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词之美 育审美情趣
2018-01-28杨帆北京市门头沟区少年宫
杨帆 _ 北京市门头沟区少年宫
古诗词短小精悍、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悠远,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反复吟诵,品诗词语言美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让学生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和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以及诗歌的音乐美,从而进入“美读”的境界。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虽然篇幅较长,情绪流动变化很大,但是因为没有一韵到底,不会给人单调、疲劳之感。又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可体会到字里行间浓浓的亲情。只有多诵读,才能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美、风格美,才能真正领略诗词的魅力。
2.融入情境,品诗词意境美
诗词的意境美,体现在形象美、意象美和语言美上。也就是说,每首古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诗文基调,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而且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让人进入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如姜夔的《齐天乐》,作者一开始是从蟋蟀的哀鸣声中获得灵感,并且从音乐这一角度展开联想,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织机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悲叹声、儿女们的欢笑声以及哀苦的琴声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又如李白的《赠汪伦》,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可以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在长江渡口将要远行,船头的诗人却怎么也不肯进舱,一次次地抱拳施礼告别,岸边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举起的手臂不知挥动了多久,分别保重的话语却哽咽在喉。在引入的意境中还原诗词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品味作者的诗情。
3.悟懂情愫,品诗词情感美
诗词是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诗词的生命。以情观物,以景写情是中国诗词的基本模式。“山水田园”诗抒发的是隐逸之情、恋友之情,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边塞征战”诗抒发的是报国之情,如“壮怀激烈”的岳飞那一声“仰天长啸”、“中原北望气如山”的陆游那强有力的脉搏;“怀古咏史”诗抒发的是黍离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兴亡之感、不遇之恨。可见,诗人依靠诗歌所蕴蓄的丰富内容寄托了强烈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词中涌动的强烈情感美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在诗词教学中,要致力于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