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018-01-28戚海成
戚海成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经济法基础”是我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初级会计师的必考课程之一,该课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为经济法;另一部分是税法。由于内容大多是一些法律条文,理论性强,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如果采用单一灌输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在“经济法基础”的教学中运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案例教学法的由来
案例教学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先开创的,即从意见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的表述。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利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现代案例教学法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70年代开始运用于普通教育中,并在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准实践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这种教育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案例教学法的引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而深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氛围。具体的步骤主要是:教师导入—介绍案例—导向分析—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总结评价。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做简单的介绍、说明,然后介绍案例、提出相应要求,让学生根据案例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问题和答案,并参与小组讨论,最终对结果进行评价。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选案例,并根据教学内容、目标有意识地导向分析案例,教师积极参与引导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2.1 精选案例
案例选择的优劣,直接决定教学目标及实效。教师在选择的案例时,一要考虑真实性。即案例必须来自现实,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真正面临的实际情况或问题。比如在学习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时,可将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税目、税率、所得税的计算、特殊规定、计税依据、征收管理等根据不同角色来精选案例。二要案例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要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即要有应用价值。三要具有典型性。案例内容必须为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场景,对学生应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四要有时代性。案例教学要与时俱进,经济法、会计法规、税法制度不断在更新,在教学中就不能选择一些过时的,甚至已经废止的案例。
2.2 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阅读案例,利用案例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获取相关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经济法中《支付结算凭证填写要求》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引入以下案例供学生思考、分析讨论。A公司因购货向B公司草书签发了一张20000元左右的转账支票,签章为A公司公章,出票日期填写的是2017年2月12日,出票时A公司的账户余额为15000元。B公司在规定期限内向银行提示付款,但银行以票据不符合要求而拒绝受理。要求参照《支付结算凭证填写要求》有关规定,分析判断A公司的出票行为有哪些是错误的?错在哪?学生在对上述案例分析时,就会主动参照《支付结算凭证填写要求》的有关规定,弄清以下问题:一是票据的出票日期的书写有什么要求?二是票据的签章有什么要求?三是出票金额填写要求,大、小写金额规范?四是票据必须记载的事项有哪些?同时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与其他同学展开分析讨论。学生在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中学到了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枯燥的会计法律、法规知识生动化和形象化,学习效果非常好。
2.3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就是小组交流讨论。首先分组,一般4~6人为一组,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汇报的代表,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将自己对案例的见解和看法在小组上进行发表,由推荐的代表进行发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巡查并做必要的答疑和指导。当学生讨论目的不明确,热烈程度不够时,教师应点明主题,引导小组之间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当学生意见分歧很大,又不能统一时,应提醒各组保留意见,鼓励继续研究,以寻求最佳答案。总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坦诚的课堂气氛。教师主要任务是倾听、引导和启发,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对独到的见解要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
3 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3.1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案例教学重在分析问题,能力开发,培养学生从给定的案例中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学习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3.2 案例教学法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经济法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了“实战”的氛围,让学生学会了表达自己见解,说服他人观点,倾听正确意见,修正自己观念。让学生在缺少实践锻炼的情况下走出校门就能够走上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
3.3 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的统一
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合作的学习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技能,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可以在参与任务的完成中,感知所学知识,在感知的基础上体验,又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后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
3.4 案例教学法实用性强
会计专业全真的实习岗位不多,学生在校外实习无法接触会计岗。只能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对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有直观的认识,通过案例中的具体岗位工作,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兴趣。通过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形成了一种全真的学习氛围,完成了学生从学习到实践的无缝对接。
3.5 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口才
案例教学法还有一个改变就是从课堂上由教师讲变为学生主动说,利用对案例的讨论和交流汇报,使学生语言的组织、沟通的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4 结 论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的教学中,成功地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二是由单纯的理论讲授转为理实一体,在轻松和谐、积极活泼、紧张高效的氛围下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1]赵丽丽.浅谈案例教学在高职会计中的运用[J].时代金融,2015(21).
[2]杨化峰.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