?”“其实不是这样啦,”他笑着跟我说道,“因为一本寒假小册子并不算什么的,而且老师发下来的时间一般都在考试之前,班上有很多同学都将其当做复习资料在考试的之前都完成的差不多了。但是,如果平常跟自己考分差不多的人,这次考得好就可以作业少做点,我会感到特没面子,以前如果考差了没有什么感觉,现在不行成绩一下来我们就按成绩划分作业等级。”这种布置假期作业的方式正是一些学者提出的改进意见需要因材施教,学者们指出原先的那种广泛单一的作业方式只会使作业拘泥于形式,无法真正帮到同学们。但是从这个案例中,看到这样一种安排作业方式其实质是加强了作业对于划分学生等级的作用。假期作业的内容已经不再重要,学生们将它视为可以体现自己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个角度上,假期作业成为“场域”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场域——假期作业大背景下的客观存在

XBY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初中英语老师,初二某班的班主任。在同她讨论假期作业问题时,她斩钉截铁地对我说道:“说假期作业是鸡肋的人,只能是一些完全不负责的人。反正无论怎样我都会坚持布置假期作业的。但我也并不是布置大量的假期作业,只是想强调假期摸书本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我们都是要面临中考的人,可以这么说升学率是学校的命根子,换句话说你们这些学生如果考不上一个好的高中以后怎么继续发展。所以,我无论是工作任务还是对于学生的负责我都需要给他们布置假期作业。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跟你说,前一段时间还没有放假的时候,有不少家长就跟我联系希望我可以多布置一点假期作业,来替小孩收收心。”

由此可见,在大的社会“场域”中假期作业是这种结构性空间下被需要的。尽管假期作业形式单调,内容多是课本上学期的知识。但正如X老师所说的一样,这又是我们所必需的一点。即如果我们仍生活在大的“场域”,那么假期作业就有它存在的必要。并且对学生起的是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习性——假期作业的内在根源

1.实践中得到认知

GX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成绩一般。他对我说起了自己在小学的一段经历:“我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我们报到的时候还要拿着自己的假期作业给老师检查,其实那个时候内心还是很纠结的,因为我的假期作业都是乱写的,我当时就在想千万不要发现我的问题哦。轮到我的时候班主任就简单翻了一下,我当时还在窃喜,翻这么快应该不会发现什么吧,没有想到叶老师合上作业本就跟我说 ‘你这作业几天写完的吧?错的很离谱啊!’我当时脸就红了。后来老师训了我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她先把我的名报了然后要我把作业拿回去重写,我记得我是开学一周之后才补完又交给她检查一次,这事才算了结。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随便乱写假期作业了。不过,讲真的,真正写起来也不会觉得作业多了。”从GX的例子中,可以看到,老师批阅假期作业的能力远比大家预想的更好。老师的多年经验使得认真不认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出来。而学生会在这种与老师的相互实践中建构自己的新的对社会的感知。这种感知一方面来自于他自身的切身体验,另一方面来自于前文所说的大的“场域”对于学生对于假期作业的预设,在学生与老师的场域中,学生被预设为本分地认真做作业,这一预设为GX的经历构建了一个较为巩固的社会结构。只有这两者之间的结合,他的新的认识才能真正融合于个人的思维中,成为一种习惯。

2.作业成为习惯

WZX是一名在省重点高中的平行班上成绩较为一般的同学。我去他家时他正在房间里做作业,在他妈妈“千呼万唤”中才缓缓走出自己的房间,耷拉着脑袋,依靠在房间门旁,手里还攥着一支笔。在他的身上看不出十六、十七岁孩子的青春,也看不出放假孩子应有的愉悦。

我便趁着这点他休息的时间开始了访问。“你们这回假期作业有多少?”“不多,除了发的假期小册子之外,也就是语文10套卷子,英语做一本历年真题卷(30套),数学做一本练习册(讲解与联系相结合200多页),还有10套化学卷子,12套物理卷子,8套生物的”“你怎么看待假期作业?”“太少了!”WZX声音坚毅地冒出了这几个字。“为什么会觉得太少了?”“我们现在都是高二了,马上就要高考了,而且这学期我们刚刚进行文理分班,现在的学习应该更有重点,我不多做一点这基础打不牢,以后怎么参加高考啊!”WZX语重心长地说道,在他的面前仿佛我变成了学生一样,正在接受思想教育呢。

在这次谈话中,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位访谈对象的“与众不同”。虽然我的小学和初中访谈对象也开始注意假期作业在自己学生体系中的作用,但此时,小学的访谈对象将假期作业看成自己的分内责任;初中对象把假期作业看成自己在学生体系中体现身份的重要衡量标准。但此时,到了我的高中访谈对象这里,他已经把假期作业内化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做作业已经不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责任,而是将老师对其的教化通过实践逐渐成为自己的习惯。

六、结语

透过对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假期作业的看法分析,进而分析假期作业对于教育体制的影响,了解到学生假期作业取舍不是掌握在单个的个体手中,而是在复杂的结构群体中构成。但在这复杂的结构群体之中,学生本人是被结构化在教育系统之内,在没有真正融于教育结构中的时候,学生本人对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作业即使表达不满也不会被接受,即自己的实践活动不由自己 “操纵”。学生假期的假期作业逐渐成为老师、家长进行教导使其连接主流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学生假期时的作业受控于老师家长灌输的教育理念,实践通过假期作业逐渐自觉于学生个体内部,而对于假期作业本身是否真正有助于学生成绩提高却不是假期作业的主要目的。“教育系统内部的等级性”习惯仍未改变。在现今主流教育学领域中,“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响亮持久,以此暂且不提教育方式是否倒退,至少表明了教育方式的停滞不前。在观察故事、访谈故事中,假期作业在“场域”的大环境下,假期作业为学生编造了一整套关于鉴定学习的格言,如“假期作业是帮助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业可以让孩子截一截玩性”、“作业的数量多是孩子们进行弯道超越的好方法”这些被老师家长视为真理甚至已经内化到学生内心深处并且已这种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本研究并不要求证明这到底是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而在于发现对于假期作业的观念其实已被学生所接受,即使不能很好地内化于自己的实践中,也不会轻易挑战教育的权威,“做作业是学生的责任”这一点是从不质疑的。而这一观念却不是由学生群体确定,相反他们毫无主动权。

所以在本文的论证中发现假期作业并不是 “鸡肋”,它的存在是大的“场域”环境下必然产生的,有利于维持教育体系的空间结构稳定。并且也将以实践的方式强制性要求学生群体在这其中完成自己的“责任”。而这个实践过程,学生们可能逐渐加深了自己对于教育体系空间结构的认同,并且透过假期作业来衡量自己在教育空间结构的地位。所以尽管外界批判假期作业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能力,但是并不影响假期作业在假期中的客观存在。

猜你喜欢

假期作业场域作业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作业
假期作业应是一份“美丽的牵挂”
没有作业的假期不完美
旅途,与“形”为友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