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设: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生态
2018-01-28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是江苏高中课程改革深度推进的重要抓手。自2011年以来,我省先后在一批学科基础较好的学校创建了课程基地,有序列、分板块地启动了课程项目建设。无锡市在各校积极参与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无锡市学科基地共建平台建设的实践创新,尤其是无锡市高中生物学科基地,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学科研究成果,初步凸显课程文化的特质与魅力。现从高中生物学科的视角,结合我省各课程基地建设总体情况,从教学环境、模型建构、互动平台、课程资源、专业发展、实践创新等六个方面谈谈课程基地建设的一些感受和认识。
一、教学环境:使学科特色更加鲜明
高中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首先着眼于营造生物学科情境、凸显生物专业特色,形成充分展现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学科课程教学环境。
首先,生物课程基地建设体现学科精神,增强学生的生物专业志向。探秘生命,体悟生活,关注生态,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价值追求。然而,现在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在这样固定的教学场所内要完成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实现生物课程的价值追求,显然是不可能的。杜威说:“要改变一个人,首先必须改变他所处的环境。”课程基地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补充,各生物课程基地建设都把“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以首批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的生物多样性探究课程基地为例,他们构建了服务于生物多样性探究,由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组培实验室、分子生物实验室、模型制作室等多个探究实验室组成的室内基地,以及有江南特色、学科整合的占地60亩的生物多样性实践体验园,此外还有包含农业、环境、健康内容的校外基地。在增加学生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审美精神、研究精神的培养,体现生物学科精神,增强学生的生物专业志向。
其次,生物课程基地建设拓宽学科领域,体现生物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如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基于此,生物学科课程基地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科领域,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在建设中完善了硬件建设,按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生态”的主线,建成了分子生化实验室、数码显微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生理解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理机能实验室、环境探究实验室等拥有先进实验仪器设备的探究实验室,以往受实验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开展的实验,如PCR技术扩增DNA、重组质粒的构建、动物细胞的培养等,现在都纷纷开设,师生借助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现代最新科学与技术了。
二、模型建构:将教学内容直观呈现
高中生物很多知识内容大都发生在细胞这个微观世界中,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基因的表达等,教师在教学时通常只会把书本中的一些插图、事例进行反复的讲解和强调,结果学生往往只能靠机械地记忆来掌握这些内容。长期以来,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我们的课堂教学普遍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学生们普遍反映生物学在他们头脑中留下的仅仅是“满脑子的生物名词术语”。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突出的特点就是直观教学,将国家课程主干知识中的教学重点、难点等内容,通过建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方式,直观、动态地呈现给学生。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在课程基地建设中,针对教材中重难点或者抽象知识等核心教学内容,在自力更生的同时,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进行教学模型的开发和制作,构建出大量直观、科学的学习模型,模型主要分成四大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模型、人体生理与稳态模型、遗传和变异数学模型、信号传导模型。这些学习模型能增强学生对微观、抽象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能。
生物科学众多的事实和理论都是在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便是这一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围绕核心概念建构进行科学探究,可以实现我们一直追求的教学内容生活化、知识教学活动化、科学探究直观化和学生学习自主化。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尤其是涉及细胞和分子等微观方面的内容时,由于受技术水平和课程资源等的限制,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思维的时空和自主探索的机会,只能以自己的话语霸权垄断对教材的解释,从而遮蔽学生的探索视野。课程基地是综合性的教学平台,在建设了系列生物科学探究实验室后,针对国标教材开展一系列生物观察、探究等活动,丰富现有的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形象体验、直观理解,提高学习效果。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在“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建设中,针对教材中重难点或者抽象知识等核心教学内容,从以下八个层面开展分单元、开放式的探究活动:(1)动物博物馆——以分类、生态为主的动物学模块学习;(2)标本制作室——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探究学习;(3)DIS实验室——以传感器为主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探究学习;(4)数码互动生物显微实验室——以观察为主的细胞模块学习;(5)组织培养室——以微繁殖为主的植物学探究学习;(6)DNA分析室——以DNA的提取、分离、简单测序、PCR技术为主的模块学习;(7)百鸟林——以生态和环保为主的活动课程体验学习;(8)生物技术实验室——以日常生活技术为主的活动模块学习。通过直观体验式和探究生成式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三、互动平台: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课改目标,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基于新课改要转变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一方面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另一方面,又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嫁接,提高课程基地的技术水平,开发建设人机互动“教学机器”,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和网络远程教育功能,突破学习时空的瓶颈制约,将学习的自主权和学习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建设了如下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1)建设和完善图书区和电子音像区。收集大量的相关图书和视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确保从幼儿园到高中及至成人都有可提供的教育资源。(2)建设完成网上动物博物馆(http://dwbwg.qhsms.com.cn)。以二维码和三维建模技术,搭建信息化动物博物馆,加强人机互动,避免博物馆功能的单一性。(3)建设国家课程的网络课程,构建自主学习平台。(4)建设数码显微实验室。既强调显微观察,更通过互联网加强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可以进行同学、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收集网络资料,并进行比较。技术推动下的人机对话是课程基地建设的亮点和重点,各生物课程基地纷纷在交互平台的建设上走多元化的道路,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积极探索生物自主学习的新时空。
四、课程资源:让学校课程血肉丰满
课程资源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既是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课程基地建设的价值使命。
课程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国家课程的实施,以“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视教材的“重整开发”“再次开发”,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生物资源研究中去,实现校内与校外的双向流通,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科学视野,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与利用反映地方乡土特色文化价值观念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的“生物科学探究基地”,他们通过模型建构研究,架构出科学合理、基于校情、易于操作的项目模型。
辅仁高级中学的生物教师们精心梳理国家课程中的生物学主干教学内容,寻找其与基地的“动植物细胞培养”“育种机理”“生态修复”“微生物与发酵技术”4个核心课程模块的关联点,力求将其融入其中,以此,强化国家课程的核心地位。另外,他们还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发出主题为“举科学修复行动,还太湖生态和谐”“潜水大豆研究,体味农科创新”“拓展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初识发酵工程之魅力”3个校本选修课程模块,彰显特色。凭此,增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联度,提升基地的生命力。
课程基地,它姓“课程”,名基地,所以必须首先研究好课程,研发好课程。如今,各基地学校均以专业的视角看待课程基地建设,将课程基地建设视为学校课程发展的有利契机,并以此为抓手,在重点打造特色课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学术内涵,发展群体教师的专业素养,用更加积极阳光的探索心态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奠基。
五、校本教研: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
生物课程基地是生物教师的家,是生物教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校本教研承载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教学质量的使命和任务。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以生物课程基地建设为载体,搭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与交流的大校本教研平台,具体实施内容如下:以基地建设为平台,深化与原有兄弟学校的联合教研机制,增添省内外优质或同质学校为联合教研友好学校;以课程基地网为平台,建立学科联盟,增加每年校际教师交流的频率、师生的交流频率、生与生交流的频率;拓展联合教研主题,更加深入探讨教育教学话题,促进和实现教师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在基地建设的五年中,努力实现教研机制常态化,教研主题多样化,教研主体多元化,教研对象国际化。依托基地建设,聘请教育教学专家学者组成课程基地发展顾问专家库,每年定期举行名师论坛、教学研究活动展示,加强一对一指导,每年选送部分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研修,五年内实现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教学水平一年一个新高度,科研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力争每年生物教师发表和获奖论文数量翻一番,组内每位教师都有研究课题,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特长,选择研究项目,如实验教学、学业评价、资源开发等,在教学与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成为研究型教师、创新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课程基地建设形成热气腾腾的研修气氛,不仅推动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更构建了教师富有职业理想的专业生活。
六、实践创新:为学生创造创新场域
由“塑造知识人”向“助推学生智慧生长”转变成为当今的教育信条,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认知能力,在实践动手中发现、创新。体验实践是课程基地的重要特征,也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各课程基地的建设十分重视实践与活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通过“环境·生命”课程基地的建设,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1)培养动物博物馆学生解说员。(2)组织学生撰写生活、生命、生态等专题文章或旅游游记、剧本等,积极宣传环境保护。(3)组织学生建设百鸟林,指导学生进行周边环境调查,关注环境变化,提出合理建议,真正使大自然、大社会都成为我们的活教材。(4)与高校合作,联合组织学生赴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野外实践,拓展学生视野,积累标本资源,同时研究生物生存的环境。(5)以组织培养室、生物技术和DNA分析室为平台,初步引导学生接触DNA扩增和DNA分析等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高科技意识,构建学生走向更高领域的桥梁。(6)结合科技节和寒暑假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例如龙虾等水产品的生态环境、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史、动物的血液循环、蜂窝的形成与处理等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走进生活化、终身化的学习场域。(7)充分利用DIS和数码实验室,加强生命活动机理的探究,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本质认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研究的热情与兴趣。再如,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建设了生物创新实验室,首先对全组生物教师及部分学生进行培训,成立了创新实践指导教师团队,每位教师具体负责一个大项目以及其下的若干小项目。接着分年级成立创新实践学生团队,高二年级主要在选修班,按照选择性学习体系建设的构想,组建了高端学习小组,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单后,即进行创新实验研究。高一年级全面铺开,在备课组提供近50个课题的基础上,学生自愿报名,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并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各课程基地在课程活动的设计时注重手脑并重、手脑并用和手脑协调,提高学生对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的辨析能力,使那些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如果,将课程基地比作一棵树,我们希望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正如树的成长过程一样,给灵动的生命以积极向上、自由发展的力量。建好课程基地,不仅会给师生共长架设一片绿荫,还会给师生以一种思想的引领,让他们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