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探究”为思政课增添活力
2018-01-28李淑青
文 | 李淑青
《道德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活动、探究、实践的内容大幅增加。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课堂的“真实性活动探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法宝,是适应新教材教学的有效途径。
实施“活动探究”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的必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动活泼、好学好问成为学生在课堂上突出的表现,由此倒逼着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形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从教18年,结合从教初中政治的经验,认识到“真实性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是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新教学方式,即在承认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真实性活动探究”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单维交流的单一方式,打破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局面,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必然。
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一是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挖掘学生潜能,积极推进核心素养的培育培养,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二是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三是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亲切对话,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实施“活动探究”的探索与实践
“活动探究”可分五步操控。第一步,目标定向,师生共同明确研究方向,确定核心问题及讨论话题,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第二步,学生先学,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模板独立学习,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努力发现新问题,为合作讨论做准备。第三步,合作探究,在班级内形成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广泛多向对话,以交流“先学”成果与疑问,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诉求。第四步,点拨拓展,教师依据合作讨论情形,根据学生展示效果,适时点拨、梳理和引导。第五步,反馈评价,通过训练、测试、展示等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予以精当点评,实现当堂达标。经过长期的实践,有如下收获。
“活动探究”的可操作性 “活动探究”是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学习第一课《新生活 新面貌》采用“真实性活动探究”法进行活动。
【活动讨论一】“认识你,记住我!”
(1)设计目的:增进同学们相互认识了解,扩大交往面,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交友的乐趣。
(2)准备工作:每个学生自制3到5张填有自己基本情况的“交友名片”,涉及的内容应是课本上的几个方面,鼓励学生尽量设计得新颖别致,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活动过程:第一步,学生下课桌互赠名片,并作自我介绍,相互认识;第二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交往,教师一旁观察,对参与性较差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第三步,请学生介绍自己新认识的伙伴;第四步,请学生谈本次活动的体验及感受,与大家分享。
(4)评价指导: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没有思想顾虑的情况下交流。
“活动探究”是一种多向互动式教学法 “活动探究”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活动讨论二】校园里的新鲜事之超级模仿秀
(1)活动形式:游戏,学生分成两组,互相模仿新鲜事,开展竞猜。
(2)设计目的: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3)活动过程:第一步,“校园里的新鲜事” 竞猜活动;第二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并鼓励同学发言(注:老师提醒学生新鲜事的范围包括校风、校貌、制度与小学的异同等); 第三步,教师主持小组之间的竞猜活动,鼓励两组同学模仿和回答,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补充同学的回答;第四步,教师阶段小结;第五步,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第六步,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第七步,教师总结。
(4)评价指导:可单独评价,也可采取项目评价,以每一小组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作为评价标准,最后的补充、填空可以采取自由抢答的方式。通过分组讨论活动考察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作为评价标准。
“活动探究”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 “活动探究”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讨论三】“大家来帮忙”讨论
(1)活动形式:提供一则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难题,让大家出谋划策(王慧敏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初一新生,初到新学校新班级,一个同学也不认识,在学校中生活学习很不习惯,特别是她害怕与异性的同学交往,她觉得在这新班级中很孤独)。
(2)活动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识,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
(3)活动过程:第一步,将学生分成两组,对事例进行评论(注:老师调节气氛,增加两组间的竞争,活跃气氛);第三步,每小组派代表上台总结发言,谈谈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班集体的重要性;第四步,教师总结。
(4)问题预测:也许有的同学会很担心,我性格比较内向,比较孤僻,怎么和别人成为朋友?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喜欢独来独往的生活,何必非要与别人结伴而行,一个人不是更自由吗?那你是怎么看的呢?(提示:内向的同学可以试着改变自己怯懦,其他同学也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提示大家人人需要交往、需要他人的认可,可以举一些名人的例子。)
总之,“活动探究”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摒弃了成人化的抽象理论,小组合作探究、辩论、演讲、新闻采访、游戏参与等都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达到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目的,加之教师的引导、点拨和鼓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终身受益,这才是当下最实用的、最真实的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