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告诉未来
——纪念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5周年

2018-01-2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教育家 2018年44期
关键词:石油大学东营办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凡是在我校这块石油高教园地上耕耘过的人们,都将受到历史的尊重和后人的怀念。

——杨光华《石油大学校史(1953-1988)》序

一位学者曾说,一所高校只有经历百年历史才能算得上成熟。从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已走过了65年辉煌而曲折的春秋岁月。凡在石油大学生活和工作过的师生员工,尤其是从北京石油学院跟随学校迁址,伴随学校发展的老一代师生员工,回顾曲折的办学历史、辉煌的发展历程,无不感慨万分,唏嘘不已。新中国成立之后,像中国石油大学这样三次更名,在四个地方进行四次大规模建校的,实属罕见。

中国石油大学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1953年,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百业待兴,工业当先。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成为重中之重,党中央决定成立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为国家的石油事业培养人才,提供科技支撑,北京石油学院应运而生。1953年9月,北京石油学院在北京市海淀九间房创立。经过16年的建设和发展,专任教师达到713人,设有14个专业、80个实验室、3个研究室,图书馆藏书近30万册,在校学生最高达到5600多人,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设备比较齐全、办学水平较高的五年制高等学校,是当时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9年11月,学校从北京迁到荒无人烟、盐碱覆盖、人称山东“北大荒”的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所在地),改名华东石油学院。由于迁校,学校师资大量流失,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量丢损,科技、文化和信息交流阻滞,教学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在恶劣的环境中,学校教职工从石油工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出发,克服困难,1971年开始招收新生,维系了濒临中断的石油高等教育的链条,为国家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3000多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学校进入了建设和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在荒凉的东营,把一个“干打垒”为主的校园建设成一所颇具规模的大学城。

1988年,学校实行东营和北京两地办学,学校在北京市昌平区重新建校,组建了石油大学(北京),2002年学校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征地建设新校区,把曾是渔民养虾池的地方规划成一所美丽的海滨大学。青岛校区被学生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大家对校园的规划和建设格调,赞不绝口。2011年学校办学主体从东营迁到青岛,从此学校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辐射传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本科教育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形成了显著特色和明显优势;学校孕育和坚持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培育和践行了“惟真惟实”的校训,创建和引领了本科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提出了“强化基础、注重实践、产学结合、四个四年不断线”等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12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学校构建了“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即精英型、研究型、特色型的“三型”办学定位,全面化、个性化、最大化的“三化”办学目标,学习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开放性交流的“三性”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基础扎实、作风朴实、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英语和计算机水平高、整体素质好”成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标签。几十年来,毕业生质量一直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为行业和社会所称道。中国石油大学如同涅槃的凤凰,虽然历经坎坷,经受磨难,焕发出了更强的活力和激情。

奋进中的中国石油大学

追求卓越、不忘初心。中国石油大学曾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核心,合并了西北工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虽然后来流落“民间”,在艰苦的环境中办学,但是追求卓越、办高水平大学的信念和努力从来没有减退,承担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职责,承担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使命从来没有丢弃。2006年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视察学校时明确指出,中国石油大学是国家的一所战略性高校,是一所不可替代的高校。1953年国家之所以成立北京石油学院,其实质就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拥有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中国石油大学从首都北京迁到荒僻闭塞的东营,能够不断开拓前进,取得新成就,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传统。在艰难困苦中,学校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追求卓越的高贵气质。教育部副部长张宝庆先生考察东营校区时,曾反复强调,在东营办学能取得如此优秀的成就,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不可能的,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和工人队伍。这三支队伍,维持了学校在艰苦的地方能够办学,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支持了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在几十年的奋斗中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所以无论办学地点如何改变,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学校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追求卓越,承担使命的气质,一脉相承,不断发扬,这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CEO母校排名,中国石油大学列全球高校第35位、中国大陆高校第6位;恢复高考40年来,中国石油大学本科毕业生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人数,排在全国高校第20位。这两组数据的取得主要依赖华东石油学院时期培养的学生。

有一个“华东石油学院现象”,当年东营条件非常艰苦,不适合办学,但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骄人的成就,学生的质量和素质如此之高呢?主要有六个原因:

一是有一支真心实意投入教学的教师队伍,在生活条件艰苦,教学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他们自制教学仪器,研究教学问题,坚持教学改革,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上,无私奉献。

二是有一批真心关爱学生的教师,包括一批优秀的辅导员。许多教师爱生如子,既全面关心,又严格要求。一位数学老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他每天晚上9点钟趁学生刚下自习还未休息的时间,蹬着自行车赶到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十几年来风雨无阻,学生学习、生活,甚至谈恋爱的苦闷,都在他的帮助下得到解决。

三是学校对教学基本建设常抓不懈。在华东石油学院时期,在杨光华校长的支持下,方华灿副校长紧紧抓住教学基本环节和教学基本活动,紧紧抓住青年教师培养这两个关键要素,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生。

四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舍得投入。学校非常重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当时学校的基础教学实验室、外语听力室、微机室是国内高校最先进的。学校从1987年就开始进行优质课程建设,是国内最早抓课程建设的高校,当时投入到课程建设的经费有400多万,大学外语、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获得了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五是学校产学研合作做得扎实有效。许多知名的教授,包括钻井的沈忠厚院士、采油的张琪教授、机械的万邦烈教授等一批优秀的教师深入到油田一线,帮助解决行业的实际问题,在产学合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好的科研灵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也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

六是一批教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教书育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如今学校走过了65个春秋,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学校正在向着“石油学科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学校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成为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知名高校,要成为在石油石化能源行业不可替代的合作者,需要我们认真梳理65年来学校的发展历程,客观地研究成功与失误,准确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正确地提炼精神和文化。这是学校今后更好更快更持续地发展所必需的,这也是一所成熟大学所应该具备的。

猜你喜欢

石油大学东营办学
踔厉奋发的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山东东营:电商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转场东营试飞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The 18th century of America in the Autobi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