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诗歌意境的构建研究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
2018-01-28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杨 燕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了突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选篇、古诗词选文的数量。针对教材内容的这一改革,展开了培养学生诗歌意境的教学研究。本文以七年级教材为蓝本,从学生视角进行诗歌意境的构建研究。
1.初中生的诗歌意境
“意境”是人能感受、理解却无法言明的一种情理;“诗歌意境”是通过古诗词、古诗选文对自然环境、人生哲理、社会人文等获取自我理解并在脑中构思成意蕴或认知。初中生缺乏生活经历、个人情感不够丰富,对人生的感触不深,看待诗歌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并且诗歌描写的内容和意境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初中生自我体会、感知、理解的古诗词、古诗选文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要求有较大偏差。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视角思考诗歌的教学,对诗歌教学的方式进行深入性革新,带学生们进入到诗歌意境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其感触能力,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2.从学生视角构建诗歌意境的策略
2.1 还原诗歌创作背景,营造想象氛围
古诗词、古诗选文是时代产物,其意境与创作时代紧密相关。虽然学生缺乏在创作时代生活的经历,但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的还原,让学生们获得直接体会。还原诗歌创作背景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想象氛围,感受另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木兰诗》一文中,诗文寥寥数语,展现花木兰从军前、中、后不同时期的内容。此诗在每个段落中都体现着至少一种意境,因此,需借用具体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首先,采用“织布机”图片和“唧唧”的织布声向学生解释古代女性的织布劳作的场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花木兰因为父亲被征当兵而无心织布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从军前花木兰的心理状态;然后,借助古装剧“买马、备战、夜宿、行军以及战场”等,为诗中的每一句匹配到对应的视频,向学生们展现从军将士生活之苦、古代战争之惨,加深学生们对每一句的理解;再然后,讲述古人迎接“功成名就”人物的准备以及流传到如今的风俗,包括:梳妆打扮、杀猪宰羊、贴对联、清道扫街等等;最后,串联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从历史时代的角度学习木兰从军的精神。还原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的方式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对诗歌具体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在课堂营造想象氛围。
2.2 郊游赏景,亲身体会诗词意境
古诗诗歌少不了对自然环境诸多因素的运用,而这些自然环境因素还可在郊区、农村等区域看到。借助郊游赏景的机会,引导学生将眼见之“物”与诗词描写之“景”联系起来,亲自体会诗人创作之“妙”,从而发散自己的思维。
例如,在爬山郊游活动中,首先,为学生提供郊游赏景的角度,包括:根据爬山时草木的生长情况、颜色,山路的陡峭程度、高度,古式建筑的结构、生态环境;然后,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诗句,包括:春季盎然时分的“百般红紫斗芳菲”,秋天红叶满山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爬山层叠视线随爬山而不断被打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鼓励学生借“自然景”思“生活景”。比如:在山顶或树林深处的古式建筑的亭台楼阁中,想象出古人笛声抒怀、棋艺竞技、对月饮酒、席座讨论的场景,感受古人生活之雅、智、美。在郊游赏景中,也可以借助亲眼所见事物对《竹里馆》《望岳》《游山西村》《登飞来峰》等诗句的描写进行意境体会。这种从自然中获取的情感将加快降低学生与诗词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3 开展班级情景活动,从活动感受诗歌意境
部编版初中语文的古诗歌还涉及历史故事和人生哲理。这些诗歌的意境重在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填充对应的价值观,进而感知不同时期诗歌表现出的价值观境界,从古人智慧中提升自我。
例如,在《孙权劝学》一文中,首先,设计“孙权劝学”演绎活动。鼓励学生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参与到“孙权”“吕蒙”“鲁肃”的角色扮演;然后,从多个角度与学生探讨参演感受,包括:“邪、耳、乎、卿、自、士”这些语气词和称呼词的使用和感受;“遂拜蒙母”学习传统交友礼节,思考“礼”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从文言文表达与白话文表达的感受差异文言文简洁、精炼的特点,体会文言文的表达意境;最后,升华文言文的内涵和人生哲理。此篇文言文中处处彰显人生哲学,包括吕蒙听从孙权建议而读书、鲁肃见其才略而深交。从表面看,这只是古人们的日常故事;细细品味则可以发现,吕蒙能进步不仅在于读书,更在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勇敢面对自己的弱点并克服;鲁肃结交吕蒙不仅在于才略,更在于他是有恒心、有毅力,能够快速改正自己缺点的人,其品德值得学习。如此分析,学生们便可领会文言文内在哲学意境,从而培养起乐于学文言文、深入思考文言文内容的兴趣。
初中诗歌教学应以文言文为载体,带领学生与多个时代下的名家大儒神游,体会自然、人文环境,人生哲学,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内心情感。部编版教材增强了学生对诗歌意境认知的要求,因此,还需要对诗歌意境的教学方法推陈出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