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学互助”到“思辨增质”
2018-01-28
作为学校常规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是学校不断思考的课题。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文峰中学2011年进行课堂改革,提出“导学互助”课堂教学模式,2017年9月,创造性提出“思辨增质”课堂概念,“导学互助”课堂从“建模”阶段走向“思辨”阶段,课堂教学发展迈向新阶段。
“导学互助”模式的建构
佐藤学在《学校的革命——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性实践——同客观世界对话(文化实践)、同他人对话(社会实践)、同自我对话(反思实践)三位一体的活动”。 文峰中学借鉴其“合作对话”的教学理论,依托烟台市区域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自2011年始,进行了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导学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成为烟台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有效载体,并于2014年荣获山东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也为烟台市提供了课堂改革的文峰样本。
“导学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差异教育中协同学习的一种合作帮扶学习形式,也是落实国家必修课程教学的主导性实施模式。这个教学策略的基本模型可用“导学互助”双螺旋结构来表示。“导学互助”双螺旋结构模型涵义是:一条链为教师的“导”链,另一条链为学生的“学” 链,两链之间的横向衔接为“互助”小组,其中小组内横向的差异性对接搭配为“对子”组合,螺旋代表的是学习的循环上升过程,按照从初级到高级螺旋升级。初级阶段定位基本目标:教师掌握模式,人人会用模式;中级阶段定位管理目标:学生学会合作,生生参与评价;高级阶段定位愿景目标:一科一式,一班一方,一生一法。借助这种学习模型,学校期望通过“导学互助”策略,解开学生求知育慧的“学习密码”。
“导学互助”这个词语中的“导”指的是教师主导和规划引导,重在以“因学定教” 和“因材施教”设计教学;“学”指的是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同质对子”沟通学习和“异质对子”帮扶学习,教师要让不同智力和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大方地学习表述和学习展示。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主体,关注小组内1号至4号学生的和谐发展;“互助”指的是构建四人学习小组,四个学生编号为1-4号,四人交错对坐,左右同位学生为“异质对子”,斜线交错位学生为“异质对子”,同位之间要体现帮扶效果,交错位对学要体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影响和沟通学情。
“导学互助”课堂结构主要包括“导、学、研、练、评”五个环节,基本流程是:导—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学—导学探究、组内互助;研—解惑答疑、点拨精讲;练-检测反馈、当堂达标;评-总结生成、反思体验。我们提出的“导学互助”课堂教学策略的课堂基本步骤,不仅仅是一个课堂的流程,更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理念,这种理念随着我们的活动进程将不断进行优化改进。
自2011年到2016年,前后历时5年时间,“导学互助”课堂教学策略结出硕果: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出版了一本同名专著;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深深转变,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互助、大方展示成为课堂常态,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至此,学校的教学改革走到第一个“顶峰”。
“思辨增质”课堂的探索
在“导学互助”课堂形成规范后,为避免形而上学、固化课堂模式,学校一直坚持寻找“出模”的关键点。课堂模式框架所变是表面的、形式的,关键点应该在内部的教学思维,导学互助教学策略从“形式之模”要转向“思辨之质”。
“思辨增质”课堂的基本内涵也可用双螺旋结构来表示。在教师的“导”链和学生的“学”链之间的横向衔接为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的“思维碰撞”,螺旋代表的是思辨认识的三个上升过程,分别是教师工作的集备思辨、学生学习的合作思辨和学校的思维增值教学理念。借此模型,“导学互助”课堂从“入模”转向“内质”,把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当成学习增值的金钥匙。
“思辨增质”课堂是在2017年提出的,教学推进的措施是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的。
学校层面,提出“让每一个生命都增值”的教育理念。教育上的“增值”是增加生命的价值、质量、意义、获得感、幸福感等。“让生命增值”是通过学校教育,让生命的多种“值”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教师层面,推出“集备思辨—增质课堂”活动。以导学稿教案为切入点,以集备教研为思辨形式,以“N+1”同堂共上一节课为展示形式,以个人反思为提高方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思维质量。
第一,导学稿设计提升到2.0版。在“导学互助”课堂基本结构基础上,在导学方案上增设“一头一题一微一反思”新要求,“一头”是指增加课标分析,并直接落地到课时内容的关键词;“一题”是增加命题研究,分析习题档次,把习题设计与课标要求层次一一对应;“一微”是增设微课设计,把重难点知识用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的微课表现出来,作为课件的组成部分;“一反思”是增添思辨性反思单,用表格条目式反思单把教与学的反馈问题即时记下来。通过这五个备课的新要求提升课堂教学新思维。
第二,集体备课变成思辨研讨。在“导学互助”课型环节的基础上,一人主讲构思设计,大家评议补充,先做形式和内容上的加法,再做思辨上的减法,最终在融合中创生最优办法,集体思辨后的教学共案分发各位教师。
第三,教研组“N+1”集体亮课展示。根据集备内容,教研组内教师按年龄差异、性格互补、男女搭配等特点进行组合分工,筹划环节内容,采用师徒组合或跨级跨科组合的方式,分角色共同演课,适当调整后,再到录播室进行“N+1”合课同教的亮课展示,把集备思辨成果呈现出来。
第四,组织说课大比武活动。流程主要分为八项内容,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资源设计、板书设计。通过说课活动,老师们人人参与,彼此借鉴,感悟教学思想,智慧众筹,教学由经验向自我解析进行转化,提升了教师思辨教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层面,推出“合作思辨—增质思维”活动。“思辨增质” 课堂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以探究问题为切入点,以四人合作小组为思辨形式,以现代思维工具为展示形式,以个人梳理为提高方式,不断提升课堂学习思维品质。一是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化;二是让学生的知识迁移化;三是让学生的知识综合化。
放眼到师生长远的生命历程,“导学互助”课堂以及升级的“思辨增质”课堂,是师生成长成人的阶梯。借助这个“阶梯”,学校要培养师生成为有智慧、有底蕴、有信心、有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