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建设应摆脱特区思维
2018-01-28张鸽
张 鸽
(陕西发展改革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6)
1 引 言
从1978年改革开放,深圳特区设立,到2001年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自贸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经历了从点到线、到面,从特定领域到全方位。开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对我国宏观政策和政府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要注意遵守国际规则。
2 “超国民待遇”违背了WTO公平贸易的原则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对外资给予了税收、外汇、用工制度、土地使用等多方面的优惠,这在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很多优惠政策内资企业也难以享受,外资企业事实上享有了多年的超国民待遇,出现了外资与内资在待遇上的不平等。
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WTO,对引进外资给予的“超国民待遇”违背了WTO公平贸易的原则。中央开始三令五申对这些“超国民待遇”的制度和规定,加以纠正。在这些文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提出全面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凡违法违规或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都要纳入清理规范的范围。既要规范税收、非税等收入优惠政策,又要规范与企业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统一税收政策制定权限。
3 过多优惠政策危害重重
优惠政策过多过滥,很多是地方政府为抢税源而导致的恶性竞争。有的企业到地方去投资,往往是“货比三家”,哪儿给的优惠多就在哪儿投;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心切,向企业许诺只要前来投资落户,就可以通过政府的税收返还变相减免税。这样的恶性竞争,实际上并没有给当地经济带来多大好处。虽然表面上GDP上去了,但国家资产遭贱卖,税收收入流失,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
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甚至可能违反我国对外承诺,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新时期,中央政府一直鼓励各地招商引资,也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落地,但是优惠政策要在合理的区间内,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合法、公平,决不能政策泛滥、恶意竞争。国家统一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包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当不折不扣地继续执行。
4 最好的营商环境是法治、政策法规透明
投资商也表示,钻政策空子,占小便宜,是早些年小作坊业主喜欢的。一个理智的投资者,最盼的是法规政策能透明,最怕的就是“一企一策”、“特事特办”。因为这意味着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使整个行业丧失了公平竞争的大环境。还会有朝令夕改的危险,使企业投资风险加大。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有法律的尊严,才有美好的形象。
5 自贸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区”政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党的十七大把自贸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自贸区成为我国制度、规则最先进的高地,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效应。
然而,一些地方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优惠政策为代表的“特区思维”还没有完全扭转过来。把自贸区当成政策洼地,在招商引资中制定优惠政策。这是与自贸区的原则相悖的。自贸区的主旨在于促进公平贸易,负面清单提高了行业准入的透明度,不在负面清单之列的,内外资一视同仁,不得政策有别。准入前国民待遇即在企业准入前的开办等阶段,外资也享有国民待遇。
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表示:“我们对中外企业、对各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10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五部委印发《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暂行)》,这是十九大后首个招商引资重要文件,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定划定了红线。
6 结 论
与特区不同,自贸区不是针对特定区域的“政策红利”,而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旨在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不是要政策,给优惠,相反,如总理而言,是壮士断腕,自缚手臂。不过不用担心,砍掉、绑住的是“闲不住”的手,培育起来的是无形的市场之手,服务之手、法治之眼、公平之剑,是用改革的阵痛换来凤凰涅槃,推动转型升级,换来新的增长点。
上海、福建、广州、天津等自贸区没有一条特殊优惠政策,完全依靠制度创新,各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各地应坚定信心,摆脱洼地思维,通过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等国际规则来形成制度创新战略高地,在新一轮增长中掌握主动权。
[1]孙元欣.2016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
[2]王振岳.加入WTO后招商引资的新情况和新思路[C].佳木斯市招商引资讨论会,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