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2018-01-28侯长林
侯长林
(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我第一次接触“模式”一词是早年做文化研究时阅读美国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一书。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说:“一种文化就像是一个人,是思想与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贯一的模式。每一种文化中都会形成一种并不必然是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的意图。在顺从这些意图时,每一个部族都越来越加深了其经验。与这些驱动力的紧迫性相应,行为中各种不同方面也取得一种越来越和谐一致的外形。”[1]48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其实是指美国文化的心理趋向。“人才培养模式”一词走进我的视野是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时候,我邀请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解放教授前来讲学,才开始明白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多么重要。陈解放教授是高职教育界最早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专家,他在《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了《“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等多篇文章讨论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他的关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为学生提供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眼界,[2]以及“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建设并引领课程改革”[3]等观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按照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要求,我与大家一起讨论,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提炼了“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药物制剂专业的“分剂分期,学研结合”、设施农业专业的“依季分项,产学交替”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按季分项,学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在推进铜仁学院应用转型发展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因为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道坎,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构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讨论,铜仁学院构建了“通识+专业+自主+项目”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
游明伦教授的论文《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和黄玖琴副教授的论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都是讨论高职院校的“模式”建设问题,只不过游明伦教授的文章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而黄玖琴副教授的文章则是关于教学模式的问题。游明伦教授的文章围绕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回顾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的改革深化与升级,阐释了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革,尤其是将其放在质量时代、智能时代和量子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给人带来了清新的风。他认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基于质量时代、智能化时代和量子时代的叠加影响,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质量变革”、“技术变革”和“思维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是质量时代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标识,技术变革是智能时代产教融合转型升级的内在诉求,思维变革是量子时代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实践创新的关键。我们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确确实实应该结合我们身处的时代进行研究与反思,比如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尤其是从事技术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的教育可能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一旦可以复制技术和知识,部分教育就可能被人工智能逐步取代。那么,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和应用本科教育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游明伦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还从探索产教融合新理论、推动产教融合思维变革、开展产教融合重点领域改革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以思维变革引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改革发展路径。游明伦教授的这篇文章大气,分析深入透切,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黄玖琴副教授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一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她认为,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特色,以课程中的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实践教育模式,并将相关教育模式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制定为对应的实践教育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长久执行。这些观点和看法,是符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际的。
站在新的时代来看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依旧是热门的话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的变革与创新还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48.
[2]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4):34-36.
[3]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