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2018-01-28

泰山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球化世界经济

石 建 国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 100017)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资本及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①。此后,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问题,始终是中共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及妥善应对,不仅推动了中共自身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改革开放的每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纵观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发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向前涌动。中国利用这难得的机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践的发展呼唤着理论的创新。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此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关于国家外交战略等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上述这些理论,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正是在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而又正视现实,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郑重的经验总结和艰辛探索中,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范围内的商品、劳务、资本及信息自由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世界的发展变化,既给国内的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很大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积极推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力推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共领导人民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自然界等领域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大力实施科教兴国、“走出去”、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市场多元化、自主创新等战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对中共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不仅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提供了问题导向,而且这些新要求,连同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一起,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经济增长速度很快,需求旺盛。此时的中国,由于加入TWO,外需环境改善、国家处于经济上升周期等因素相叠加,使得中国经济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全面拥抱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地位。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机遇,科学发展观也就无从谈起;反之,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新的思路和发展战略,才能全面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妥善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根本立足点。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三大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是继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危机。这次危机使经济全球化进程遭受重大挫折,它对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中国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困境,世界各国的反应不一。西方很多政党陆续右转,美国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英国脱欧;一些国家政治保守势力上台、民粹思潮兴起。这些都已不再是偶然现象。发达国家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开始回归实体经济。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波折,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号召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过程中,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中共才产生和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居于引领地位。十八大以来,中共的理论和实践,都紧紧围绕着实现这个伟大奋斗目标精进展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梦想的一种时代表达。这种表达更加凸显出中国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也更容易为当今世界理解和接纳。所以说,只有理解了习近平经济全球化思想,才能更加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梦”,理解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探索历程: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正确认识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结合不同历史时期,针对经济全球化特征的不同表现,中共的历届领导人对时代大势有着不同的分析和把握。这些正确认识,不仅是中共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而且这些认识本身,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世界,虽有美苏争霸,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分析后认为,世界上和平力量的增长逐步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上要和平、求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

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先后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些话语,是邓小平对当时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基本判断和朴素表达。

两极格局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形成新的浪潮。在国内,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中,江泽民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果能够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社会稳定。”[2]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夕,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3]2008年9月,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国际环境的这些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发展同外部环境这种日趋紧密的联系,是今天中共治国理政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重要特点。”[4]

面对世纪金融危机后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困惑与质疑,习近平在国内外很多重要场合,多次提到,现在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他认为:“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5]他明确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6]

(二)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发展有利也有弊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了。”他话锋一转,接着谈到:“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所没有的条件。外国人也可能骗我们,也可能欺负我们落后。”[7]邓小平的这番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的开放现在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二是对外开放也是有风险的。

江泽民认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它有利于我们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我们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8]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的一面。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中国发展有利也有弊”。江泽民认为,这轮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就中国国情来看,“经济总体素质还不高,国际竞争能力还比较弱,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因素和风险”,“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也会加大中国的金融风险”[8]。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弊的一面。

胡锦涛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3]这些都是中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国际上存在一些需要中国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习近平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9]

(三)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

江泽民指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方针。坚持这个方针,也是主动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他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8]

基于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胡锦涛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在对外开放方面,他要求:“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3]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这些都给经济全球化赋予新的内涵。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认识和把握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互动变化,捕捉新机遇,定位新角色,创立新优势。”[9]

(四)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的资金、技术,但这是建立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种利用。如果过分依赖世界市场,这将对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江泽民在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时曾指出:“一度被国际社会看好的一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在这场危机中严重倒退,说明发展中国家如果过分依赖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仅仅靠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消耗自然资源、依赖外国现成的技术产品来发展经济,而不是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本国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那就会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就必然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8]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掌握主动权,仅仅是利用是不够的。对此,江泽民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围绕着创新这一课题,江泽民作了大量的重要论述,力推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战略决策,明确了“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思路。

习近平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0](P3)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就是要在世界经金融危机造成世界格局大调整、大变动的背景下,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0](P7)

(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胡锦涛向全党指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进一步推到了国际社会讨论和处理重大问题的前台。”“我们要积极适应国际形势变化,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的变化,在‘捧杀’面前不上当,在重大利益上不让步,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11](P285)他提出,要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峰会活动并推动其机制化,提升中国在重大国际经济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发挥中国建设性作用,维护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

世界金融危机后的一系列变化,暴露出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和发展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如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对此,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6]

从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利马峰会到201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习近平对如何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提供了系统完整的中国方案。

三、实践需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相得益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没有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没有中共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不会产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诞生那天起,就有鲜明的开放性。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要求中共,必须牢牢把握住世界大势,把握住经济全球化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有效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一个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将近上百年的时间。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这七十余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中共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也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步伐行稳致远,理论创新的成果愈加丰富。

一个开放性,一个发展性,这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要求。鉴往知今,回顾中共所走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有三点启示我们应该牢记:

一是把本国的改革发展同世界的发展潮流结合起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共对此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正如习近平所说,“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就是逐步走向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的过程,在大海中经风雨、见世面,才成就了今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中国人民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历史证明,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二是增强中国的话语权,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努力增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话语权,为中国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就一直努力增加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权。2013年,习近平发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他指出:“这项倡议源于我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他进一步指出:“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对接各国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12]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为10.92%。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对人民币的需求将持续攀升,将催生出更广泛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2017年6月14日,国内首个对外开放的期货品种——原油期货在上海自贸区已正式受理客户开户申请,这将使得人民币的输出和国际化加速进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13],才能更好地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三是加强理论创新,为引导经济全球化提供思想指引。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现实需要的程度。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着历史性挑战,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一次最新、全面而系统的回答。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纲领,更好地用最新理论来指导实践,并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进行到底。

[注释]

①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和政府所面临的是一个两大阵营对立的世界。中国最终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认为二战后,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被破坏,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中两个平行也是相互对立的、彼此隔绝的世界市场。上述客观形势和理论阐释,既禁锢了中国开放的实践,也不利于中共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辞典[Z].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江泽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锦涛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习近平.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6-11-20.

[6]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

[7]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习近平.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11-2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1]胡锦涛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N].人民日报,2017-05-15.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Z].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全球化世界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化陷阱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