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科技环境需求研究

2018-01-28冯艳宏王金岗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化职业院校现代化

冯艳宏,王金岗,邓 昊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0)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传承技术技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等重要职责。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使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只有职业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才会加快整个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科学技术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动机。科技的发展最终要靠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支撑,而这个支撑的基点就是职业教育。文章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对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科技环境需求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职业教育与科技交互作用

(一)职业教育融合校企合作,促进科学技术传递与推广

职业教育不但使人类不断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经验得以世代相传,同时也为新的、更高级的科学技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的高度融合,职业教育为企业在岗人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促进了科技的传递与推广。

(二)职业教育融合技术探究,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步提升技术探究能力,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各个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技能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注重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的科研项目大多是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很容易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

(三)科技进步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技术水平的变化,使得各职业技能岗位的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逐渐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必须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科技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

(一)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科技发展的不协调

目前职业教育适应科技发展的速度过于缓慢,专业布局陈旧,专业设置落后且覆盖面窄,无法顺应产业发展,特别是跟不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科技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必须从供给侧改革出发,更新传统观念,顺应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才能使培养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的适应科技环境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不协调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相距很大。通过对多所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的调查发现,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讲解,与实际应用脱节,没有体现理论够用,服务于职业技能的需求。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中对于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更新速度缓慢,教学内容落后于国内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此外,教学内容中体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内容不足。不利于贯彻“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新理念,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科技发展不协调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在教学方法上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据大部分比例,教师课堂上还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对学生的学习也缺乏及时的反馈与评价,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远远跟不上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科技环境的发展要求。

在当今信息化大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如何跟上科技环境发展的步伐,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信息化时代的高职人才是高职院校应有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与科技发展不协调

职业教育的科技性特征,决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提升专业能力、强化专业化发展。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化能力却显得不足,有些职业教育的教师教学能力相对比较低下,面对新兴技术,无法将其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无法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研发,技术创新能力差,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必须努力推进职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科技环境发展策略分析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内涵

生态现代化理论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3],生态和现代化必须全面兼顾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现代化的另一个核心理念。生态现代化理论对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科技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以科技为导向,构建生态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适应现代科技环境发展职业教育新模式

1.高职生态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生态现代化理论化强调平衡性、协调性以及关联性,这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4]。高职生态化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三点要求:一是科技化,人才培养以科技为先导,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天津制造业的发展;二是平衡性,在突出要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获取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社会能力、职业综合素养以及身心健康等发面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发展;三是关联性,课程设置要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以科技为导向,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协调好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保证课程的关联性,以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成长。

2.高职生态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存在重眼前轻发展、重专业轻能力等不足,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落后、不能适应供给侧改革下天津制造业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社会能力、职业素养不高,用人单位满意度急剧下降等生态化失衡现象。基于上述认识,在汲取生态化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讨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应坚持的科技环境,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出将“机电基础+职业技能+综合素养”作为人才生态化培养的三个核心要素,确立“两化三融四+”生态化人才培养模式。两化:是指人才培养的整体建设布局实现学校工厂化、教室车间化,使职业教育以科技为导向,贴近生产实际,把学校、工厂与职业院校连成一片,创造发展科技新知识,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三融: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相融、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相融、职业技能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反映出职业技能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内容的职业化指向。四+:是指将人才培养按照企业以及职业岗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与规范化,提升生态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三)以科技为助力,构建“基础+技能+素养”生态化课程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不同地区主导产业群和新兴产业群的不同,传统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职业院校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以科技为助力,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特点,选择、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要实现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要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最新的科技成果,扩大职业教育的视野,使专业课程体系与新兴产业群同步发展,这样才能应对科技的不断变化。我院借鉴生态现代化理论,注重课程的关联性,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构建了基础+技能+素养的三级递进模块化生态现代化课程体系。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课堂,使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高度融合,实现生态化平衡发展。

(四)以科技为后盾,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构建高职“科技化+生态化”课堂

1.“科技化+生态化”课堂的特征

高职课堂的科技化是指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突破,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高职课堂的生态化是指注重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在突出知识与职业技能获取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社会能力、职业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协调性发展,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和谐性发展和生态化平衡效果。

2.构建“科技化+生态化”课堂

我院以科技为后盾,应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让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评价方法等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突破了学习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由互动,实现教学资源互享,加快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此外,我院还注重培养多样化人才,在传承技术技能的同时,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使传统课堂教学转向科学化、智能化、综合化、生态化。

(五)以科技为推动,实现师资队伍专业化生态化发展

以科技为推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比例偏低,质量不高。一些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和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而另一些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其理论知识却相对薄弱。因此要想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完善教师培养机制体制,建立“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模式,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首先学院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的职业发展要求为教师搭建学历学位教育进修,技术培训,顶岗挂职和科技创新及技术服务等平台,为教师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促进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其次,学院要制定完善的教师下厂实践方案,鼓励教师下厂实训,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再次,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激励制度,实现教师评价主体由多元化向生态化转变,实现师资队伍专业化、生态化变革,推动职业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六)以科技为支撑,产教融合,开展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为了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职业教育必须通过社会引导,校企协同合作,坚持产教深度融合,以科技为支撑,把职业教育与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探索我国现代学徒制,推行“订单式”培养、校企一体化培养,联合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基地。通过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深度对接,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另外,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使职业教育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教育,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5]。职业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将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将智力资源,企业和市场需求以及经济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业与创新相融合,积极开展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工作,缩短由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和成本,提高课程的转化利用率,提高职业院校为社会的服务能力,促进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1]陶红,卢朝龙.科学发展观下的科技与职业教育统筹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31-35.

[2]刘海燕.科技进步引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3]马国栋.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背景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9):66-71.

[4]丁钢.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5):55-62.

[5]周明星.论职业教育现代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14-16.

猜你喜欢

生态化职业院校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