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2018-01-28马春影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舆情信息

马春影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据2018年1月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规模已达7.72亿,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广泛和便捷的作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及基于互联网存在的智能终端上留下海量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就能够为人们的各种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尤其是在网络技术运用最充分的高校,师生留下的一切数据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收集和分析,数据从简单的处理对象开始转变为一种基础性资源,这都预示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在高校校园,师生经常借助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点,网络所承载的信息数据规模越来越巨大,极大地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挖掘难度,如何利用好大数据的技术优势,解决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要积极了解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预测,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本文在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对大数据的特点及其主要技术的研究,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新的思路。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随着移动客户端以及自媒体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由于参与主体人群社会占比大、信息渠道多元、接收信息的主动性更强,使得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数据体量也越来越大。与过去传统舆情特点相比,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必将被赋予新的特点,从舆情主体的特殊性来看,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是一对对矛盾的综合体。

(一)多元化和倾向性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无处不在,现在智能终端设备的拍摄、录像等功能,可以随时将身边发生的事传播开来。高校学生开始更多地使用微信、微博、公众号、超级课程表、直播平台等新媒体传播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网络舆情载体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新特点。加上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价值观正在形成,容易受到影响,呈现多元化的倾向。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受众人群已经不再满足自己只能被迫接受信息的传统单向传播模式,每个受众在获取资讯接受信息时总会根据个人的需求和意愿而有所倾向,有所选择,以便和自己的既有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协调起来。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上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关注的东西进行自我视角的评析。

(二)隐匿性和外显性

从大数据分析统计来看,高校师生在互联网发表言论抒发情绪时,很多时候使用的是虚拟的网名,不是其合法的姓名和有效的地址,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种种顾虑的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情绪,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形成网络舆情事件。尽管舆情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但信息内容却相当程度上能够反映他们的真实想法,是现实情况的反映,因而说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是外显的。特别是有些学生为了通过追求粉丝数和关注度来彰显领袖魅力,使得这种隐匿性正在减弱,外显性明显,借助大数据技术的评价指标,这种内容外显性可以掌控地更加全面准确。

(三)情绪化和可控性

高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年龄普遍在18到22岁之间,思维较为活跃,但自我控制力较差,遇事容易冲动,情绪波动大,易被一些不良的因素影响。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和匿名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的场所,在面对热点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可能会很快跟风,极易感性化和情绪化地发表意见,因而网络舆情容易表现出情绪化特征,给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不便。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只要管理人员积极应对,网络舆情也是具有可控性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学生的言论数据化,通过挖掘分析达到提前预测,进行主动引导,从而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真正可控。

(四)自主性和群体极化性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具有与一般的网络舆情主体不一样的特殊性,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往往是网络上表达意见最活跃、最尖锐的人群,他们“渴望利用所学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往往认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1]。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互联网媒介的强大功能使得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对信息进行选择,获取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了解和自己价值观相符的意见,并可以对所关注的信息内容进行自我视角的评价和反馈,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发布过程中,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具有前所未有的自主性。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也存在从众心理,在面对校园中的焦点与热点问题时,他们容易不加辨别地进行转发评论,被同一事件所相互影响、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从众效用和群体行为,很可能受一些不实事实的影响而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健全,大数据观念薄弱

通过调查发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虽然很多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开始重视,但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网络舆情工作专门领导机构,缺少专业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借助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观念也比较薄弱。调查发现,高校网络舆情成因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但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管手段比较落后,监测范围仍然只能局限在校内,甚至很多高校现有的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成员为学生,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性不足。高校师生在使用微信、微博、QQ群、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上留下了大量的数据,但由于很多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缺乏利用大数据的观念和意识,导致网络舆情发生时,无法把这些数据应用到舆情治理中。可以说,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运用大数据观念的落后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任重道远。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模式落后,缺乏统一的大数据管理平台

由于缺乏对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在处理负面舆情时,仍然采用传统的封删等手段。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直采用的还是垂直化的管理模式,逐级请示仍占主导地位,同时,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而各个环节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的部门,由于信息不能第一时间共享,使得网络舆情的信息沟通不畅,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水平偏低,造成对事件处理的最佳时机把握不准。这种管理模式,使得相关数据信息在上下级和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出现“数据信息孤岛”现象,这种现象还体现在各部门信息数据独立,缺乏一个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造成在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时,各个部门之间难以数据共享,不能整合数据资源来化解问题。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数据处理能力

当前,全国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加大对校园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有些高校开始了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的建设,利用这个平台基本可以对网络舆情实现实时监测、舆情预警、舆情分析、舆情引导等工作,这也要求高校要有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的人才,能够根据网络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需要作出专业的数据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舆情问题的应对策略,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人员舆情分析专业化程度有限,缺少精于网络舆情数据挖掘和分析的专业人才,不能对大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把握不了舆情发展的规律,很难做出必要的舆情预测和预警措施,不能科学研判舆情发展走势,严重制约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大数据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产生了观念性和技术性的影响,它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要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将大数据技术和网络舆情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帮助。

大数据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数学算法和云计算来分析大量的数字、符号等结构化数据与文本、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以海量数据为依托,以数学方法为技术支持[2],最终预测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数据技术有很多,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Hadoop分布式平台的系统架构,该平台具有应用灵活、存取效率高、处理速度快等性能,能够处理传统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难以处理的数据,能对大规模舆情数据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提供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支持,完成舆情状况的可视化呈现,为网络舆情的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大数据技术的巨大价值不仅在于获取那些体量巨大的数据,更重要的还有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要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大数据技术通过采集高校学生发生在网络上的点击、转发、评论等相关联的信息,将学生在网络当中的所有信息数据化[3],利用计算系统对各种相关联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可疑舆情信息,提高舆情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每天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解构和重组,充分发挥大数据集合的攫取能力、处理能力,构建反映深度和广度的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指标体系,建立网络舆情量化数据库和关联领域数据库,对舆情趋势进行准确研判,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动态,引领网络舆情走向,把握舆情发展的主导权,从而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应对能力。

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

(一)强化管理者大数据专业意识,提高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所有领导干部都要懂得大数据,掌握大数据发展的规律,学会利用大数据来推进各项工作[4]。大数据时代,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网络舆情管理人员更要有大数据观念,并要把这种观念融入到思想意识和实际工作中去,要具有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特殊性,在数据众多的复杂数据中找出规律性,从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层面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具有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的媒介素养应不断提升,要主动学习新媒体、新技术知识,走进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网络生活的现状和特点,学会利用大数据知识来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高校应定期开展大数据知识培训,要对培训课程体系进行精心设计,聘请大数据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尽快培养一批具有大数据应用能力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专职人员。

(二)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预警机制

舆情预警和舆情处理前置是高校舆情应对的重要手段,传统高校舆情管理的起点是对已经发生的舆情进行处理,而有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高校就能够对网络突发舆情提前预测,防患于未然,可以充分利用好舆情处理的黄金期,对舆情作出全面准确的研判。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是伴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自我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习惯性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因此高校要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控部门,关注学生浏览频次比较高的社交媒体平台,对特定群体关注的问题进行实时监测,增强网络舆情处理部门间的沟通,增大技术方面的投入,形成学校、二级院部、班级、寝室四级舆情监控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势建立起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控预警机制。

(三)创建高校网络舆情大数据管理平台

大数据时代,要打造以大数据为核心资源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模式,高校就要建立一个网络舆情大数据管理平台,这个平台既要能够有效存储和管理各方面采集的舆情数据信息,又要具备过程监控、趋势预测、风险预警、智慧治理等数据处理能力,实现舆情治理的精准高效。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也必须是一个全员参与、共同协作的过程,各个部门的信息都必须纳入到网络舆情大数据管理平台中来,建立全校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确保舆情监测及时、全面。通过这个平台来整合高校内部各部门的数据信息等,打破传统高校管理中条块分割所产生的数据独立现象,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有效衔接,克服“数据孤岛”现象[5],整合全校资源,为高校网络舆情及时治理提供全面、翔实的数据支持。

(四)建立科学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

大数据时代,为进一步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就需要构建科学完整的舆情应急处理机制。一是建立高校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门的舆情监测人员和研判人员,负责网络舆情信息采集、研判预警及引导应对工作,确保有足够的人、财、物和技术保障,使得高校各部门各环节能够快速联动协调。二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高校要及时监测各种网络平台上的舆情信息,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工作模式,直面舆情根源,及时疏导或删除不利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出事件关键人物,培养自己的 “舆情领袖”,引导学生理性讨论。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权威和真实信息,正面宣传,占领网络阵地。三是做好舆情事件善后修复工作。在舆情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师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冲击,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对这一部分群体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消除影响,减轻事件造成的损害,尽快恢复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五、结语

大数据带来了一场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它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成因更加多元化,舆情环境更加复杂,舆情危机时有发生,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和安全稳定。因此,高校一定要利用好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时刻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教育的主动权,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提升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舆情信息
数字舆情
订阅信息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广东舆情
全国舆情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