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临床心理护理要素的认知与分析

2018-01-28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疾患医者医患

王 芳

(铜陵市中医医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一、前言

中医临床护理概念内涵包括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两项内容。通常在医、护、患三个群体中,人们普遍视生理护理为刚性护理十分重视,而心理护理则被认为是软护理可有可无。加上心理护理缺乏系统、规范操作,行为量化评价标准,致使心理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认知更加弱化。中医心理护理调查研究表明,149名中医护理人员随机调查中,尽管多数人认为 “心理护理重要”,但仍有20人认为心理护理“可有可无”或 “无必要”的态度。[1]不可否认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各类心理疾患频发,临床生理疾患和心理疾患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关研究论文报告对中医心理护理已做出了积极的探索。[2-4]但是就目前文献检索表明,主要研究限于中医心理护理的原则阐述和某一类疾患的心理护理研究。至于中医临床心理护理系统中相关要素关系和矛盾规律的研究鲜有涉及。廓清中医临床心理护理系统中的矛盾关系,把握中医临床心理护理的基本规律,不仅有利增强中医心理护理在临床中的价值意义,也是有效实施中医心理护理的基础。本文就中医心理护理系统中各要素关系作用探究如下。

二、中医心理护理在医、护、患三者之间,具有化解矛盾,增强医患关系的重要中介作用

医患矛盾可以说普遍存在于各类临床生活中,因医患矛盾引发的医疗事件已成为社会问题,不少学者由此从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政策法规、乃至社会心理等方面予以积极探究。[5]这些宏观的理论研究对临床矛盾的化解缺乏实际操作性,很难及时生效。但心理护理由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特殊性,处于医患之间的中介地位,对化解医患矛盾具有微观意义上的快捷性和实践性。首先中医临床心理护理能有效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感。由于中医理论和中医术语的深奥晦涩,很容易在医患之间形成“语言壁垒”和沟通障碍。以颈、肩、腰、腿痛专科中的“腰突”为例,中医理论认为该病为肾衰耗不能上润于脑,滞留在背骨不能通行而痛。病机为肝肾不足,腰部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而致腰痛。同样是腰痛又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风寒痹阻型”、“湿热痹阻型”等四类。由于临床医生因种种原因很难做到逐一讲解,很容易招致患者的质疑。其次加上医疗资源紧缺和追求医疗效率的因素作用,使医患交流时间大为缩短,如患者往往花几个小时的排队时间等待医生,可实际上医生往往仅给予几分钟的交流。结果不仅严重影响了医患间的信任感,还会引起患者对医者的不满。但是由于临床护理岗位的特殊性,护患间的交流无论在时间上或空间上,都大大多于医患间的交流,为疾病的治疗诠释提供较好条件。这一护患关系的岗位特征显然为化解医患矛盾,增进医患信任十分有利。而医患关系的改善和信任度的增加,不仅有利医疗和谐,也有利患者身心健康。所以中医临床心理护理因其岗位的特殊性构成的护患关系,在化解医患矛盾,和增进医患信任方面具有重要的中介沟通功能作用。

三、增强中医临床心理护理的科学认知是医、护、患三者的共同需求

由于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影响。各类患者普遍存在急诊找西医,慢病寻中医。即使各类恶症(如肿瘤往往是手术、化疗后再行中医)。故中医临床具有疗程长、治愈慢特征。有些疾患还具有反复发作特征。其中各类疾患普遍存在疼痛,甚至剧痛的共性特征。由于长时疼痛和活动受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抑郁亦是中医临床的普遍现象。患者心理护理需求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因医、护、患三者身份的特征差异,在心理护理认知上仍参杂不齐,由于心理护理认知差异往往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如心理护理普遍被认为是护士职能,其实医者在临床治疗中持有清晰的心理护理认知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其心理护理效果更好。因为患者进入治疗后普遍对医者产生依存感,尤其是一些恶疾患者普遍视“好医生如同再生父母”。绝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充满对医者的治疗渴望,使医者的权威性极大。而权力性向性正决定了来自医者的心理护理的有效性。可以说同样的心理护理内容出自医者口中,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力远远高于护士和患者亲属。所以树立医者的心理护理意识是中医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基础。再如患者对心理护理的认知通常认为是被动的需求方,其实不仅患者自身存在心理护理的认知矛盾,即使患者亲属亦同样需要确立心理护理意识。如果患者自身产生清晰的心理护理意识,能面对疾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回避现实消极应付治疗,其心理差异往往与同类疾患产生的疗效有巨大反差。临床中发现不少患者在入院时,多伴有种种心理困惑和痛苦。但入院后面对同类疾患的痛苦现实。一旦感悟到“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卒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抱着“一无所求求生存,与世无争争口气”的态度。将生命全部心理注意聚焦,排除杂念,专心治病。结果由于心理能量的聚焦大大增强了自身内在的免疫机制,有效增强了抵御疾病的能力。而患者自身心理护理意识的觉醒,一方面取决于患者自身的内省感悟,另一方面来自医、护方面的诱导启发,包括患者亲属形成的心理支持。所以说临床心理护理是医、护、患三者的共同需求。

四、中医临床心理护理的科学评估和正确判断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

中医临床各类患者不同程度存在各种心理困惑和忧虑几乎是普遍现象。由于患者的疾患性质、病程时间、个性差异以及所处生活、工作、医疗保障条件等因素作用,在心理表现方面均有差异。即使确立了心理护理意识,还存在对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科学评估和正确判断问题。目前中医临床心理护理无论是理论和实践中都缺乏对患者心理科学评估的意识,大都处于经验判断水平。即使有医护人员掌握心理疾患的评估方法,往往也因为临床工作繁重未予重视。至于同一心理疾患不同水平的评估认知,更是依赖医护人员的知觉判断。以临床常见的抑郁心理与抑郁症为例。两者都表现为心理抑郁。但在病程时间、严重程度、生活危害等方面却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予以认知纠偏和一段心理护理即可,而后者则需要精神科治疗。否则不仅不利于病愈还会贻误患者。如果抑郁同时又伴有躁狂心理,发生燥郁双向情感障碍症时。仍仅停留在患者生理疾患(颈、肩、腰、腿痛)认知水平。由于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的临床认知模糊,往往潜伏着更大的医疗风险。所以科学评估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判断患者心理疾患是有效实施中医临床心理护理的前提。

五、中医临床心理护理的实践与成效是心理护理的根本

“疗效是硬道理”(裘沛然语)是广为人知的医疗逻辑。心理护理成效与心理护理的科学性密切相关。通常把心理护理对患者人文关怀,不仅容易混淆一起,甚至将心理护理停留在对患者的心理关怀水平。如语言的慰藉,情绪情感的安慰,热情周到的护理等。不可否认临床患者感受医、护人员一系列心理关怀,确实能增强患者抵御疾患的信心,促进患者的积极情绪。但面对疾患的病理改变,根本上仍需临床治疗的疗效方能彻底解除患者的病痛。心理护理实践的成效与医者的治疗实施往往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以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为例,几乎所有患带状疱疹感染患者首诊是西医皮肤科,由于患者的特异性,仍有少数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因病情贻误,或其他因素导致带状疱疹病毒对神经系统形成深度侵袭。使患者久治不愈,剧痛难忍,加上长期不能入眠,患者几近精神崩溃,甚至选择轻生道路。但是中医临床在针和灸治疗方面却能抑制疼痛和改善睡眠,大大减轻患者病痛。问题是该类患者群体在寻求中医治疗初始,往往缺乏对中医疗效的认知,不能配合临床治疗,这时如果使患者受到必要的心理护理,能充满信任的接受临床治疗。并予积极配合,往往是消除患者痛苦的关键。这样势必使中医临床心理护理与中医疗效得到紧密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既强化了中医心理护理的现实意义,又增强了中医临床的疗效。此外临床心理护理实践成效还表现在帮助患者构筑一个清晰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众所周知任何患者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是抵御疾病,增强免疫机制的重要条件。医护群体、患者亲属朋友及患者领导同事都是患者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要素。其中临床心理护理是帮助患者认知构筑心理支持系统的核心要素。因为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过程中,关注最多企盼最大的心理需求主要来自临床的医护人员。可以说从一般水平的心理慰藉,到临床心理护理与中医临床疗效相结合,再到帮助患者构筑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均表明中医临床心理护理的成效是心理护理的根本。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心理护理在互联网+的现代化背景条件下,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临床广大患者即使没有医学背景,也能在网上快捷获取相关医药学知识信息。对医护的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质疑治疗方法。传统的患者对临床治疗绝对服从现象会逐渐削弱。因为多数患者将网上获取的医药学知识信息与临床中接受的医护治疗服务,往往会自觉不自觉的作一简单比较。当比较不一致或有矛盾时患者的质疑就会增加。所以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条件下,清晰认知中医临床心理护理系统中诸要素矛盾关系,研究把握临床心理护理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1]王昕梅,周春梅,钟立琴.实施中医心理护理的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0,6(7):52-52.

[2]李萍,中医心理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新疆中医,2010(6):68-70.

[3]萧湘玉,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453.

[4]刘荣民.中医整体观护理病人心理分析与探索[J].临床护理杂志,2011,8(1):32-35.

[5]汪新建.医患信任的修复社会心理学路径[N].光明日报,2016,7(2).

猜你喜欢

疾患医者医患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秋风来时我已交付了温暖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