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等生之我见
——以心理干预为抓手促中等生优化
2018-01-28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陈集中心小学沈正亚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陈集中心小学 沈正亚
一直以来,“抓两头,带中间”是我国很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一直使用的教学方式,尽管这种教学方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育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抓两头,带中间”这种策略使得班级里占大多数的中等生成了被忽略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弱势群体”由于长期被边缘化,他们逐渐变得没有主见、自信心和上进动力,甚至很容易持消极心理对待学习。
一、心理干预的含义
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班级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勤奋程度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应当只重视强化优等生、提高差等生,更要重视班级中的中等生。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来优化中等生已经成为众多教师所使用的方式之一,该方式的应用既提高了中等生的学习自信心,又促进了中等生身心健康成长。那么,何谓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主要是指教师在认真研读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目前比较常用的心理干预手段有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等,将心理干预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紧密结合的重要体现,更是教师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心理干预优化中等生的具体策略分析
著名的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提升学生的某方面知识水平,更要重视学习心理方面的教育。坚强的意志力、较强的学习自信心、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作为一名学习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心理干预对于优化中等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在实践中积累心理干预优化中等生的措施。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师的经历总结出了心理干预在优化中等生上的具体应用,内容如下。
(一)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全面发展,优化中等生
加强心理疏导是优化中等生的有效方式之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小学生心理方面的书籍,然后根据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征来制定心理疏导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某学校六年级二班的李刚为例子,李刚原本是班级里的优等生,但是由于较大的学习压力,李刚同学由原来的优等生变成了班级里的中等生。李刚的数学老师发现该问题以后并没有立马找李刚谈心或者教育这名同学,数学教师认真观察了李刚同学一段时间并且根据李刚的心理状态制定的了心理疏导方案。初期阶段,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向李刚提问并鼓励他,一段时间以后,李刚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逐渐提高。中期阶段,数学教师开始偶尔找李刚谈心,通过谈心,教师了解了李刚心里的想法。原来李刚妈妈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够考上省重点初中。针对这个问题,数学教师耐心地对李刚进行了疏导,并教会了李刚有效的学习方法。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李刚同学的成绩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总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加强心理疏导既有利于拉近失身之间的距离,又有利于缓解学生内心的压力并促进学生以健康积极的状态迎接挑战。
(二)拨动情弦,提高学生学习自信,优化中等生
将心理干预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拨动学生的情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能力提升的基石,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小学数学教师拨动学生的情弦、优化中等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良好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心的距离更近,彼此沟通,有利于教师的榜样的作用对于学生产生影响,并用学生的人格感染学生,促进中等生的发展。第二,通过积极性语言拨动学生的情弦。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赞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灵活应用心理干预,从内心激发他们上进的信心,寻找中等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关注中等生身上发现的一点点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与肯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让他们肯定自己的进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其向优等生转化。总之,拨动学生的情弦方式多种多样,数学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灵活应用心理干预,拨动学生情弦。
【结 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中等生都是班级里未来的优等生,都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理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认真研究小学中等生特点,分析他们未优秀的原因,然后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心理干预措施,实现中等生向优等生的转化,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自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