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以“国家认同”为底蕴建构德育体系
2018-01-28文|
文 |
南昌是一座英雄城,90年前这里一声枪响,改变了中国。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附小)是一座有着110年历史的名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长前行。
20世纪80年代,附小提出“以综合性评价代替分数评价”,被称为“教育界的南昌起义”。几十年来,附小承继改革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德育工作上做出有益探索。
探索德育新路径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为了把红旗插到鼓楼上,战士们前赴后继,附小的学生、小号手毛毛临危受命,忍着中弹的疼痛,占领鼓楼。红旗飘扬,而毛毛却牺牲了。1953年6月,南师附小的孩子们光荣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少先队员,他们庄重戴上红领巾,与佩戴着象征南昌起义的红领带的解放军面对面。
这是由附小创作并由附小千余师生参演的红色历史剧《红领带,红领巾》中的剧情。该剧是南昌城的军史,是附小的校史,也是附小探索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新路径。
该剧于2017年7月公映,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剧中毛毛的扮演者李思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表演传递给同学们一个信息,那就是——中国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不忘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
建构德育新体系
学生表现出的国家认同,正是附小着力在德育中传递的。
附小校长易艳丹说:“国家认同是德育的根基和灵魂,可以撬动德育体系的建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附小以国家认同为底蕴,整体建构小学德育体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以革命旧址为资源基地,以革命先辈人物为榜样,以观、唱、讲、做、写为基本方式,开展“爱党旗、爱国旗、爱军旗、爱团旗、爱队旗”教育,简称“五旗教育”。“五旗教育”突出德育的活动化与情境性,增强了国家认同。
20世纪末,学校将校内红领巾电视台与红领巾电影院、红领巾双语广播电台、红领巾画廊、红领巾阅览室统整起来,构筑起“五红阵地”。“五红阵地”以读、看、编、播、画为主要方式,加大校内外实践、才艺展示等活动的力度,为德育整体实施提供了体系支持。
国家启动新一轮课改以来,学校整合“五旗教育”“五红阵地”,统合课程、教学、环境、管理等要素,提炼出“画面文化、向上人生”品牌,以具有审美性、多样性、教育性的画面为德育媒介。《红领带,红领巾》校史剧的创作与表演就是将国家认同、民族精神化为具体的画面,师生在创作与演绎中升华情感性认同。在此基础上,学校创生关联活动近三十余项,如红色研学之旅、重上井冈山、军事夏令营等,引导学生摸索“八一”精神脉络,思考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几年,学校以学区化办学、结对帮扶、国际交流等方式,展示和推广德育体系建设成果。先后与省内外四十余所学校结成手拉手学校,承办建军90周年教育创新八一峰会等大型活动,与美国、日本等学校进行教育互访交流,让成果示范一方,辐射全球。
在系列德育活动中,“国家认同”也内化为附小学生的内在素养。附小对学生分年段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对“作为中国人”“为祖国强大自豪”“愿意为中国梦奋斗”的认知度、认同感高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