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二十四节气之寒露、霜降
2018-01-28陈超编辑王芳丽
◎ 文 | 陈超 编辑 | 王芳丽
水与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昭告着秋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寒露的到来。寒露节气大约在10月23日到24日结束,此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冬天,可以说只剩下一线之隔了。
古代通常用“露”来表达天气转凉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就是说寒露时节,温度已经达到了冰点上下,几乎要凝结成冰霜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记载:“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通纬·孝经援神契》中则说:“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由于寒露比白露温度更低,季节将要从中秋向深秋转变,所以旧时有“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的俗话。
寒露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寒露时节,北方的天气开始变得寒冷,候鸟已经迁徙到南方准备过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鸟都销声匿迹,海边却出现了与雀鸟的颜色条纹相似的蛤蜊;“三候菊有黄华”,寒露后期菊花开始绽放,吐露出丝丝金黄。
寒露节气几乎贯穿整个10月,这个时候太阳的直射点已经偏移到南半球。北半球的阳光照射明显减弱,地面吸收的热量大大降低,加之冷空气不断增强,秋天的气息已经非常浓郁地充斥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之上了。尤其是北方,从凉爽到寒冷的过程短暂而迅速。华北最北端的北京,在迷人的秋景之中已经能见到凝结在草木上的初霜了。东北和西北地区已经提前进入冬季,部分地区甚至能看到银装素裹的雪景。即便是在广东地区,也有“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的俗语。这个时候的气温与水温,已经不允许人们赤脚趟水了。
寒露时节特有的秋绵雨、寒露风和高原雪灾会使农民一年的辛勤耕作功亏一篑,因此在晴朗的天气抢收抢种、防灾减害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内容。
华北等地区1 0月的雨量比9月的雨量要少一半,而西北地区10月就只有不到20毫米的雨量了。但是在渭水和汉水流域,以及四川、贵州大部分地区,还有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和华西地区,往往会出现秋季多雨的情况,有时候降水连连,总的雨量甚至会多于春季,仅次于夏季。在如此长的时间内阳光无法照耀大地,又兼以湿气极重,即将成熟并需要收割的秋季作物往往会因此而倒伏、霉烂、减产,造成严重损失。
寒露前后就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一天除了登高望远、插茱萸外,还有赏菊饮酒的习俗。《西京杂记》中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孟浩然诗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友人把盏对菊、共话重阳,酒香菊花融为一体。
人们还会以重阳日的晴雨来预测一冬的天气。有谚语道:“重阳无雨一冬晴。”但人们还是希望重阳能够下雨,因为有谚云:“重阳雨,米成脯”、“重阳湿漉漉,穰稻钱千束”。人们相信重阳有雨,则来年丰熟。
水与霜降
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当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是为霜降,这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二十四节气解》中则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在这个时候,空气中的水汽在夜晚温度较低时,会附着于物体表面凝华成霜。这些霜有的呈细小颗粒状,有的呈针状,还有的呈羽毛状。如水汽较多,气温适宜时,则可以形成美丽的雾凇,俗称树挂。
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天气渐渐转凉了,这时小动物们活动频繁,而且数量较多,豺狼开始大量捕获猎物,囤积脂肪为过冬做准备;“二候草木黄落”,到了这个时候夜间的气温已经是在零度以下,植物停止生长,枝叶开始衰败变黄,枯萎落地;“三候蜇虫咸俯”,夜晚地面的温度已降到了可以结霜的程度,地面的虫子感到了寒冷,所以一反夏季的嘈杂热闹,蛰伏到地底下,用细土将洞穴封起来,蜷缩成一团,保存体温,准备越冬。
到霜降节气,在黄河流域会出现第一场霜,而南方离初霜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秋收扫尾,而南方正是大忙时节,收获早稻、晚稻,栽种冬麦、油菜,采摘棉花,耕翻整地。在气象学上,一般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而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叫无霜期。在农业生产方面,无霜期就是农作物的生长期限,霜降出现表明温度已经下降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甚至到庄稼要受害的程度了,所以人们把霜降称为“严霜”、“霜刀”、“霜剑”。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所以先祖将九月雅称为“菊月”。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在广西西南部的大新、天等、靖西、德保、那坡等县的壮族同胞们有过霜降节的习俗,其中以大新县下雷圩的霜降节会最具地方特色。在过霜降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做“霜降糍”。它是以当年新收获的糯米经过蒸、舂、捏等工续,并佐以白糖、花生末等馅料制成,色泽银白,味道香甜。有的人家还会在糍杷上印以双喜或飞禽图样,这种糍杷一般是用来祭祀祖先和馈送亲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