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培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8-01-28文|
文 |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需要适度的引导和教育才能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学校需要更好地对小学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培养。这种培养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教师培养目标层次化。学校应该根据教师现状,把教师的培养目标分为三类:
初任型教师:配备专职师傅
初任型教师,指走上工作岗位不到三年的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多来源于间接的书本知识,缺乏具体实例的支撑。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加强学习,使其能够借鉴已有的成果,深入剖析各种策略的实施要求,在教研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提升。由于新入职的教师年纪轻,进入工作岗位,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同时还要思考如何组织教学,让课堂教学有秩序地正常开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学校应该看到他们的困难,在人员安排允许的情况下不给这些新教师安排自己的教学班,而是借鉴一些学校的经验,为他们举行拜师活动,为每一位新教师配备一位专职师傅。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天向师傅学习,听师傅的课,和师傅一起备课。每周上一节课,请师傅评课,写课后反思,学习上课、带班的真功夫。第一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反思、实践,这样做老师们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研究,减少了许多外界的干扰。学校还可以请专家定期到学校来听他们的课,进行专业指导。实践证明,很多老师都能很快成熟起来,在第一年就被教研员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胜任型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胜任型教师,指教龄在五年至十年之间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相对丰富,能深入理解教材。他们的培养目标是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与指导,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所创新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形成教育教学某一方面的特色。为每位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使尽可能多的青年教师进入区级备课组学习,为他们提供周末外出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名师课堂讲座、有名师展示课等,学校都投入经费保证老师们的学习。学校还给这些老师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接待课、全区的教学比赛都是他们实战演练的战场,全区的课例交流、教材介绍、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不断的锤炼中蜕变自我,尽快地成熟起来,成为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
学科骨干型教师:发挥示范、沟通作用
学科骨干型教师,指教龄在十年以上,对教材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在当地学校起引领作用,在学校发挥带教作用的教师。这类教师学校要做重点突破、重点培养,送他们进骨干班学习,请来专家做具体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工作中学校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给他们加担子,给压力。骨干教师承担着区兼职教研员、教研组长、师傅等多重任务,在组内起着引领、沟通的作用。要求他们每天早上到校和老师交流的第一个话题就是今天的课怎么上,难点怎么突破,有什么好点子,等等。他们还需要给自己的徒弟上示范课,架起学校领导与老师们沟通的桥梁。
为教师搭建平台。学校可以利用接待外地校长或外地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机会,让骨干教师给校长班的老师做接待课,给外地骨干教师做展示课。还可以让骨干教师到全国参赛、到外省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