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工艺
——锔瓷
2018-01-28文周华
文 周 华
锔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具体起源年代已无法考究,但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探究其历史起源的蛛丝马迹。例如,汉代墓葬出土的金缕玉衣的玉片加工,历史故事“和氏璧”传说中雕刻的玉玺一角破损后,用“金镶玉技法”将其修复。玉片的加工与金刚钻钻头的加工有异曲同工之意;“金镶玉技法”在宫廷锔艺“二十四样”里也可找到,可见锔瓷这门技艺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演变形成的,而且可以肯定这门技艺在“唐”“宋”以前定型并发展。
锔瓷主要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流传,其工具大多都是公共工具,如金刚钻,山东金刚钻为皮钻,河南金刚钻为弓钻,河北金刚钻为陀钻。山东皮钻用三根牛皮绳连接钻杆与钻弓,其特点是速度适中、运行平稳、大活小活都能干。河南弓钻用一根绳连接钻杆与钻弓,其特点是运行速度快、钻孔用时短,对新手来说容易伤钻头。河北陀钻与山东、河南金刚钻最大区别是钻弓沿着钻杆上下运行,河北陀钻用一只手就可操作,而山东、河南金刚钻必须用两只手才能操作。河北陀钻解放了一只手,腾出一只手可扶着工件,由此可见河北陀钻操作最为灵活。
锔瓷在世界范围流传是随着我国瓷器的出口走出去的,先在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流传,那时瓷器在国外价值昂贵,被外国人视为珍品,瑞典“哥德堡号”帆船的经历就可说明这一点;后来随着国人走向其他国家。有学者认为锔瓷传到日本,被日本人转化成“金缮”,本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锔瓷”没有传到日本或没有在日本流传开。其一,清朝宫廷“造办处”对瓷器修复包含“锔瓷”和“金缮”两种技法;其二,这两种技艺操作程序和规范各不相同,“锔瓷”对工匠技艺的要求远远高于“金缮”。目前,有不少人将日本的“金缮”工艺引入到我国的锔活当中,本人认为这是一种简化工艺的做法,是违背传统工艺的行为。
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锔瓷在三大流派基础上又分两大类,即“粗活”和“细活”,也叫“常活”和“行活”。常活是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即锔盆、锔碗、锔大缸,所用工具是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技法以锔钉为主。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王爷、贵族、八旗子弟们享乐服务的锔瓷细活,即行活也叫秀活。所用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
在清康熙二年全国选秀,王振海祖上获“锔活”选秀状元,康熙御封世袭斋号“乌龙堂”。从此开启了王振海家族与“宫廷锔艺”千丝万缕的联系之旅,几乎贯穿整个清王朝。由此锔瓷行当在古董、古玩行里有了一席之地,有被动修补转为主动作秀,由单一锔补修复转为镶嵌做件、镶包佩饰等,成为古董、古玩行里古旧老瓷器作秀的一门专业行当。在清末“秀活”锔匠中最有名声的是号称“山东巧工王神手”的王锢炉(王振海前辈),上至皇宫太监、王爷、贝勒,下至达官贵族、八旗子弟及文人墨客、藏友玩家无不因有一件王神手的秀活而得意。王家祖上的“锔活秀”遍布京城及大江南北,只要是“锔活秀”上嵌有“王记”钢印的就是王家老祖留下的。因为王家独门绝技,不收徒弟,不外传,所以外人是不会做这种绝活的。因此,当前真正掌握宫廷老手艺的人很少了。
纵观全国锔瓷行业大致分以下几派:
1.王门锔(宫廷锔艺)流派。特点:(1)最正宗,锔瓷大师王振海先生亲自传受宫廷锔艺技法即行活,铜活为主。(2)学问高 ,毕业于中央美院。(3)安全放心,是经过检验的。(4)科学合理,经过上千年的沉淀与总结。 (5)管理正规,按老规矩设置与办事。选拔优秀人员做掌门人(为下一步传承与管理做准备),弟子设立等级制,对优秀弟子实行晋级学习,逐步传授独门秘方。对不守规矩弟子按所犯错误大小进行处罚直至开除。严格考核弟子,对达到锔瓷技艺标准的才允许教下一代学生(到目前为止除掌门可以收徒外,其他任何弟子都不允许开班教学)。 (6)人员最多,现有弟子600余人。
2.南方银活流派。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从业人员众多,地域相对集中,以银活为主,金活也做,工艺以胶粘为主,价格低廉,金银成分不详,安全性不明。
3.锔活加“金缮”流派。特点:分布各地,以家庭为单位,由于对锔瓷技艺掌握有限,引入“金缮”工艺,在抹腻子地方用毛笔沾以颜色绘画,此工艺也是简化工艺做法。所用材料不详,安全性不明。
4.粗活细作流派。特点:此流派人数最少,属于老手艺,材料为铜,安全性较好。
总之,目前锔瓷市场有些乱,广大爱好者需要仔细分辨,多分析、比较,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锔瓷工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