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以后的思考
2018-01-28
2018年的6月下旬,正是各省陆续公布高考各批次录取线的日子,今年考生铁定像往年考生一样有悲有喜。100多天前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的震天吼声又一次被证实为谎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荒谬的逻辑 为了使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富有鼓动性,各学校使出了浑身解数,花样翻新。有一学校在主席台上设计了一个很大的“赢”字造型,在“赢”字扁“口”中,写上“2018高考倒计时100天”字样,造型别致新颖。上蒙一块大红布,由校长和特邀嘉宾(本校考上北大清华的两位校友)揭开红盖头。神秘庄严,仪式感很强。类似的做法很多。誓师大会场面宏大,到处都是红色的励志标语:决战百日,必定成功;我们没有失败的理由;十年苦读一朝决胜负换来笑逐颜开,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表达不一样,但实质相同。
“赢”字相对的词是“输”,没有输就不会有赢。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肯定有一部分考生上不了大学,上了的大学层次也有高低之分,就如台下许多学子与台上的两位北大清华学生相比,他们都是“输”家。说只要努力就能“赢”岂不是谎言?这是逻辑荒谬之一。
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宣扬“赢”的标准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高考改变人生命运。那么,考不上大学或好大学就是输了人生?人生命运从此低谷且不可改变了?人生输赢的标准绝对不是上大学与否,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向学生灌输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这背后还隐含着严重的职业歧视,工人农民普通劳动者的人生是输的,职业地位是低贱的,学生如果考不上大学或好大学,未来就是低贱的工人农民普通劳动者。这是逻辑荒谬之二。
教育无小事 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和品性形成的关键期,教育的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未来。教育无小事。只能“赢”的反复强化,影响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看法,轻视劳动,不屑于实践,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对学生未来职业选择产生严重的误导,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会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求职四处碰壁,不能被社会认可。这些人不仅不检省自己,反而怨恨社会不公。只能“赢”的反复强化,让学生产生错觉,人生只能赢,输了失败了是可耻的,输不起。产生了这样观念的学生遇到失败和挫折时很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一蹶不振;再就是破罐子破摔,甚至发生过激行为。“干掉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倒数第一不走,我就不是最后一名。”这虽然是流传在学生中的玩笑话,但发生在现实中的一些惨痛的案例不能否定和我们的教育有因果关系。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该给学生以“承受得起挫折”的教育。 “文革”前学校对毕业生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现在也不过时,但被我们抛弃了。
我们被裹挟了 有的人会很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样抓高考是适应了社会趋势和人民需求。这是混淆了概念,你这应该是适应了世俗和个体的需求。我们一些教育人被世俗裹挟了,我们在裹挟面前缺失了定力。我们的做法违反了法规、违背了教育规律。《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要求我们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名牌大学生。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有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们把学生分成了成功者和失败者两类,这不符合孔子的教育观。
我们在裹挟面前失去了定力。这定力来自哪里?是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与遵守,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是对职业操守的坚守。教育这块圣地,我们教育人不去坚守,却跟着世俗起哄,开什么高考百日誓师大会,这无异于在歪风中火上浇油。圣地何圣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