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宁省高等教育与“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8-01-28付文佳
王 巧,付文佳
(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9月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辽宁省有两所学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两所学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这标志着辽宁省高等教育将迎来一个与以往教育模式不同的、全新的、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拉开了中国大学发展的序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市场陆续开放的必然结果,是提升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1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校争创“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现实意义
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也是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大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辽宁省应进一步履行高教大省责任,依托良好的区位和地缘优势,服务国家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布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和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1.1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校争创“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是顺应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潮流的战略性举措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于2015年10月24日印发,简称“双一流”建设,这是中国重点大学政策的最新形态。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辽宁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为“双一流”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在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中辽宁省各有两所学校入围。然而,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双一流”重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非终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高等教育整合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提升逐渐成为国家或区域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校争创“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是推进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如果把11所独立学院也计算在内的话,2016年辽宁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6所,其中中央部委属5所,省属58所,市属19所,民办34所;“985工程”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24.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1.5万人,在学硕士生8.5万人,正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发展方式进入到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重点的新阶段。此时理应对科学的高等教育理念,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创新优秀文化的传承,成果转化的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大学制度等产生更高的要求。在越来越开放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以及各区域只有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支持和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水准大学和学科差异化发展,才能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步伐。
1.3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服务外向型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同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经广泛征求意见,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被确定为总的工作原则。但是,据麦肯锡公司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在发生变化。民企就业比重持续增加,就业于国企和外企的比重持续下降。高校有没有下决心为民企培养人才?特别是精英大学有没有做好准备为民企培养人才,为中小微企业培养人才?这些都是“双一流”建设的价值选择的问题。此外,本科生正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比如说从劳动密集型的建筑和五金业,转向教育、媒体、医疗等行业。因此,“双一流”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建机制,形成合力支持的格局。与此同时,辽宁区域经济总体需要放眼国际,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立足国家东北亚战略优势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释放高校科技创新能量,以此推动区域各项发展。
2 辽宁省进入实操阶段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实现路径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于2017年9月20日公布的“双一流”名单中,辽宁省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上榜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同时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的有大连海事大学和辽宁大学。这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名单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最终的建设成效才能真正决定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视政府在创建中的主导作用可为“双一流”建设提供稳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尊重大学的办学地位可调动大学内部建设的积极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2.1 重视政府在创建中的主导作用,将“双一流”建设纳入辽宁区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
我国高校高影响力论文数量不断提升,年度科技论文数量达到全球的1/8,高水平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因子不断增强。2012年至2016年四年间,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用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有学科进入ESI前1%的高校从91所增加到192所,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从279个增加到770个。我国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数量和硬件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双一流”建设,实现各个方面质量和软实力的提升,目前中国进入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时期。
与此同时,“双一流”的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重视政府在创建中的主导作用可为“双一流”建设提供稳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在对“成功的研究型大学”特征进行总结时,阿特巴赫指出:“研究型大学是十分奢侈的机构,比起其他大学,它们需要更多的资金,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研究型大学必须有足够、持续的财政预算,如果资金不足或者其波动过大,它们将难以取得成功。”[3]这说明,推进“双一流”建设,除加强政府的规划与引导作用外,更需要加大对“双一流”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2.2 完善宏观教育规划,尊重大学办学地位,加大重点学科支持力度
历史证明:“由于配置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因此,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直接的政府力量倡议和支持,是很难快速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4]我省应该根据国家的宏观教育规划,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系列政策与措施,以确保辽宁省“双一流”建设的发展与壮大,从而提升辽宁省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竞争力。
强大的高等教育能够推动国家发展和强大。辽宁省普通高校共有两院院士2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2人;43人入选“千人计划”,21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0人。“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兼顾国际化和主体性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大学追求卓越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调动大学内部建设积极性的前提是政府对于大学办学地位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从“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看,一流学科建设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以学科建设作为基础,以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目标导向。
2.3 调动社会资源,鼓励校企合作,培养优秀创新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研实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搭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是产业深度转型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既是卓越建设的目标,也是引领发展的动力,一流的大学一方面是传播技能和知识的场所;另一方面也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摇篮。一流的学科建设既要与区域行业对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依托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拓宽视野,不断促进与其他优秀高校的密切合作,以此促进其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一轮的国际化浪潮。“双一流”建设拉开了中国大学发展的序幕,它朝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前进。“双一流”战略下,中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五项改革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辽宁省作为传统高等教育大省,有责任也有义务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自我超越,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1]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2017-01-03).http://www.lnen.cn/zwgk/zwtz/287309.shtml.
[3]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7-09-22.
[4]刘宝存,张伟.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创建一流大学政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6).
[5]王瑜,沈广斌.“双一流”建设中的大学发展目标的分类选择[J].江苏高教,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